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近20年重庆气候变化及NDVI的响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6 12:18
【摘要】:本文选择重庆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重庆市2000~2017年的气温与降水数据、MODIS/NDVI数据集和研究区DEM的影像资料,采用一元线性模拟、偏相关分析、残差分析、R/S分析等方法,从时间及空间上,分别探讨了重庆2000~2017年间的气候与NDVI变化、驱动力因子及NDVI变化趋势是否具有持续性等多方面内容,研究发现:(1)2000~2017年重庆市年均温呈现小幅度上升趋势,升温幅度达0.4℃,只有冬季均温明显下降。年、季均温都呈现气温由西部向东部往南北两边递减的趋势;2000~2017年重庆年均降水量整体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上升幅度达118mm。从季节来看,春秋两季的降水量明显上升,夏季保持稳定,冬季明显下降;从空间来看,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各季节平均降水量存在一定差异性。(2)植被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重庆市多年年均NDVI达到0.7,其中夏季NDVI值最高达到了0.75,植被改善面积达到89%;从区域看,渝东南NDVI值最高为0.71,植被改善面积达到95%,主城区NDVI值最低为0.65,植被改善面积达到51%;重庆市植被在研究时段内波动幅度小,98.9%的地区都呈现较低波动变化,变化趋势稳定;主城区植被波动明显,18%的区域呈现出较高波动状态。(3)从驱动力因子看,NDVI与气温降水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008和0.0028,数值偏小,与两者的复相关系数较高,为0.037;多年来人类活动对重庆NDVI的作用表现出由负到正的趋势,除了主城以及渝西部分城市中心表现出人为负向作用外,其余都以正向作用为主。(4)从NDVI变化趋势的持续性看,本文引用R/S分析法对重庆市植被未来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经过计算重庆市Hurst指数为0.53,说明重庆NDVI未来变化趋势具有可持续性且都以持续性稳定趋势为主,所占面积达37%;从空间上看,重庆NDVI在城市、工农业区域显示出持续性退化或轻度退化的趋势,在之后的生态环境保护中应该加强该区域的植被保护与恢复。
【图文】: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重庆,区位


南北走向宽约 450 km。东边与湖北湖南相邻,南边紧靠贵州,西边紧挨四川,北边连接陕西。图 2.1 重庆区位图2.1.2 地形地貌重庆坐落于我国陆地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长江自西南向东北贯穿重庆市全境。地形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处于盆地的东部,地势则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变低。重庆的西北地区和中部地区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地区紧靠武陵山和大巴山两大座山脉,辖区内坡地地形占据较大部分。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其中山地地形约占面积 76%,丘陵地形约占面积 22%,河谷平坝仅占面积 2%。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4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博;冯俏彬;;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发展历程追踪[J];经济研究参考;2019年09期

2 温克刚;;气候变化:一个全球性的话题[J];紫光阁;2002年02期

3 李慧;;基于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评估法的气候变化风险分析及敏感地区应对措施[J];水利水电快报;2019年07期

4 朱拜尔·哈桑;王晓波;;应对气候变化的政府作为[J];中国投资(中英文);2019年13期

5 ;两部委明确七项城市适应气候变化主要行动[J];吉林勘察设计;2016年02期

6 万钢;;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年01期

7 ;各地发改委将设应对气候变化处[J];石油和化工节能;2010年01期

8 郭江江;;欧美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启示[J];浙江经济;2018年22期

9 黄鑫;;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年11期

10 本刊编辑部;;更加积极主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J];环境保护;2018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慧;;美国地方气候变化立法及其启示[A];区域环境资源综合整治和合作治理法律问题研究——201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17年

2 默罕·穆那辛何;;直面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的挑战: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的应用[A];北京论坛(2004-2015)主旨报告与特邀报告集[C];2016年

3 ;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 中国经济50人论坛课题组 第六章 制度安排[A];Toward a Low-Carbon Development: China and the World[C];2010年

4 胡鞍钢;管清友;;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四大可行性[A];国情报告(第十一卷 2008年(上))[C];2012年

5 张海滨;;应对气候变化:中美能合作吗?[A];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08(总第1 期))[C];2008年

6 丁金光;;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与中国的贡献[A];公共外交季刊(2016年第1期 春季号)[C];2016年

7 张焕波;;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趋势与分析[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5~2016)[C];2016年

8 黄永富;;中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关系前景及对策[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5~2016)[C];2016年

9 邱昱桦;;陨击天文事件与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A];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年

10 ;皮尤报告:民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有共识也有差异[A];科学媒介中心2015年推送文章合集(下)[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提高应对灾难的意识与能力[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年

2 本报实习记者 许予朋;如何抵御气候变化风险?[N];中国保险报;2019年

3 赵路 译;冰山“托底” 生物遭殃[N];科学时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陆琦;北极科考:中国须深度介入[N];科学时报;2011年

5 张晶星 吴班;发达国家应积极履责[N];中国化工报;2015年

6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美国候选人 克里斯·菲尔德;气候变化:从科学到解决方案[N];经济观察报;2015年

7 本报记者 潘锋;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N];科学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王卉;过去2000年:人类活动是否影响气候变化?[N];科学时报;2011年

9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王元丰;频发灾害为应对气候变化敲响警钟[N];科学时报;2011年

10 赵路;气候变化已然危害全球农业生产[N];科学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NGARUKIYIMANA Jean Paul;卢旺达旱涝和气温的气候变化及其与疟疾活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2 张振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区近现代气候变化及环境响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3 祁晓凡;气候变化条件下干旱内流盆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4 阮红燕;气候变化对广西甘蔗生产潜力影响的模拟研究[D];广西大学;2018年

5 姜大川;气候变化下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8年

6 刘胜利;气候变化对我国双季稻区水稻生产的影响与技术适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7 李望军;气候变化对云南省寒温性针叶林潜在生境的影响预测研究[D];云南大学;2017年

8 廖建凯;我国气候变化立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9 温融;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法律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王t熺

本文编号:26996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6996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e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