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陡坡地形对地面地震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8-24 07:59
【摘要】:震害调查表明局部不规则地形是影响地震动响应的重要因素,其中,陡坡、断崖、山地与盆地在地震中造成的灾害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内外采用数值模拟法针对局部地形的影响展开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选取陡坡与复杂地形,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两种地形对地面地震动的影响展开了详细研究,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集中质量有限元法数值模拟SV波垂直入射下陡坡的地面地震动响应,利用现有研究成果检验数值模拟的可靠性。2.通过集中质量有限元法数值模拟分析陡坡的坡度、上层土介质厚度、入射角度在SV波入射下对地面地震动的影响。结果显示:1-3Hz为地震响应幅值频段,陡坡地形对陡坡上地面水平地震动有明显放大作用,坡顶点放大作用最明显,对陡坡下地面水平地震动有减弱作用,坡底角点减弱作用最明显。陡坡坡度越小,地面地震动的响应越弱;上层土介质越厚,陡坡上地面地震动放大作用增强,陡坡下角点屏障作用减弱,陡坡下远离角点地面的地震动屏障作用变为放大作用并且随着厚度变大放大作用随之增强;入射角度的增大,同样增强了陡坡上面地震动的放大作用和陡坡下面地震动的屏障作用,在高频段水平和垂直方向出现明显的震荡,垂直方向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3.建立芦山区域三维真实地形数模模型,选取实际余震以及震源反演结果的参数作为模拟输入震源,分析低频段下台站附近复杂地形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在此之前,本文将台站位置模拟记录与实际台站观测记录做对比,以验证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分析得出:3Hz频段下计算区域的PGV分布比较复杂,与地形变化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山顶的PGV明显大于山脚的值,1Hz频段下计算区域的PGV分布比较简单,基本没有地形的影响,PGV分布的差异更多的是由震源参数影响造成的。分析在BXD台站附近的山体剖面的地面地震动影响,山体地面运动的放大作用在水平方向较为明显,山顶的放大倍数最大,约为6.0(EW)、4.0(NS)。UD方向在山脚下地面运动的放大作用较为明显,放大倍数约为6.0。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315.9
【图文】:

陡坡,二维模型


第二章 二维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的介绍与检验.3 计算检验本文在二维数值模拟分析地形对地震动的影响的研究之前,对自身的数值对比 Scott A. Ashford 的结果做了检验(1997),采用相似模型与参数。如图陡坡模型,陡坡高度 H 为 30m,坡度为 90 度,左、下、右都为为人工边界,规则正方形单元,剪切波速为 300m/s,泊松比为 0.3,ScottA.Ashford 的研究小阻尼对地表的放大作用很小,因此,本文所有二维数值分析计算都取 1%阻下文中不再做阐述。输入垂直入射 SV 波,脉冲宽度为 0.1s,输入的脉冲时程傅氏谱如图 2-2 所示。

模型输入,脉冲,顶峰,观测点


模型输入的脉冲

模型输入,脉冲


坏的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在山体较多的区域,陡坡是最常见的地形之一,也是现今地震破坏的主要形式,如山体崩塌,滑坡等次生地震灾害。不同的陡坡坡度对地震动的影响是有明显差别的,地壳复杂的地质构造也会对地震动造成复杂的影响,在不同的土质构造中,地震波的波速、土质密度是不同的。另外,震源的位置决定了对某一地形地震波传到的角度,地震波传播的角度的不同,对地震动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本章采用二维数值计算模型,主要对地形坡度 、不同介质厚度、入射角度这三方面分析对地震动的影响。采用谱比法(谱比大于 1 表示放大,谱比小于 1表示减弱,或者称之屏障)具体分析了陡坡对地面运动的响应,设置了不同的参数,对多个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来分析对地震动的影响。3.2 垂直陡坡地形对地面运动的影响本章数值模拟的模型都是采用的规则正方形单元划分网格,单元大小为 1m,左、下、右边界统一采用人工边界,数值模拟统一输入的 SV 脉冲波的宽度为 0.1s,输入脉冲以及傅氏谱如图 3-1 所示,取计算时间步长为 × §,在本章中这些参数设置都一致,在下文不再做阐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潜;李英民;向渊明;罗文文;卜长明;王丽萍;;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特征[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9年05期

2 王天韵;;地震动场实时预测方法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9年11期

3 胡进军;杨泽西;谢礼立;;海域地震动研究现状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9年03期

4 王珊;张郁山;;各类抗震设计规范对设计地震动时程规定的对比分析[J];中国地震;2017年01期

5 周越;陈苏;李小军;;基于小波方法的近海域地震动时频特性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6年S1期

6 梁建文;朱俊;;地下隧道轴向地震动土作用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7年02期

7 蒋连接;巩思锋;蔡万军;;覆盖层厚度对远场长周期地震动能量特性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年14期

8 张海锋;王立新;党发宁;田红梅;;面板堆石坝地震动最不利输入方向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7年03期

9 温瑞智;;我国强地震动记录特征综述[J];地震学报;2016年04期

10 闻风;;能喷冰的“火山”[J];老友;201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哲骞;陈辉国;宋祥林;;一种基于已知记录的多点地震动合成法[A];庆贺刘锡良教授执教六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袁美巧;俞瑞芳;俞言祥;;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动时—频特性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张令心;张继文;;近远场地震动及其地震影响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4 江帆;董银峰;李英民;郭俊锋;;时程分析中速度脉冲地震动的适用性及影响规律[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5 窦玉斌;林永星;;地震动时程模拟的工程方法研究现状与预测[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6 孙进忠;彭一民;赵鸿儒;;超声模拟在地震动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7 吕斌;李杰;;确定性波动输入条件下的地震动场数值模拟[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2年

8 李仕栋;罗奇峰;;不同角度浅埋断层对场地地震动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9 胡聿贤;张敏政;;地震动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综述)[A];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10 袁一凡;;近场地震动的模拟[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袁芳;北京交大发挥学科优势支持灾后重建[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继威;大震地震动场的实时估计[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年

2 朱瑞广;主余震序列地震动的条件均值谱与挑选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3 籍多发;主余震地震动特征及结构地震反应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4 王天韵;地震动场实时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8年

5 姜伟;基于地震学的基岩场地PGA混合衰减关系[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8年

6 夏坤;汶川地震黄土场地地震反应特征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8年

7 刘烁宇;超高层建筑校验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8 姚二雷;空间变异地震动合成方法及其在地铁隧道地震响应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9 何卫平;考虑波传播特点的地震动场及工程应用[D];武汉大学;2015年

10 陈辉国;完全非平稳多点地震动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梦熊;地震动非平稳特性识别及对桥梁随机响应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2 朱青龙;地震动转动分量对大跨桥梁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分析[D];江苏大学;2018年

3 李敏;近、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超高层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9年

4 梁琰;可移动文物隔震装置的地震动输入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年

5 冯丽刚;陡坡地形对地面地震动的影响[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年

6 杨泽西;基于日本K-NET的海域地震动记录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年

7 郑永路;海域地震动模拟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年

8 孔令峰;地震动持时对结构地震反应影响[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年

9 赵艺;长周期地震动时频及能量特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

10 潘志成;长周期地震动对刚度突变的超限高层框筒结构影响分析[D];云南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022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8022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5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