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利用S波接收函数研究中国东北地区LAB深度

发布时间:2020-06-21 03:44
【摘要】:P波接收函数(P-to-S或者Ps转换震相)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地壳、上地幔构造的研究,但因为莫霍面和地壳、上地幔内速度间断面的多次反射震相的干扰,单纯考虑Ps转换震相难以获得精确的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Lithosphere-Asthenosphere-Boundary,LAB)深度。通过S-to-P(Sp)转换震相提取S波接收函数方法与提取P波接收函数方法相似。与P波接收函数相比,由于S波接收函数不受间断面多次反射震相的影响,因而在LAB深度研究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并获得了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2009.9~2011.8国际合作项目在东北地区架设的127台宽频地震台站记录的大量地震数据来研究中国东北的LAB深度,主要包括接收函数的提取、时深转换、深度叠加三部分。通过对比127个台站S波接收函数与P波接收函数Moho的深度,剔除误差大于5km的台站数据,选择S波接收函数与P波接收函数Moho的深度误差在5km以内的台站,作为进一步利用S波接收函数研究LAB深度的台站。最终得到70个台站下方的LAB深度。接收函数结果显示东北地区下方的岩石圈厚度存在明显的东西横向差异。西部的大兴安岭地块内的岩石圈厚度较厚,其厚度在100~160km范围之内。张广才岭地区岩石圈厚度次之,在90~140km范围之内,佳木斯地块内岩石圈厚度在70~100km。东部的松辽盆地下方岩石圈厚度相对就比较薄,在50~90km范围之内。其中大兴安岭下方埋深最深,而到松辽盆地则明显变浅。我们推测这种现象与中生代时期以后的太平洋板块俯冲运动有关:中国东侧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造成该区岩石圈的拉伸减薄,之后经历了热沉降和晚期压缩。具体构造演化过程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15.2;P5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Zhen Guo;Yuliang Cao;Xianguang Wang;Y.John Chen;Jieyuan Ning;Weiguang He;Youcai Tang;Yongge Feng;;Crust and upper mantle structures beneath Northeast China from receiver function studies[J];Earthquake Science;2014年03期

2 张风雪;吴庆举;李永华;;中国东北地区远震S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1期

3 张广成;吴庆举;潘佳铁;张风雪;余大新;;利用H-K叠加方法和CCP叠加方法研究中国东北地区地壳结构与泊松比[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12期

4 高东辉;陈永顺;孟宪森;张永刚;唐有彩;;黑龙江地区背景噪声面波群速度层析成像[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04期

5 ;Receiver function study of the crustal structure of Northeast China:Seismic evidence for a mantle upwelling beneath the eastern flank of the Songliao Basin and the Changbaishan region[J];Earthquake Science;2011年01期

6 嵇少丞;王茜;杨文采;;华北克拉通泊松比与地壳厚度的关系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地质学报;2009年03期

7 吴庆举;李永华;张瑞青;张乃铃;;用多道反褶积方法测定台站接收函数[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3期

8 黄海峰;夏斌;赵宝林;赵冠伟;;一种通用GIS应用体系结构的分析与应用[J];地球信息科学;2006年04期

9 陈志勇,杨帅师,孟二根,黄占起;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音诺日公地区前寒武系的厘定[J];地质通报;2004年04期

10 吴庆举,田小波,张乃铃,李卫平,曾融生;计算台站接收函数的最大熵谱反褶积方法[J];地震学报;2003年04期



本文编号:27234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7234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3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