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多X线磁场重联的卫星观测与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4 11:23
【摘要】:磁场重联广泛存在于星际空间和实验室等离子体中,重联过程中磁场能量快速转化为等离子体的动能和热能,最终改变磁力线宏观尺度上的拓扑结构。空间等离子体的许多爆发现象与磁场重联密切相关,例如:太阳耀斑爆发,磁层亚爆等。近几十年来,卫星观测提供了许多发生在日地空间的无碰撞磁场重联的重要证据。本文结合欧空局Cluster卫星和全粒子模拟数据,对无碰撞多X线磁场重联的结构及其伴随的高能电子特征和产生机制开展研究。主要内容如下。众所周知重联可以有效的产生高能电子。科学家提出了跟磁重联直接相关的四个不同的电子加速区域:通量堆积区,分离线附近的密度耗空区,磁岛和薄电流片。我们选取在2001至2006年间Cluster卫星在磁尾观测到的磁场重联事件,分析重联四个区域中的电子加速效率。定义能量大于50kev的电子通量和小于26kev的电子通量的比值来量化电子加速效率。我们发现,尽管通量堆积区,磁岛和薄电流片比密度耗空区有更大的可能加速电子,但是这四个区域中的电子加速效率没有明显的高低之分而且,最有效的电子加速通常并不出现在这四个区域中。我们的结果对于一步明确重联中电子的加速机制有重要作用。同时利用全粒子模拟研究了在导向场条件下多X线重联中磁岛并合处的物理量特征。多X线重联中的重要产物是磁岛。在系统中存在多个磁岛的情形下,磁岛与磁岛在源自X线的高速出流的带动下很容易发生并合。我们分析了磁岛并合过程的入流和出流,垂直于重联面的电流Jy,Hall电场和磁场等特征,特别是电子的动力学行为特征,并且通过分析广义欧姆定律明确了并合点处重联电场的来源。发现主磁岛间的并合跟对称磁重联特征相似,而主次磁岛间的并合则跟非对称重联的特征类似。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53
【图文】:

重联模型


第一章 引言到建立物理模型的数值模拟,实验研究,再到而上下求索。经典磁流体(MHD)理论认为流片,由于等离子体中的有限电导率,使磁结构的过程,同时伴有磁能的瞬时释放,引直观的磁场重联图像如图1.1,蓝色表示初始离子体的出流和入流,红色区域的初始电流场重联分为两个区域[7]。由于初始的粒子或者反方向的磁力线携带等离子相互靠近,直到经典的X形磁场位形结构。

模型图,模型,重联,稳态磁场


第一章 引言完全导电近似。当Rm<<1的时候,即第二项起主要方程,磁场在等离子体中扩散,表示磁能通过扩散磁场重联的本质就是磁冻结条件的破坏。但通过扩中的重联现象显然鞭长莫及。随后Petscheck,P家在Sweet—Parker模型基础上提出各自的模型,解]。rker在20世纪50年代结合耀斑活动和太阳风—地磁次提出定量的描述稳态磁场重联的物理模型,即S本假设如下:磁重联是发生在中性面上的有限经典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英东,李毅,王水,葛亚松;磁场重联中离子轨道的混合模拟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3年02期

2 郭俊,陆全明,王水,窦贤康;磁场重联的二维粒子模拟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3 傅向荣;郭俊;王水;;存在初始引导场情况下的无碰撞磁场重联[J];空间科学学报;2006年06期

4 胡运辉;邓晓华;周猛;赵辉;唐荣欣;付松;王敬芳;袁志刚;R.Nakamura;W.Baumjohann;H.Réme;C.M.Carr;;磁场重联扩散区域中磁零点结构的观测研究[J];科学通报;2008年11期

5 王荣生;李中元;汤朝灵;;近尾无碰撞多重X线重联的观测[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6期

6 张寿彪;谢锦林;胡广海;李弘;黄光力;刘万东;;磁场重联实验室模拟进展[J];天文学进展;2010年04期

7 邓晓华;;日地系统磁场重联现象研究[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06期

8 刘振兴,濮祖荫;涡旋诱发重联模型(Ⅱ)——通量传输事件理论和模拟[J];地球物理学报;1990年03期

9 金曙平,师立勤;驱动重联过程中等离子体团的聚合[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01期

10 李硕军,王水,郑惠南;引力场中磁场重联的数值研究(Ⅱ)磁力线足点的剪切运动[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曙平;师立勤;;驱动重联及其等离子团的聚合过程[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2 张寿彪;谢锦林;胡广海;刘万东;;导向磁场重联中的密度分布[A];第十四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五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09年

3 刘振兴;濮祖荫;;涡旋诱发重联理论及其应用[A];地球物理与中国建设——庆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50周年文集[C];1997年

4 贾英东;葛亚松;李毅;王水;;磁场重联及其动力学的二维混合模拟研究[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郭俊;;无碰撞磁场重联中的电子低密度区[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沈超;刘振兴;;可压缩等离子体中涡旋诱发重联特性[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郭俊;陆全明;王水;窦贤康;;磁场重联的二维粒子模拟研究[A];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田晖;姚硕;宗秋刚;何建森;齐羽;;小尺度磁云边界上的磁场重联[A];第十四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曹晋滨;马志伟;周国成;刘振兴;;电子压力梯度对磁层顶重联过程的影响[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金曙平;;通量传输事件观测特征的数值研究[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赵永新 杨保国;磁场重联可能是罪魁祸首[N];人民日报;2012年

2 张辉;“切除”重联电缆大线故障[N];人民铁道;2010年

3 通讯员 杨保国 记者 吴长锋;中国科大首次发现金星磁层中存在磁场重联[N];科技日报;2012年

4 沈澄 姜玉涛;开进伊朗[N];常州日报;2008年

5 赵中庸邋高利昌;首台韶山3C型电力机车固定重联改造成功[N];人民铁道;2008年

6 记者 刘勇邋通讯员 金华;京津城际11对“和谐号”动车组重联[N];人民铁道;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邬良能;束流对磁重联过程影响的MHD数值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张寿彪;磁场重联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徐晓军;行星际磁场重联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4 黄灿;无碰撞磁场重联中的电子动力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5 黄狮勇;磁场重联与等离子体湍流的卫星观测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6 呼延奇;日冕大尺度结构演化及快速磁场重联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8年

7 李世友;伴随磁场重联的静电孤立波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柴立晖;磁场重联中的低频波动和绝热动力学阿尔芬孤立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卢三;无碰撞磁场重联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10 王荣生;无碰撞磁场重联扩散区结构和电子加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相盛;快速磁场重联中导向场大小对磁场重联层结构不对称性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5年

2 张磊;纯电动动车组重联实验装置的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李秋幻;行星际磁场重联的重联率及出流区边界处的间断面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4 李汤姆;多X线磁场重联的卫星观测与模拟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5 杨恒磊;边界扰动驱动磁场重联[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田利平;由超阿尔芬剪切流引起的阿尔芬共振层对磁场重联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7 石文静;剪切流剖面影响磁场重联的混合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8 王旭丹;磁尾磁场重联的二维混合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胡世林;剪切流对垂直场四极结构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沙孝鸣;EUV增亮事件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7年



本文编号:27410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7410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c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