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南疆重点地区雷暴(冰雹)天气学成因与预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8 03:43
【摘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其南疆地区是我国重要农业区之一,受气象灾害影响较大,其中雷暴(冰雹)每年给该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收集了南疆地区1980-2013年24个气象观测站的雷暴(冰雹)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雷暴(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南疆地形、地貌特点对其进行雷暴气候区划。通过对2002-2012年南疆雷暴高发区(阿克苏及邻近地区)区域性强雷暴个例对应的500hPa天气形势进行普查、分析和归类,总结出4类易出现雷暴的天气型,并对各天气型进行定量描述,确定各天气型的判别指标,实现天气型自动判别。在天气分型的基础上,筛选出各天气型下与雷暴相关性好的物理量作为预报因子,进而运用多指标叠加法、多元逐步回归法和BP神经网络法,构建了南疆阿克苏及邻近地区区域雷暴和单站雷暴预报模型,利用历史资料进行回代检验和试预报,对预报效果进行评估。最后利用T639数值预报产品,采用PP法思想,建立了南疆阿克苏及邻近地区雷暴业务预报系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南疆地区雷暴(冰雹)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表明:南疆雷暴(冰雹)天气主要出现在天山山脉地带,沿着山脉自西南向东北呈带状分布。南疆雷暴可划分为4个气候区:阿克苏及邻近地区、南疆西部高山区、南疆东部地区与和田地区。其中阿克苏及邻近地区雷暴日数最多,雷暴在全年均有出现,即便是寒冷的1月份和12月份,通常出现在4-10月份,集中于6-8月份,峰值在7月份;一天中,雷暴集中出现在下午-前半夜。与阿克苏及邻近地区相比,其他3个气候区雷暴日数明显偏少,其年内变化和日变化也具有相似特征。(2)对阿克苏及邻近地区2002-2012年170例区域性强雷暴当日天气形势进行普查、分析、归类,结果表明:该地区雷暴天气型主要可划分为巴尔喀什湖低槽型、急流强垂直切变型、乌脊前西北气流型和温度槽型4种类型。对各天气型进行定量描述,并不断优化其判别指标,实现了天气型自动判别。用2002-2012年的历史资料进行回代判别,样本数由1683d下降为876d,消空率为48%,漏报率为2.4%。用未参与建模的2013年历史资料进行试预报检验,样本数由153d下降为80d,消空率为48%,无漏报。依据天气型和典型个例分析发现,阿克苏及邻近地区雷暴(冰雹)的发生、发展具有其独特的成因,当上游巴尔喀什湖附近有冷槽等低值系统存在时,随着系统的东移南下,其底部低槽引导冷空气越过天山,先期到达阿克苏及邻近地区的上空,此时低空由于天山的阻挡,依旧较暖,形成上冷下暖的强不稳定层结,导致雷暴(冰雹)天气的发生。(3)在天气分型的基础上,对不同天气型,分别筛选出相关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物理量作为预报因子。结果表明:最优对流有效位能(BCAPE)、下沉对流有效位能(DCAPE)、最优抬升指数(BLI)、抑制对流能量(CIN)、气团指数(K)、全总指数(TT)、沙氏指数(SI)、垂直风切变(SHR)、比湿(Q)、假相当位温(SITASE)、温度平流(TMPADV)、露点(TD)、温度露点差(TDD)、相对湿度(RH)和整层可降水量(PWAT)共15个物理量对阿克苏及邻近地区的雷暴天气有较好指示意义,且不同天气型指示意义较好的物理量不尽相同。(4)在天气分型和预报因子筛选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多指标叠加法、多元逐步回归法和BP神经网络法,构建了阿克苏及邻近地区区域雷暴预报模型。结果表明,三种方法的预报效果在不同天气型下各有所长,平均而言BP神经网络法优于其他两种方法,其空报率最小,TS评分最高,可达50.0%。探讨了各天气型下区域雷暴发生概率的预报方法,结果表明,满足预报指标个数越多(或预报值越大),区域雷暴发生概率越大。(5)基于单站雷暴预报需求,采用双线性差值方法,利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和BP神经网络法,构建了阿克苏及邻近地区12个气象观测站的单站雷暴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对于气候概率较高的站点,两种方法的TS评分均较高,可达到30.0%以上;对于气候概率较低的站点,BP神经网络法优于多元逐步回归法。(6)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南疆阿克苏及邻近地区雷暴业务预报系统,并进行了试运行。系统可自动获取所需的实时中短期数值预报产品,并进行数据质量控制和预处理;提供天气型客观分型和自动判别结果;自动调用预报模型;预报结果的生成及显示全部由计算机完成。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南疆阿克苏及邻近地区雷暴中短期潜势预报提供参考与技术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446;P457.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志云;戴泽军;彭志超;傅承浩;许霖;;近40年湖南冰雹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及机理分析[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周永水;汪超;;贵州省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J];贵州气象;2009年06期

3 ;关于麦收期间冰雹予报的体会[J];山东气象;1977年05期

4 王尧球;;8·23冰雹天气分析[J];甘肃气象;1984年03期

5 董爱民;咸阳机场一次冰雹天气分析[J];陕西气象;1997年05期

6 李永振,李雅琴,赫峰,李基虎,吴跃,刘振儒;延边两个园艺农场的冰雹天气特征分析[J];吉林气象;2000年01期

7 孙田文,张社岐;铜川冰雹天气经验预报[J];陕西气象;2001年05期

8 陶云,段旭,杨明珠;云南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气候成因初探[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9 耿树江,王奉安,韩吉健;复州湾盐场冰雹天气分型[J];辽宁气象;2002年02期

10 王旭,马禹;新疆冰雹天气过程的基本特征[J];新疆气象;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晓璐;;四川省1978-2007年的冰雹时空分布特征[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高万泉;李玉娥;;保定市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与人工消雹[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云雾物理新技术理论及进展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苏永清;范秀莲;刘杰;陈秀成;王苏;;连续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原因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李新生;张勇;张红雨;贺耀武;;山西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5 李苗;苗爱梅;;山西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及趋势变化[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C];2011年

6 陶云;段旭;杨明珠;;云南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气候成因初探[A];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2年

7 胡俊;冯永新;蒲清刚;谢巍;;新疆乌苏市冰雹天气成因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宋晓辉;柴东红;;邯郸冰雹天气特点及其预报[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9 谢向阳;刘臣亮;赵学军;;一次局地冰雹的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与气象雷达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文集[C];2006年

10 张桂梅;刘韬;;横山县冰雹天气的气候分析和预报方法[A];陕西省气象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日报记者 闫友明;冰雹“砸中”天气预测软肋[N];柳州日报;2008年

2 记者 游雪晴;今年雷电冰雹光顾早灾害重[N];科技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纪军 通讯员 谷雨;地区六县(市)遭暴雨冰雹损失1.5亿[N];阿克苏日报;2009年

4 记者 张淼淼;京暴雨冰雹十分钟,气温骤降十多摄氏度[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5 王鹤婷 姚伟华 李荣霞;暴雨冰雹天气给农林业造成重大损失[N];阳泉日报;2011年

6 记者 刘立成;成功预警湖北罕见冰雹天气[N];中国气象报;2007年

7 通讯员 刘立成邋记者 刘志伟;1小时成功预报罕见冰雹天气[N];科技日报;2007年

8 通讯员 贺文丽 记者 郭军;气象台预测:5月我省苹果基地发生冰雹几率较高[N];陕西日报;2010年

9 记者 张乾喜 杨宗礼;华亭遭遇罕见暴雨冰雹袭击[N];平凉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张文智;特大冰雹袭击镇原上肖乡[N];甘肃经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瑾;基于强对流数值模拟的贵州冰雹识别及临近预报方法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2 于雪涛;基于GIS的冰雹探测及预警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成坤;2014年3月19日冰雹天气发生的分析与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15年

2 张羽;基于多资料平台的广东冰雹探测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柳志慧;南疆重点地区雷暴(冰雹)天气学成因与预报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4 潘跃;基于显著性特征的大冰雹识别模型[D];天津大学;2012年

5 廖向花;利用多源气象资料对重庆冰雹的综合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吴林林;多普勒天气雷达冰雹自动识别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7 吴剑坤;我国强冰雹发生的环境条件和雷达回波特征的初步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0年

8 覃文娜;江苏省冰雹发生规律及数值模拟技术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裴江文;利用多种气象资料对南疆西部冰雹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10 刘俊卿;西藏高原冰雹形成机理及人工催化的数值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188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6188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0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