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北半球夏季对流层高层大气遥相关波列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25 11:42
【摘要】:本文利用1948 2013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环球遥相关(the Circumglobal Teleconnection,下文简称为CGT)和丝绸之路遥相关(the Silk Road Pattern,下文简称为SRP)的联系。结果发现,在欧亚大陆范围内CGT和SRP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8和-0.95。利用偏相关方法从CGT中去除SRP的影响后,CGT在欧亚大陆上不存在,而从SRP中去除CGT的影响后,SRP在欧亚大陆上依然维持。这表明CGT和SRP代表的是北半球夏季中纬度欧亚大陆上的同一个遥相关波列,但CGT依赖于SRP而存在,它只是SRP的一部分,而SRP相对独立。南亚高压是北半球夏季对流层高层的反气旋系统,它强大且稳定。南亚高压的年际变化包括西北-东南向偏移、东西向偏移和南北向偏移。通过分析发现南亚高压的三类移动方式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完全不同,引起的遥相关波列形态也具有明显的差异。东西向偏移可以引起与CGT高度相似的遥相关波列,表现在位势高度场和经向风场上尤其明显。南北向偏移引起的遥相关波列表现为南北偶极型,并且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陆上,这在位势高度场和纬向风场上最清楚。南亚高压西北-东南向偏移综合体现了南亚高压的经向偏移和纬向变动特征,引起的大气遥相关波列结构清晰,与CGT之间也存在着更密切的联系。在空间分布上,南亚高压西北-东南向偏移引起的遥相关波列与CGT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特别是在60°E以东的区域,分布结构基本一致,位相相反;在时间变化上,两个遥相关波列指数的时间序列也具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0。利用偏相关分析发现,南亚高压西北-东南向偏移对CGT的东传有重要作用,尤其是90°E以东的部分。由于南亚高压是联结印度夏季降水和东亚夏季降水的纽带,去除南亚高压西北-东南向偏移的影响,实质上是去除了印度和东亚夏季降水的共同贡献。进一步的数值试验表明,东亚夏季降水释放的潜热在对流层高层激发出与CGT负位相空间结构一致的遥相关波列。这表明CGT的产生不仅与印度夏季降水有关,也与东亚夏季降水有密切联系,CGT的维持和传播离不开这两个季风区降水释放的潜热。为了分析全球海表温度和海冰对遥相关波列的贡献,论文还利用ECHAM5模式开展了一组数值试验:即气候态AMIP2全球海表温度和海冰资料驱动的CT试验和1958 1999年逐月AMIP2全球海表温度和海冰资料作为外强迫驱动的RT试验。对比发现,CT试验中CGT、SRP以及与南亚高压西北-东南向年际偏移相关的遥相关波列在欧亚大陆上波列结构清晰,但是东亚及下游地区波列非常弱;在RT试验中,三个波列在欧亚大陆及下游地区结构明显,呈现出显著的环球性特征。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RT试验中,西北太平洋关键区的水汽辐散增强,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偏少,释放到大气中的凝结潜热是负异常,有利于CGT的加强,并从东亚传播至北太平洋,甚至到达北美洲大陆。同时数值试验还发现,全球海表温度和海冰对欧亚大陆范围内CGT和SRP的关系影响较小,二者关系稳定,这与再分析资料中的统计分析一致。
【图文】:

区域图,再分析资料,活动中心,显著性水平


1. NCEP/NCAR 再分析资料中(a)CGTI,(b)SRPI 和(c)SAHI 回归的 200 hPa 位场上的分布图(阴影;单位:gpm),黑点代表 t 检验值超过 95%显著性水平的区域。比较波列的空间分布结构,发现 NCEP/NCAR 和 ERA-40 这两套再分析资料得结构更加接近,活动中心位置基本一致(图 2.1 和 2.2),只是 NCEP/NCAR(图 2.1.a)在北大西洋和北美洲上空的活动中心强度略强于 ERA-40(图 2.图 2.1.b)在俄罗斯东海岸和北美洲东部上空的活动中心也略强于 ERA-40 中 2.2.b);与南亚高压西北-东南向年际移动相关的波列在这两套再分析资料中一致(图 2.1.c 和图 2.2.c)。利用 ERA-20C 再分析资料(图 2.3)得到的 CG2.3.a)相较于另外两套资料中的结果在东欧的负活动中心变得显著;SRP(图2间结构与另两套资料中的结果相比差异较大,SRP 的活动中心都集中分布在欧,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以及北美洲上空的活动中心没有得到很好的呈现;与南

区域图,位势高度场,再分析资料,遥相关波列


ERA-40再分析资料中(a)CGTI,(b)SRPI和(c)SAHI回归的200hPa位势高度场上的分布图(阴影;单位:gpm),,黑点代表t检验值超过95%显著性水平的区域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421.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颖;徐海明;邓洁淳;;太平洋—日本遥相关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J];大气科学;2014年06期

2 邹珊珊;郭品文;杨慧娟;;东亚太平洋与欧亚遥相关型的相互配置及其气候影响[J];气象科学;2013年01期

3 刘毓峗;陈文;;北半球冬季欧亚遥相关型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J];大气科学;2012年02期

4 李志锦,纪立人;线性定常响应有效强迫与遥相关型动力学[J];气象学报;1996年04期

5 施能,屠其璞;我国月平均气温场遥相关结构的观测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6 王盘兴;利用自然正交函数分解气象要素场遥相关结构的两种方案[J];气象科学;1987年01期

7 王盘兴,李长清,高智;北半球一月和七月100百帕高度场遥相关结构的分析[J];气象科学;1988年01期

8 黄士松,汤明敏;西北太平洋和南印度洋上环流系统的中期振荡与遥相关[J];气象科学;1988年04期

9 陶祖钰;大气的遥相关现象[J];广西气象;1988年02期

10 王宝山;春季全球海表温度场的遥相关结构[J];山东气象;198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宁;张耀存;;欧亚遥相关型时间演变的变动力分析及其对我国气候异常的影响[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2 青年论坛[C];2016年

2 李智才;宋燕;矛_g;张国宏;刘文平;;1月北半球500hPa环流遥相关型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北极涛动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吕俊梅;李云;翟盘茂;陈军明;;遥相关型对中国中东部夏季持续性极端降水的影响[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 副热带季风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论文集[C];2017年

4 蔡学湛;;东亚太平洋遥相关与东亚季风的关系及其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5年

5 蔡学湛;温珍治;扬义文;;东亚夏季风异常大气环流遥相关及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季风动力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赵平;;夏季亚洲—太平洋遥相关与我国东部降水的预测问题[A];第五届副热带气象学术业务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7 蔡学湛;;东亚夏季风异常大气环流遥相关及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汪宁;许遐祯;王莹;张耀存;吴伟;;东亚高空急流协同变化对冬季欧亚遥相关型气候效应的影响[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6 东亚气候多时间尺度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论文集[C];2017年

9 陆日宇;林中达;;副热带降水异常对维持西北太平洋和东亚夏季经向遥相关的作用[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10 陈国森;黄荣辉;周连童;;热力耗散激发的丝绸之路遥相关的斜压不稳定[A];第八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孙楠 通讯员 洪晓玮;“丝绸之路遥相关”:为东亚季节性预测提供新思路[N];中国气象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付丽丽;夏季越来越热 是“丝绸之路遥相关”在作怪[N];科技日报;2018年

3 柯文;夏季越来越热 是“丝绸之路遥相关”在作怪[N];江苏科技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馥荔;北半球夏季对流层高层大气遥相关波列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9年

2 刘娜;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和南半球高纬度气候异常之间的遥相关及动力机制解释[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3 汪宁;欧亚遥相关型演变的动力机制及其气候效应[D];南京大学;2014年

4 龚志强;气候系统的空间结构及遥相关型年代际配置特征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5 杨若文;全球低频遥相关年代际变化规律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6 胡春迪;全球变化背景下厄尔尼诺的模态变异及其与东亚和北极夏季气候异常的遥相关关系[D];南京大学;2016年

7 徐鹏;IOD-ENSO前兆遥相关的年代际变化及动力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8 马浩;南大洋风应力和淡水通量在全球海—气耦合系统中的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刘芸芸;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的遥相关及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10 王学忠;北极海冰气候变率的模拟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宏芳;EAP遥相关型次季节演变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D];南京大学;2019年

2 于国强;PJ遥相关型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影响的不对称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3 田晨光;丝绸之路遥相关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4 杨含雪;北半球夏季EAP波列与AO/NAO的联系及其对我国持续性降水的影响[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5 邹珊珊;东亚太平洋与欧亚遥相关型的相互配置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6 孙颖;夏季西北太平洋遥相关型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7 李勇;西太平洋遥相关型的环流结构特征及其与我国冬季气候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8 左璇;北半球中高纬度遥相关型持续异常及其对中国冬季气候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9 张永领;我国东部夏季降水极值的时空特征及其遥相关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10 吴捷;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季节内演变和维持机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801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6801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7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