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潘集矿区深部地温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评价

发布时间:2020-09-23 09:46
   本论文结合潘集矿区外围煤炭勘查工程,在系统收集整理潘集矿区及其外围(深部)钻孔测温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原位实测、分析计算、数理统计、综合理论分析和灰色数列等方法,对研究区地温地质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划分了研究区测温曲线类型,探讨了潘集矿区深部地温场分布特征及其与浅部的差异,并从褶皱、断裂及岩浆岩等方面对研究区地温场的构造控制作用进行了系统阐述,采用热储法对该区地热资源储量进行了评价。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潘集矿区深部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其测温曲线可分为下凹型、上凸型、凹凸型和近直线型四种;简要分析了测温曲线发生弯曲的原因。2、研究区地温梯度分布在2.09~3.62℃/hm之间,平均2.67℃/hm,小于潘集矿区各井田;地温梯度和温度等值线的延伸趋势大致与地层走向一致,围绕背斜轴,在南翼走向NWW-近EW,在北翼呈近SN向。并从靠近背斜轴的内侧向外围递减。3、研究区地温场受背斜聚热作用的影响明显,它在平面上控制着地温梯度由背斜轴部向外围的减小,在垂向上控制着测温曲线随钻孔迹线的偏转而弯曲;约束地层走向的明龙山断层和F66断层对地温场的影响,表现为地温梯度等值线在断层附近的偏转,导水断层中地下水不同方向的运移造成地温场的局部异常。4、虽然较久远的岩浆岩侵入时代使得其热量已全部发散,但其较高的生热率和热导率对含煤地层热物理结构的改变较大,对研究区地温场造成持久的影响。5、运用灰色数列模型对钻孔深部地温进行预测,其结果较以常用的地温梯度法推算的值精确。在此基础上,利用热储法对研究区地热资源进行初步评估。
【学位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P3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振刚,王双霞;给地温场装上围栏[J];河南气象;2004年04期

2 林世辉;龚育龄;;冀中坳陷现今地温场分布特征[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何国幸;胡玉禄;魏嘉;赵琳;;华北地温场特征[J];科技信息;2009年31期

4 李成伟;李崇福;黄增林;;自动站地温采集干扰故障分析与解决[J];陕西气象;2010年04期

5 施斌;唐朝生;高磊;姜洪涛;刘春;;城市和郊区浅部地温场差异[J];工程地质学报;2012年01期

6 姚雨凤;;水地温学的现状和发展[J];工程勘察;1980年05期

7 张菊明,孙惠文,熊亮平;区域地温场的数学模拟及实例剖析[J];地质科学;1982年03期

8 牟春瑾;;地温场地为什么要翻松的试验[J];浙江气象科技;1984年03期

9 朱成玉,林友清;地温场地土壤对地温的影响[J];气象;1988年06期

10 邓孝;改进的矿山地温类型划分[J];地质科学;199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忠丰;庞忠和;杨峰田;;煤矿深部地温场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张建斌;李莲花;;豫北平原地温场形成机制分析[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刘琼颖;何丽娟;黄方;;地温场有限元法数值模拟及其在扬子地区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胡玉禄;胡红文;邱希青;付恩光;刘志勇;高赞东;寿冀平;;华北地温场垂向变化[A];地质与可持续发展——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03年

5 马刚;;引张作用对华北平原北部地温场的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6 马刚;;引张作用对华北平原北部地温场的影响[A];第三次全国地热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89年

7 李燕;张明华;刘宗铬;王金江;;地温场计算方法的探讨[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王均;;地温场与地震的关系初探[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9 谭静强;琚宜文;张文永;侯泉林;谭永杰;;淮北宿临矿区现今地温场的构造控制[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董治平;;河西走廊地温场的初步探讨[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骏;基于区域地温场的煤矿床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曹瑜;三都矿区地温分布规律及矿井冷负荷计算方法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任自强;潘集矿区深部地温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评价[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4 翁荔玉;地下水运移对矿井地温场的影响[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5 郭艳;宿县矿区地温场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6 龚露;地温场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D];中南大学;2014年

7 刘爱永;合肥盆地构造与古地温场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8 赵辉;地下水源热泵工程对浅部地温场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年

9 王楚骄;东缘进藏交通廊道地温分布及隧址区地温分析方法[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10 张剑;涡阳矿区南部地温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251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8251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b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