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地球内磁层中超低频波的观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7 06:10
【摘要】:本论文基于多卫星探测方法首先对2015年9月1日的超低频波动事件进行了观测研究,之后又对2016年1月25日和2月22日的两个超低频波动事件进行多事例研究,论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首先介绍了磁层的基本结构,然后介绍了磁层中的超低频波动,包括超低频波的来源及分类、径向波模与环向波模的区别以及激发波动的内部源和外部源,然后又介绍了该领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接着又介绍了MMS、RBSP、THEMIS的卫星计划,最后为本论文的章节安排。第二部分为具体的观测事件的分析研究。这部分首先展示了RBSP、MMS、THEMIS、GOES卫星的观测概况,多颗卫星都在2015年8月31日的23:00 UT到9月1日的18:00 UT之间观测到了超低频波动的信号。然后介绍了这些卫星观测到的波动在空间的分布情况,在8月31日的23:00 UT到9月1日的02:30 UT之间,RBSP-B、THEMIS-A、GOES-13初次观测到的波的分布是全球性的,在9月1日的06:00 UT到18:00 UT之间,RBSP和MMS-1又观测到的波的分布转变为局限在有限的L和MLT的范围内。这部分最后介绍了该超低频波动的性质,包括偏振特性、谐波模式以及波数的大小。在波动发生期间,该波动的偏振态随着时间发生变化,随着比值|Ba|/|Br|从最初的0.82减小到最后的0.13,该波动由最初的混合波变成了最后的较纯的径向超低频波。通过MMS-1的磁场(Br)和电场(Ea)的时间序列的相位差,确定该事件为二次径向谐波。通过对MMS的三颗卫星的波形采用timing分析的方法确定该波动事件的方位角波数为-232。第三部分研究了激发波动的自由能。激发波动的自由能不仅可以由bump-on-tail的离子分布提供也可以由向地的等离子体径向密度梯度提供。通过比较_(?W)~(?1))|_,和_(dW?L)~(dL?1))|_(,(2)的绝对值大小来研究究竟是哪种机制起作用或者说究竟是哪种机制起主导作用。在RBSP连续观测数据的四轨中有三轨的数据都表明向地的等离子体径向密度梯度对波动的激发起主导作用。等离子体径向密度梯度的值有时为正有时为负,而负的等离子体径向密度梯度提供了激发波动所需要的自由能,正的等离子体径向密度梯度会抵消由bump-on-tail的离子分布(_(?W)~(?1))|_,0)提供的自由能。第四部分又利用RBSP和MMS的联合观测研究了2016年1月25日和2月22日的两个超低频波动事件。这两个事件都发生在磁暴的恢复相后期,波动分布在晨侧和正午之间的区域。RBSP观测到的两次波动都发生在低L-shell(4.7-5.8),MMS观测到的两次波动都发生在高L-shell(8.0-14.2)。在高L-shell,超低频波偏振以环向波为主,沿磁力线方向为基频谐波。在低L-shell,超低频波偏振以径向波为主,沿磁力线方向为二次谐波。本文利用多卫星联合观测深入研究波动的激发机制,研究结果对我们理解超低频波的产生与传播以及超低频波动对辐射带和环电流动力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318.6
【图文】:

磁层,结构示意图,等离子体层,冷等离子体


图 1-1 磁层结构示意图(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gnetosphere)地球的等离子体层是地球磁层的一个区域,由低能的冷等离子体组成,它位于电离层之上。等离子体层的外边界称为等离子体层顶(Plasmapause),等离子体层顶处等离子体的密度发生突变。Don Carpenter 于 1963 年通过对 VLF 哨声波数据的分析发现了等离子体层。传统地说,等离子体层被认为是一种行为良好的冷等离子体,其粒子运动完全由地磁场控制,因此会与地球共转。2014 年,

示意图,磁力线,振荡模式,示意图


则脉动 Pc 的五个子类分别为 Pc1、Pc2……Pc5,不规则脉动 为 Pi1 和 Pi2。然而,某个特定频段的地磁脉动也有可能呈现向波模(Poloidal mode)与环向波模(Toroidal mode)偶极子的场线就像振动弦,磁力线的两端被冻结在导电的电离是磁力线可以弯曲。 偶极子磁力线有两种主要的振荡模式,在方位角方向有位移并产生方位角方向的磁扰动,如图 1.2 的向模式是磁力线在径向方向有位移并产生径向方向的磁扰动,板所示。任何一种模式都可能以不同的谐波振荡。图 1.2 的第谐波,磁力线两端之间包含奇数个(图中为 1 个)半波长。图的是二次谐波,磁力线两端之间包含偶数个(图中为 2 个)半激励场线的情况下,许多不同的谐波可能会同时被激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国武,陈葆德;青藏高原上空大气低频波的振荡及其经向传播[J];大气科学;1988年03期

2 吕宏忠,张先恭,丁一汇;赤道地区向西传播的40天周期低频波[J];气象学报;1991年01期

3 孙国武;孔春燕;信飞;陈伯民;何金海;;天气关键区大气低频波延伸期预报方法[J];高原气象;2011年03期

4 刘艳莉;邹志利;尹晶;;双波群产生的低频波浪的实验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8年07期

5 陈伟,苏纪兰;杭州湾水位低频波动机制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1年01期

6 李晓红;董礼先;;冬季寒潮期间黄、渤海水位低频波动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1年04期

7 ;法建成低频波探测雷达[J];应用科技;2001年07期

8 陈丽臻,张先恭,陈隆勋;长江流域两个典型旱、涝年大气30─60天低频波差异的初步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4年04期

9 杨济民;杨淑真;;铝电解槽电压低频波动的研究[J];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10 孙安健,唐国利,黄荣辉;1983与1985年夏季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大气低频波的振荡特征[J];大气科学;199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万琴;郑治真;;近场记录中的低频波研究[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孙国武;孔春燕;信飞;陈伯民;何金海;;天气关键区大气低频波的延伸期预报方法[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副热带季风与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唐林波;李世愚;和雪松;刘建新;苏f ;;强地震前低频波的实验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孔春燕;孙国武;信飞;陈伯民;何金海;;大气低频波与我国东部汛期雨带的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副热带季风与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张淑亮;;山西地区前兆测项在汶川地震前低频波动异常[A];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刘文龙;曹晋滨;Xinlin Li;T.E.Sarris;宗秋刚;;等离子体层顶附近的超低频波性质[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研讨会摘要集[C];2013年

7 段素平;刘振兴;路立;曹晋滨;Reme H.;Dandouras I.;Carr M;陈涛;;等离子体片中不稳定性和低频波的观测分析_TC-1观测结果[A];第十二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欧阳新艳;宗秋刚;J.Bortnik;王永福;P.J.Chi;周煦之;乐超;郝永强;;DEMETER卫星观测的顶部电离层中夜侧超低频波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研讨会暨地震电磁探测新技术进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9 李金星;濮祖荫;秦宏;谢伦;傅绥燕;;辛积分算法模拟磁层粒子与超低频波、磁声波相互作用[A];第十四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闫景鹏;;东亚梅雨季低频波波包传播特征[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吴长锋 通讯员 杨保国;超低频波对辐射带高能电子加速效应证实[N];科技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郑黎明;低频波动对弹性多孔介质渗流影响的动力学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2 万凯;冬季大风过程下渤黄海水位低频波动及黄海暖流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3 李仁康;磁层三维电场仪及超低频波粒相互作用分析器设计[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7年

4 于博;低频波浪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5 尹晶;海岸沙坝运动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超;地球内磁层中超低频波的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9年

2 徐加祥;低频波动对均质低渗透油藏单相渗流影响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3 李博文;浅滩影响下的近岸低频波浪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4 刘艳莉;双波群产生的低频波浪[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卢卫;海岸低频波浪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6 许建武;低频波传播与波浪阻隔的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温秀媛;波浪辐射应力计算及其对低频波浪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叶文亚;海岸“碎波拍”问题的数值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9 董骥;金融市场的异质性效应[D];山东财经大学;2015年

10 谢新秋;稠油热波耦合层内催化裂解降粘剂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314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7314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3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