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亦庄调节池水力特性研究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23 14:03
【摘要】:亦庄调节池工程是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配套工程之一,是连接东干渠工程和南干渠工程的枢纽。其功能主要是分水、调蓄和作为亦庄泵站的前池。亦庄调节池工程位于北京市东南部,大兴区南海子郊野公园以东,三海子东路以东、黄亦路以北。工程主要建筑物包括亦庄调节池、亦庄泵站、亦庄水厂取水口、永乐水厂取水口、连通闸、调节池进水管、调节池退水管、生活管理用房和武警基地。为了保证亦庄调节池的运行稳定和相关水厂的水源安全,需要掌握亦庄调节池工程不同设计工况产生的影响。本文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调节池中的水力情况。主要工况包括正常运行工况,南水北调总干渠事故工况和环路管线事故工况等。针对调节池运行的不同设计工况,对各建筑物进行试验研究,试验对象包括调节池进水口、泵站取水口、永乐水厂取水口和亦庄水厂取水口,试验内容主要为各建筑物的水流流态、流速变化规律和水位变化情况;另外,根据观测情况对泵站和水厂取水口的运行调度方式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对泵站和水厂取水口拦污栅水头损失进行观测,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确定各拦污栅不同运行工况时的实际局部水头损失。通过模型试验和观测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取水口和进水口附近水流没有出现不利流态,对建(构)筑物安全和运行没有不利影响;(2)进水口和取水口均在前池边缘出现最大流速值,最大流速小于1m/s;取水口断面流速分布比较均匀,对泵站取水没有不利影响;(3)取水和进水口附近水位非常平稳,没有不利因素存在;(4)泵站取水口在调节池低水位运行时,建议尽量分散开启水泵;亦庄和永乐水厂取水口近期取水流量下,可以根据工程实际运行的需要集中或分散开启;(5)拦污栅固有局部水头损失相对较小。运行中还应注意及时清污除锈确保拦污栅的工作状态。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V135
【图文】:

调节池,位置图,工程,北京市


第 1 章 绪论1.1 工程概况亦庄调节池工程是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配套工程之一,是连接东干渠工程和南干渠工程的枢纽。亦庄调节池工程位于北京市东南部,大兴区南海子郊野公园以东,现状三海子东路以东、黄亦路以北。工程分期实施,先期实施的为亦庄调节池一期工程。

布置图,调节池,布置图,工程


每孔宽 3.0m,闸门采用胸墙型式,闸孔高 3m[1]。图 1.2 亦庄调节池工程主要建(构)筑物布置图1.2 研究目的和意义保证供水厂的水源安全是亦庄调节池的主要功能之一,因而,研究调节池中的水流情况,以及其对调节池水源的影响十分必要。本文采用物理模型试验的研究方法与手段,观测分析调节池中不同区域流场、流态变化,研究各种流态对水质的影响,根据不同水流条件划分调节池中水质保护区,提出水质保护措施,为水厂安全供水提供保障;试验研究亦庄调节池工程中各种

布置图,调节池,布置图,水厂取水口


图 2.1 亦庄调节池模型平面布置图、设备进口流量采用 IFS200 电磁流量计,测量精度 0.0口、亦庄水厂取水口、泵站取水口取水流量采用根据试验中要求的流量范围,亦庄水厂取水口、壁堰控制流量;永乐水厂取水口选用 45o 三角薄下关系式:2.522tan158QCgHd 、H 为堰上水头,Cd为流量系数[9]。采用全站仪;试验中地形测量使用水准仪;水位水利科学研究院研制的 LGY—Ⅱ型智能流速仪。设备均经过检测,且在使用有效期内。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惠云;韩洪波;;无动力调节池设计原理及应用[J];给水排水;2015年06期

2 高双强;雒望余;周云;;李家河供水工程调节池水力学模型试验[J];西北水电;2014年06期

3 杨淑慧;王理许;张春义;王远航;;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亦庄调节池工程模型试验研究[J];北京水务;2013年01期

4 孟建丽;张润斌;孟建雄;;调节池的作用及设计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12期

5 陈德平;吴金海;杨杰;王飞虎;;复杂工程条件下的水工模型试验与设计优化[J];西北水力发电;2006年S1期

6 韩春玲;王修贵;时述凤;;水工模型试验中的相似性定律[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年10期

7 高朝辉;仇宝云;问泽杭;;泵站拦污栅及其清污研究进展[J];排灌机械;2006年02期

8 张婧璇,郑源,徐峰,陈志芳;泵站拦污栅有关问题的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4年05期

9 任玉珊,高金花,杨敏;水电站进水口拦污栅水头损失试验研究[J];大坝与安全;2003年04期

10 郑源,刘益民,钱均,须化根,孙洪滨,周和平;泵站拦污栅阻水研究[J];水泵技术;2002年06期



本文编号:28016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8016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7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