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西伯利亚Kurtak剖面磁化率变化机制及其古气候意义

发布时间:2020-06-28 00:15
【摘要】:发育于叶尼塞河谷西岸的Kurtak黄土-古土壤序列,是中西伯利亚南部中更新世以来最好的沉积记录之一。多数研究者认为西伯利亚黄土磁化率大小受控于风力搬运动力大小在冰期-间冰期的波动,即符合“风速论”,导致黄土层磁化率比古土壤更高。此外,一些学者发现古土壤经成土改造而导致土壤磁性降低的证据。但如何区分两者对磁化率变化的贡献,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利用磁化率等磁学参数反演中西伯利亚地区的古气候信息得到了广泛关注,但前提是厘清沉积物本身磁化率的变化机制。基于此,本文对Kurtak剖面进行高分辨率的磁学和粒度指标测试,以探究中高纬度湿冷气候下黄土-古土壤磁化率的变化机制,以及磁学和粒度指标所记录的古气候信息,得到以下初步认识:磁学测试结果表明样品以多畴(MD)磁铁矿为主,同时含有少量磁赤铁矿、赤铁矿和针铁矿等磁性矿物。S-ratio、磁滞和热磁结果显示,相对于黄土层,古土壤样品中弱磁性矿物(赤铁矿/针铁矿)以及顺磁性矿物的比例更高,且平均粒径更细。样品的粒度组成以粗粉砂和细砂为主,黄土层粗颗粒组分相对古土壤层比例更高。频率分布曲线和概率累积曲线显示出古土壤层细颗粒组分的成土成因。这些结果都表明,样品的粒度和磁性矿物都经历了明显的成土改造作用。Kurtak剖面全新世发育表层So0土壤层磁化率与黄土层磁化率得大小整体相当,表明即使在温暖的间冰期,风力搬运沉积的原生未经风化的物质也具有较强的磁性。同时,古土壤样品经过加热后,磁化率升高倍数远大于黄土层,反映古土壤由成土作用改造后磁性受到了大幅减弱。可能指示相对于风力搬运的周期变动,成土改造才是使土壤磁性减弱的主因。磁化率与粒度指标随地层的同相位周期性波动,正好记录了中更新世以来中西伯利亚地区气候的冷暖变化。两者的变化趋势与中国黄土高原西峰剖面磁化率以及热带印度洋深海氧同位素对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指示东亚地区过去280ka以来低、中、高纬气候变化的同步性。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532;P318.4
【图文】:

降雨分布,日平均,气象数据,最低温度


Kurtak地区位于叶尼塞河河谷西岸,是叶尼塞河冲积而成的米努辛斯克盆地逡逑(MinusinskBasin)的北缘的一个小村庄,距离北方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55.20N,逡逑91.50°E)邋120km邋(图1.2)。米努辛斯克盆地是由地质构造凹陷形成的,海拔通常低逡逑于400m,南部是蒙古边境的最高海拔2900m的西萨彦山脉(Western邋Sayan民anges),逡逑东、西两侧分别是海拔800 ̄1500m的东萨彦山脉和库兹涅兹克阿拉套山(Kuznetsky逡逑Alatau),北面是海拔900左右的索共兹克山(Solgonsky邋Hills)。离Kurt沁最近的逡逑Balach化市气象数据显示最冷月一月份平均气温为-18.2°C,最热月韦月份平均气温逡逑17.6°C,年均降水量在300 ̄600mm之间。降雨其中在夏季,并通常伴随雷暴天气,逡逑而冬天低注的地方则被降雪所覆盖。降水量受地形影响有明显差距,在米努辛斯克逡逑盆地的中央,降雨量只有200mm/yr,而在南部的西萨彦山麓降雨量能够逡逑800 ̄1500mm/yr。受水分控制,植被种类和分布与降雨分布联系十分紧密。在索共逡逑兹克山的山脚的森林-草原地带混有通常南部萨_e岭才有的泰加林。植被和降雨通常逡逑还决定了当地表层±壤的性状

剖面图,剖面,地理位置,深槽


地区每年被叶尼塞河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水库侵退10m,这也造成了整个水库西岸逡逑形成了数公里长的厚度达60m的黄±沉积。逡逑£jS逡逑图1.3正在被侵蚀崩塌的Kurtak剖面(a)和采样槽化)逡逑采样剖面总体厚度超过30m,剖面整体显灰黄色,但明显可见其中镶嵌数层褐逡逑红色古±壤层。为保证样品新鲜并去除现代气候条件的干扰,沿顶部至底部开挖一逡逑条采样深槽,宽1.5m,深1.5m,厚33m。通过新鲜深槽,可见整个剖面表层为全逡逑-11邋-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侯顺民;西伯利亚Kurtak剖面磁化率变化机制及其古气候意义[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322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7322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5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