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基于多种教据的大气水循环变量分析与评估

发布时间:2020-08-04 18:21
【摘要】:大气水循环是至关重要的天气、气候调节器,影响全球能量收支。因而对大气水循环的相关物理量进行研究对我们进一步地了解天气变化,地气系统,和精确预估未来的气候变化将有很大帮助。本论文将对大气水循环的两类变量,水汽和水凝物,进行多时空尺度的研究。对于水汽研究,我们将基于多种最新的再分析资料,分析水汽的全球大时空尺度变化规律,并着重比较了再分析资料间的气候态差异特征,可为气候研究时水汽数据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对于水凝物研究,我们将从较小的时空范围着手,主要聚焦于台风水凝物。通过评估模式中台风不同阶段各种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水凝物模拟结果,研究它们的异同,可有助于更好地发展和改进对台风过程的模拟,并进一步增强对台风热动力过程的了解。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成果如下:(1)全球水汽的气候特征水汽是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关键一环,不同的再分析资料间水汽变量的差异能够造成相关气候变化研究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对比研究了三种当前最新的第3代再分析资料,即ERA-Interim,MERRA和CFSR的多年(2000~2012年)全球大气柱水汽含量气候态分布的异同并分析了可能原因。三种再分析水汽资料尽管在描述全球水汽的主要变化模态方面有很高的相似性,但在全球分布、时间序列和趋势变化等方面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其中,洋面上三种数据的年际变化较为相似,而差异主要集中在赤道两侧辐合带和暖云区,这可能是源于不同模式暖云模拟和对流参数化方案的不同,以及水汽对卫星遥感数据同化的敏感性差异。总体而言,三者与卫星观测均较为一致。而陆地上的差异主要集中在非洲中部、南美洲亚马逊流域以及一些高原地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模式对复杂下垫面处理的不同,以及相应区域探空等地基观测数据的缺乏。并且,三者都较探空实测数据明显偏低。(2)台风水凝物模拟的微物理方案对比评估本文针对2014年台风“浣熊”(Neoguri)这一个例,对比分析了五种WRF模式微物理方案(包括单阶参数化方案WSM6和GSFC,不完全双阶方案THOM,及完全双阶方案MORR和NSSL)的台风水凝物模拟能力;并利用FY-3B卫星搭载的MWRI、MWHS的探测、反演结果和JTWC的路径和强度等数据,对这五种方案进行了相应的直接和间接评估。首先,台风模拟路径对微物理方案的选择并不敏感。此外,模拟的地表降水率在强对流区域普遍偏高,而在层云降雨区域则明显偏低。其中,NSSL方案模拟的台风强度及地面降水范围与观测更加一致。模拟得到的液体水凝物路径基本相似。此外,模拟的固态水凝物路径在微物理方案中有相当大的区别。随后,我们将模式输出的大气和水凝物廓线代入辐射传输模式,分别计算对应的MWRI的各通道亮温,并利用信道组合技术获得相应的散射(SI)及发射(EI)等辐射指数,分别作为固态和液态可降水凝物的指示。使用空间验证技术——非线性Lucas-Kanade(LK)光流(OF)方法,分别评估模拟辐射指数SI和EI与观测结果的异同。结果表明模拟的EI和SI均存在明显的强度偏差,特别是在强对流区。五种方案微物理方案得到EI空间分布偏向西南。在外围螺旋云带模拟的EI普遍偏低,而在内核区域则偏大。SI强度误差空间分布揭示了台风东侧普遍存在很强的负偏差,且台风西侧的外部云带边缘有轻微的正偏差。我们运用分析联合概率密度分布来评估固态降水水凝物和液态水凝物的含量。在整个台风生命周期中,NSSL的模拟的SI指数的取值范围更接近观测结果,与NSSL产生较少的霰相关。此外,五种微物理方案的频率分布大值区对应的EI值(或EI平均值)都明显低于MWRI的观测值。一般而言,在台风生命周期中的较强阶段(发展和成熟期),模拟和观测的联合概率密度差异较大,而在台风生命周期中的较弱阶段(形成和消亡期),模拟结果更接近于观测值。与其它方案相比,SI-EI联合概率分布显示NSSL与实际分布更加接近。此外,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NSSL和TOMP具有更接近实际值的霰,而其它三种方案模拟的霰则被夸大;在全部五种方案中,雪的模拟都是过量的;NSSL的过冷水更接近实际值,而另外四种方案的值均偏低;此外,模拟的联合概率密度分布大值区更倾向于SI轴,而观测结果则倾向于EI轴,这可能是由于模拟和观测间的固、液态水凝物的匹配比例,以及水平垂直分布的差异所致。总之,具有更为复杂的微物理过程的全双阶四冰微物理方案NSSL对台风Neoguri的水凝物结构和发展过程的模拟更加可靠。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339
【图文】:

电磁波谱,微波波段,位置,微波


小范围降水并追踪天气系统演变等的高密度卫星。按照物理机制,卫星遥感仪器逡逑的分类包括:可见光/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和激光遥感等。逡逑这其中微波是指波长1111111?10(^(频率300 ̄30&)的电磁波。图1.2(\^11^,逡逑1993)给出了微波在电磁波谱中的大致范围。由于全面掌握了微波波谱通过不同逡逑大气成分时发生的散射、吸收和发射特征,固可将微波遥感应用在监测天气状态逡逑和大气环境等方面。图1.3为微波在不同状态的晴空大气中的透射光谱,由图可逡逑知,微波波段中同时存在不透明区及窗口区,对于频率介于1GHz到19GHz之逡逑间的微波大气几乎是透明的,但对183.3GHz及118.7GHz周围的波段,大气的逡逑透过性很低。窗口区域的波段甚至能够穿透云雨层,其经常应用于底层大气及地逡逑表探测;透过性很低的波段则可用于高层大气的探测,获取相应大气特征。例如,逡逑89GHz及37GHz附近通道常被用于云和降水的探测(Liu等,1995;邋Wang等,逡逑2014)

瑞利散射,大气状态,大气粒子,水汽含量


x邋(1.1)逡逑NB邋A逡逑如图1.4所示,在整个微波波段(lmm<X<10cm)大气粒子从小的气体分逡逑子到大的雹粒子,散射体系被划分为忽略散射,瑞利散射,及米散射(Petty,逡逑2004;邋Jiang,邋2004)在;小于0.2时,瑞利散射适用;而在;if大于0.2的情形逡逑下,米散射理论适用。逡逑10逡逑

散射体,大气粒子,辐射波长,粒子尺寸


0逦20邋i0邋60逦80邋100邋120邋?40邋160邋180邋200邋220邋240邋260邋280邋300逡逑FREQUENCY邋(GHz)逡逑图1.3微波在各种大气状态(标准,极地和热带)晴空时的的透射光谱逡逑V代表水汽含量,T代表气温(引自Janssen邋(1993))逡逑1.3.邋1水凝物对微波辐射的影响逡逑微波辐射在传播过程中会与水凝物发生吸收和散射等相互作用。因为水凝逡逑物与周围大气间维持着热动力平衡,从而其在吸收微波辐射时也向外辐射能逡逑量。通过对微波辐射的变化进行探测,能够进一步获得固、液相水凝物的分逡逑布。逡逑计算水凝物单体的吸收和散射的理论模型基于粒子尺寸大小。最为常用的逡逑是瑞利散射和米散射理论,其中瑞利散射适用于尺寸远小于波长的小粒子,而逡逑米散射适用于尺度接近或大于波长的较大的粒子。Kidder和Haar邋(1995)引入逡逑了无量纲尺度参数,依据该参数(Z邋)的值,将粒子对电磁波的散射划分成三逡逑部分。火的表达式见公式(U),1和r分别为辐射波长和粒子半径。逡逑x邋(1.1)逡逑NB邋A逡逑如图1.4所示,在整个微波波段(lmm<X<10cm)大气粒子从小的气体分逡逑子到大的雹粒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佳佳;;“水循环”教学设计(第二节)[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年01期

2 郑友强;王信文;;“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材图像分析(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4年10期

3 朱爱华;;“水循环”专题[J];地理教育;2016年11期

4 韩沁君;帅晓红;;诗画物理的教学初探——以《地球上的水循环》为例[J];湖南中学物理;2016年12期

5 刘志伟;;“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设计[J];中学生物教学;2016年18期

6 何园园;;“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年02期

7 付进华;刘恭祥;;基于学生地理素养培养的高中课堂教学实践——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J];地理教学;2017年12期

8 孙超;浅谈“水循环”部分的简化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5年10期

9 顾方为;;水循环[J];儿童故事画报;2019年44期

10 李兴科;周飚;;水循环[J];试题与研究;2017年2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褚俊英;栾清华;刘扬;陈根发;;面向结构的城市水循环的问题诊断与综合调控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A];2013年水资源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胡燕;;从系统论角度探讨水循环的教学方法[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马智杰;徐小元;居江;;区域良性水循环的探讨和示范[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4 马智杰;徐小元;居江;;区域良性水循环的探讨和示范[A];中国水利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许焕斌;许吟隆;;关于空中水循环和空中水资源的研究评价方法[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巩同梁;刘昌明;;环境变化条件下陆地表层系统水循环非均衡模式——水循环非均衡现象剖析与边际水循环概念[A];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张光辉;费宇红;刘中培;;西北内陆黑河流域水循环危机性标识与特征[A];河流开发、保护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第六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孙廷春;;发展煤矿“水循环经济”[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9 马耀明;姚檀栋;;青藏高原地表能量与水循环研究[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李建华;张睿欣;;EDR电渗析浓、极水循环中的问题探讨及对策[A];’2001全国工业用水与废水处理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暨水处理技术汇编[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姜彬;研究构建抚仙湖流域健康水循环等内容[N];玉溪日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吴晓彤;三吨水循环用一年[N];四川日报;2017年

3 慧聪;工业水循环:人类水危机的最后“救赎”[N];黄河报;2010年

4 吾纲;马钢大力提高水循环使用率[N];物资信息报;2005年

5 程晨;上海建成水循环公厕一吨水用“一辈子”[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6 记者 汪永安 徐e

本文编号:27809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7809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b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