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低信噪比的微地震定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9 11:05
   微地震监测在页岩气开发中的注水压裂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然而,在微地震监测中,微地震定位的不确定性则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与地面监测手段相比,井中观测系统记录到的数据质量虽然较高,但是井中狭窄的入射角范围使得微地震事件定位对走时的噪音非常敏感。本文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井中观测数据的噪音对事件定位的影响分析和如何处理实际数据的中的极微弱地震记录。结合现有研究和对实际数据特征分析,我们发现可以使用几类不同到时组合的信息来定位微地震事件。如单波到时曲线的形状信息和S-P到时差信息,还有交叉S-P到时差的信息。一般地,综合不同信息进行定位会更具有优势。人们通过采用不同权重相加的方法将这几类不同的信息进行综合。在本文,我们采用相乘的方式将这几项不同的信息综合起来。根据本文的理论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综合的方法要稍稍优于现有的定位方法。我们将此方法应用到实际微地震监测数据之中,得到的定位结果也相对合理。该方法为实际数据的处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对于能量较小的实际微地震而言,P波记录信号强度有时会非常微弱,S波记录信号相对较强可用于拾取。然而理论数据表明仅仅采用S波到时来定位微地震的效果是无法被信赖的。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进行了更为广泛的定位测试,伴随着噪音的影响,并且使用了全局网格搜索方法匹配检波器队列记录的到时。我们发现拟合S波到时数据和至少一个P波到时能够极大地提升定位准确性。此外,和至少一个P波到时数据参与计算得到结果相比,继续增加P波到时的数量得到的定位效果并未显著提升。在实际数据中,拾取所有的S波到时和至少一个P波到时数据对于大多数低信噪比的微地震事件都是易于做到的。我们证明了采用S波到时和至少一个P波到时进行综合定位的结果是相对可靠的,这可以帮助增加可准确定位的低信噪比微地震事件的数量,并且有助于刻画注水破裂发展过程的细节。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TE357.6;P315.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静;;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校准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J];中国计量;2018年09期

2 王忆蒙;张剑;束锋;;低信噪比下突发通信的同步检测[J];电讯技术;2015年08期

3 郭娟娟;殷治国;纪彬;宋国芳;;质子治疗回旋加速器束流相位探测器的仿真设计[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16年00期

4 张俊杰;黄汉国;;滤光片、狭缝宽度和激发波长对荧光分析法测定铀酰离子信噪比的影响[J];唐山工程技术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5 C.M.Hart;H.E.Morris;R.A.Newell;白云甫;;三分量井下地震的进展:第Ⅱ部分 极化法数据分析与观测[J];石油物探译丛;1987年04期

6 程乾生;;信噪比与分辨率及线性滤波与反滤波[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7年06期

7 J.Salzman;A.Katzir;谭显裕;陈锷云;;外差探测的信噪比—矩阵系[J];应用光学;1987年03期

8 靳永东;孙渝生;;激光外差测振中信噪比的实验研究[J];应用激光;1987年04期

9 陈俊强,邱春晓;一种随机发生和低信噪比的生物脉冲的测量[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88年03期

10 杜林,张树京;一种在低信噪比条件下多道提取短序列信号的有效方法[J];铁道学报;198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文忠;张伟;张捷;;基于信噪比叠加和基于相似性叠加的微地震扫描叠加定位方法对比[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六)——专题44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专题45不同尺度微地震监测研究进展和展望[C];2015年

2 常丁月;张才;胡天跃;;改进的多聚焦方法在山地信噪比提升方面的研究[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八)——专题38:互联网+地球物理、专题39:现代化GNSS 数据及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C];2016年

3 云美厚;;地震分辨力与信噪比关系剖析[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4 万福永;袁震东;;变信噪比信号的去噪[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王鹏;常旭;王一博;王璐琛;翟鸿宇;;基于时频稀疏性分析法的低信噪比微震事件识别与恢复[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5年

6 杨杰;李广侠;梁波;朱宏鹏;;一种适用于极低信噪比环境的迭代同步方案[A];第十三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7 丁海龙;赵温波;;基于点迹的雷达弱信噪比目标检测跟踪研究综述[A];2014年全国军事微波技术暨太赫兹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三)[C];2014年

8 古华光;任维;杨明浩;李莉;刘志强;;调节参数提高神经放电信号的信噪比[A];第七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学术会议和第九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杨伟刚;贺振华;黄德济;;信噪比对小波相关性去噪效果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晴;王厦;柳世光;高源;张波;;辽河陆东凹陷低信噪比资料处理技术研究[A];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骏;法科学家发现生物钟的调节机制[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2 山东 蔡深;信噪比极高的前级兼耳放[N];电子报;2007年

3 特约记者 林勇;胜利油田首次自主微地震压裂监测采集试验成功[N];东营日报;2010年

4 特约记者 李铭 通讯员 彭树禹;长庆井下首次实施微地震试验成功[N];中国石油报;2009年

5 通讯员 裘新农 刘杨;国内首创光纤微地震监测技术试验成功[N];中国石油报;2016年

6 周杰;微地震监测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3年

7 王武科;华北物探瞄准微地震监测技术[N];中国石化报;2011年

8 长沙晚报记者 小李卓;“微地震监测”能提前预警矿山意外[N];长沙晚报;2017年

9 通讯员 张惠丽 芦柏丽;井间微地震监测技术应用于大庆油田[N];中国石油报;2006年

10 须振华 俞建宝;国内煤层气微地震监测技术首试成功[N];中国能源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辉;大动态信噪比下数字调制信号识别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2 谢顺钦;低信噪比下Multi-h CPM的接收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7年

3 王永志;脉冲信噪比单次测量技术的系统集成与工程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4 乐波;基于混沌振子与小波的低信噪比信号检测研究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5 周梅;提高动态光谱信噪比的方法及应用[D];天津大学;2014年

6 满欣;低信噪比条件下迭代接收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7 马金贵;脉冲信噪比单次互相关测量的新技术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8 陶智;低信噪比环境下语音增强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江海宇;油田压裂微地震地面监测速度模型校正及定位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张唤兰;微地震数值模拟及震源定位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航;低信噪比的微地震定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朱峰;低信噪比微地震监测方法与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3 马晓峰;低信噪比微地震事件辨识与震相初至自动拾取方法[D];山东科技大学;2017年

4 章莎莎;低信噪比通信链路中非理想特性检测与补偿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5 王彩洁;低信噪比下雷达脉内调制信号的识别与参数估计[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6 武春;噪声环境中弱测量信噪比和探测极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7 杨亚宁;高动态低信噪比条件下的跳频信息回传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8 李俊元;厚黄土区地震资料提高信噪比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9 孔祥明月;低信噪比MIMO雷达信号检测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10 任华育;三分量地震记录频谱与信噪比特征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224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8224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a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