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三峡库区仙女山断裂北段地下水位同震响应机理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28 12:09
   地震引起的同震地下水响应是地震水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之一,研究同震水位响应为我们从时空尺度了解构造活动与水文地质过程的演化关系提供了重要途径。前人提出了许多解释同震地下水响应的机理,然而对已有的机理仍存在诸多争论。仙女山断裂作为三峡库区重要孕震断裂,在三峡工程开始蓄水后,其周边发生了大量地震活动。通过分析其同震地下水位响应,进而研究其构造活动与水文地质过程,对认识该区地震发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三峡地下流体监测井网为基础,收集了仙女山断裂带三口地下流体观测井对近年来近场和中远场地震的响应资料。本文从同震响应和固体潮的基本原理出发,从“多井对多震”等角度对所收集到的井水位数据进行分析,系统地研究同震水位的变化特征、影响因素。通过Baytap-G软件对水位观测资料进行潮汐分析,得到地震前后渗透性的变化,结合当前同震响应机制理论,逐步深入地探讨研究几次地震水位同震响应的内在机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认识如下:(1)利用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仙女山断裂带三口地下流体观测井数据和地震资料,选取几次水位同震响应的典型地震,通过不同地震的地下流体观测井水位同震响应图像,分析了远场地震和近场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三口井呈现出复杂的同震水位响应特征,同震水位响应幅度受井点构造部位及井孔结构特征的影响。(2)基于水位同震响应数据资料,使用地震能量密度公式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拟合计算分别得到了三口地下流体观测井触发同震水位响应的能量阈值以及水位响应幅度与震级、井震距的相关关系方程。结果显示大河口井、周坪井地震能量密度小于10~(-3)J/m~3,而郭家坝井为10~(-2)J/m~3,说明大河口井、周坪井相比于郭家坝井更容易触发水位同震响应。(3)详细介绍了井-含水层系统的孔弹性响应、潮汐分析的内容以及Baytap-G分析原理,同时基于Hsieh公式、利用Baytap-G软件对含水层参数进行反演,对三口井潮汐振幅和相位差变化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大河口和周坪井的水位与含水层水头的孔压耦合关系分别为过渡区和不排水区,郭家坝井固体潮效应差,无法潮汐分析。大河口井在汶川地震前后的导水系数在2.5×10~(-7)m~2/s和5×10~(-7)m~2/s之间,推测可能是井孔附近的回填层的渗透性发生了变化。(4)通过最大日潮差和最大体应变值来获取井水位的应变敏感系数,并利用Coulomb计算井孔所在含水层的静态体应变,进而估算静态应变作用下产生的井水位变幅。通过与实际观测值的对比,结果显示估算水位变化值通常小于实际水位变幅,同时存在估算水位变幅的方向与实际变化方向相反。分析表明四次近场地震的同震水位响应可能是静态应变和动态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结合当前同震响应机制理论,探讨典型地震的同震响应的内在机理,分析表明地震引起的渗透性增大是解释中远场地震同震水位变化的一个可能机制,近场同震水位响应可能同时受静态应变理论和渗透性增强机制的影响。
【学位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P315.723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


本研究技术路线

三峡库区,略图


第二章 区域地质及地下流体井网概况.1 区域地质概况大地构造上,三峡库区位于上扬子台褶带(图 2.1)。上扬子台褶带地处江盆地西缘,带内褶皱基底出露较多,主要为古元古界崆岭群、中-新元古界神架群和马槽园群,震旦系不整合覆盖其上。区域构造上,库区受远安地堑、秭盆地和黄陵背斜的共同控制[3][29](何超枫, 2015; Zhang et al., 2019)。其中,黄背斜为一近南北向的穹状的断块构造,神农架地块为宽缓的穹状断块构造,而安地堑为一开阔的拗陷构造,白垩系-第三系红层发育。以黄陵背斜为中心,库区断裂大致可以分为 NNW 向、NNE 至 NE 向断裂和 向断裂三组[30](王秋良等,2013)。具体见下表 2-1。

仙女山断裂,井点,三峡,位置图


图 2.2 仙女山断裂附近三峡地下流体观测井井点位置图(W5)地理坐标为 110.810°E,30.780°N,海拔为 2九畹溪断裂和北北西向仙女山断裂交汇部位,仙女山28.4m,其表层 0.4-7.8m 为第四系粘土层;7.8-8.3m 为奥陶系灰岩夹粉质砂岩,其中含水观测层位于 100.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鑫;王成虎;张杰;刘卓岩;贾晋;;浅议同震位移计算模型[J];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2017年00期

2 王微;薛腾飞;张景发;常占强;;基于InSAR同震形变场的烈度评估研究[J];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2017年00期

3 李滔;宋秀青;王秋宁;;都兰台深井地温的同震变化研究[J];中国地震;2017年01期

4 李献智;;同震异常效应及其应用[J];华北地震科学;1993年03期

5 王永刚;孙丽;;2016年青海门源6.4级地震周边的地下流体同震响应特征研究[J];地震研究;2016年S1期

6 张立;罗睿洁;高文斐;苏有锦;钱晓东;毛燕;;云南地下流体对尼泊尔8.1级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分析[J];地震研究;2016年04期

7 秦双龙;刘水莲;廖丽霞;洪旭瑜;;福州连江江南井水位水温同震响应变化特征及机理探讨[J];华南地震;2016年04期

8 段胜朝;;腾冲台水温、水位对尼泊尔8.1级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分析[J];华南地震;2017年02期

9 李继业;龚飞;段莉莉;;哈尔滨市延寿地震台竖直摆倾斜同震效应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6年06期

10 刘静;尹宏伟;李凤;李瑞卿;张蕾;;尼泊尔8.1级地震后河北省数字形变观测同震响应研究[J];山西地震;201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金来;姚振兴;;均匀弹性分层介质模型中的同震位移、应变以及应力[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C];2013年

2 石耀霖;张贝;张怀;程惠红;瞿武林;黄禄渊;;横向不均匀球形地球地震同震位移和应力变化的数值计算[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七)——专题62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专题63地震震源物理研究前沿[C];2015年

3 贾晓东;武艳强;焦明若;王海燕;;辽宁地区日本9.0级地震同震应变变化影响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4 张立;;云南水井观测网对缅甸7级地震的同震响应分析[A];2013年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3年

5 董杰;孙文科;周新;汪荣江;;采用一种新的方法计算同震变形受到的曲率影响(英文)[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一)——专题55: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专题56: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专题57:地震大地测量学[C];2016年

6 王阅兵;金红林;;同震形变数据分布对反演结果影响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六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胡才博;付真;蔡永恩;;地表同震零水平应变线的地球动力学意义[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5: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论文集[C];2014年

8 董杰;汪荣江;孙文科;周新;;地球层状构造、自重及曲率对计算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同震变形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王广才;史浙明;;汶川地震中近场地下水位的同震响应[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六专题论文集[C];2013年

10 王广才;史浙明;陈睿智;王金维;;汶川地震地下水位同震变化及应变—含水介质参数反演[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成龙;汶川地震地下水前兆异常及同震响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杨竹转;地震波引起的井水位水温同震变化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3 史浙明;地下水位同震响应特征及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李锋;岩石圈介质结构的不均匀性对地震同震、震后位移影响的三维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王永哲;基于InSAR的地表同震形变获取及震源参数反演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洪顺英;基于多视线向DInSAR技术的三维同震形变场解算方法研究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7 兰双双;深层地下水位动态对地震活动响应关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宋洋;基于井水位同震响应监测井效能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玮;三峡库区仙女山断裂北段地下水位同震响应机理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2019年

2 陈树;Sentinel-1数据在同震形变和震后形变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8年

3 余晨晖;2008年于田Mw7.2地震同震及震后形变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8年

4 王慧玲;基于InSAR数据的震前-同震形变监测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5 崔团团;基于Sentinel-1A提取两伊边境地震同震地表形变场及同震三维形变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6 徐昊;岩石圈结构对陆内大地震同震和震后形变的影响[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8年

7 石峰;同震水平缩短量的计算[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8 徐鑫;同震位移形变场计算模型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9 孙小龙;水位与水温对远场巨震同震响应的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7年

10 尹九洵;大地震破裂同震辐射频率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075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8075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e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