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一种不依赖于速度模型的绕射波成像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8 11:46
   在地震数据处理中,确定合适的速度模型对地震成像是非常重要,对于常规处理方法,只有在速度模型合适的情况下,才可以实现图像聚焦成像。但是随着地震勘探转向复杂地表条件和复杂地质条件的区域,建立正确合适的速度模型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采用常规处理手段也难以得到理想的时间域叠加和偏移结果。为了避免错误速度模型对最终成像结果的影响,论文通过虚震源的概念以及射线与波前的关系,引入一种辅助的均匀介质,然后采用与共反射面叠加方法类似的原理,从几何地震学的角度,根据绕射点的基本时距关系,推导出一个不依赖于速度模型的绕射叠加算子——时移绕射叠加算子,然后利用该算子沿着绕射旅行时对振幅进行叠加,并将结果映射到中心射线出射点的正下方来实现叠加成像,或者将结果映射到绕射双曲线的顶点处来实现偏移。论文中的时移绕射叠加算子包含有两个波场参数,即零偏移距射线的出射角?和法向入射点波波前曲率半径R_(NIP)。在对这两个参数进行优化时,我们采用的是鲍威尔共轭方向法。该方法结合了共轭方法所具有的加速收敛速度和避免存储和计算Hession矩阵的优点,也具有鲍威尔方法的不需要计算梯度和避免收敛到局部极值的优点。经过将本方法应用到模型数据以及实际野外数据中,获得了最终的成像结果。测试结果表明无论复杂模型还是实际数据,该方法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位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P631.4
【部分图文】:

示意图,地震勘探,示意图,可控震源


图 2-1 地震勘探示意图Fig2-1 Seismic exploration schematic在地震勘探中,与爆炸震源相比,可控震源通常放置在地球表面,图2-1展示出了用可控震源进行地震勘探时的观测系统的排列。虽然布置足够多数量的检波器(由G表示),能够得到对地下的地质构造进行很好的照明,但是也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冗余。通常情况下,与特定的炮检对一一对应的地震道,它们的特点通常由震源位置(sx ),检波点位置(gx ),或者下面的参数进行表征的。2sgmxxx ,2sgxxh (2-1)其中,mx 表示中点的横向位置,h表示震源和检波点之间的半偏移距。当震源和接收器的位置与实际采集系统的几何关系接近时

示意图,覆盖密度,示意图,高频近似理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学位论文射或散射(波场的绕射部分)来实现地下界面的成像。虽然这些地震位和走时的信息,但是本文的概念和假设都是基于高频近似理论,也学的理论,地震能量是忽略相位和振幅信息,通过射线或波前来考虑因此,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只考虑走时信息。震同相轴的识别周知,人工地震勘探时经常需要布置大量的震源和检波器,因此,地被多次覆盖的。而覆盖密集度不同,所记录的地震信号的特性,比如位等,它们的变化也是不一样的。

波前面,射线,旅行时,参考道


第二章 模拟零偏移距剖面理论基础射线的旅行时是已知的,则其附近区域的相应差 t就可以了。同相轴的旅行时在道与道之间大部分情况下是平续函数 t x来进行描述,其中 x是在参考道附横向偏离量。任何参考射线的附近的旅行时差都同点是,为了描述相邻射线的旅行时,只需要知差信息就可以了。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庆辉;陈传仁;桂志先;王鹏;张旭亮;曾隽;;水力压裂微震监测中速度模型研究[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6期

2 张丽丽;;提高井震速度模型质量技术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3年21期

3 宋炜;复杂地质模型的合理刻划:宏观速度模型(英文)[J];Petroleum Science;2004年01期

4 韩复兴;孙建国;王坤;;速度模型的光滑处理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5期

5 Larry R. Lines ,李向科;加拿大阿萨巴斯卡焦油砂岩加热区带的地震速度模型[J];特种油气藏;2002年05期

6 Shiyu Xu;适于泥岩—砂岩复合体的新的速度模型[J];石油物探译丛;1995年05期

7 赵旭;李强;蔡晋安;;三峡库首区最小一维速度模型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7年S1期

8 于平;丁见焕;黄大年;马国庆;赵震宇;李丽丽;肖锋;;应用全张量重力梯度数据优化密度和速度模型[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9期

9 Wook B.Lee;凌俐;;三维地质统计速度模型的建立:地压环境下的盐成像[J];国外油气勘探;2000年06期

10 赵爱华;丁志峰;;复杂速度模型的地震交切定位方法(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07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房丽姣;一种不依赖于速度模型的绕射波成像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2 李祥;晋冀蒙交界地区一维速度模型及构造应力场研究[D];防灾科技学院;2016年

3 吴蔚;接收函数非线性反演获取东北地区地壳S波一维速度结构[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蒋星达;微地震井中监测速度模型校正方法和资料解释[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5 李莲君;起伏地表条件下浅中深层速度联合建模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6 李晓峰;绕射波分离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7 宋世伟;面向室内定位的绕射传播分析及其仿真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年

8 张春晓;应力波在树木不同角度纵截面的传播速度模型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7年

9 刘超;增量长度绕射系数加速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10 李娟娟;木薯收获机械拔起速度模型的优化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462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8462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c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