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江苏省夏季浓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1 08:49
【摘要】:本文利用江苏省70个国家基本站逐10分钟连续观测资料,对2013~2016年夏季江苏发生的浓雾过程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夏季浓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并总结夏季浓雾个例出现时高低空天气形势,分类研究各类浓雾过程发生时的大气环流背景,在此基础上,利用WRF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对夏季浓雾个例进行精细化数值模拟试验,并用观测资料进行验证,同时根据模式输出的物理量,从浓雾形成的水汽条件、逆温层作用、湍流混合作用和辐射冷却作用等角度诊断分析夏季浓雾的生消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夏季浓雾易在气温小于29°C、风速低于3 m/s,且盛行偏东风的条件下形成;低温高湿的梅雨期是夏季浓雾在6月份高发(42.4%)的可能原因。(2)夏季浓雾生消时间与秋冬季显著不同,主要发生于00时—06时,消散集中于05时—08时,持续时间主要在6h以内。(3)江苏夏季浓雾发生频次呈现从东北部沿海地区向西南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淮北地区夜间降温幅度高于苏南地区是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4)成雾前6—24 h出现的弱降水为近地层提供水汽,此后天气转晴,静稳的大气层结下有利于夏季浓雾的出现。天气形势分型结果表明:(1)江苏夏季出现浓雾时地面天气形势主要有低压倒槽型、高压后部型、高压后部均压型、高压前部均压型、入海高压后部型和东北低压西伸控制型等6种地面天气形势。夏季浓雾发生时地面均没有明显高低压控制,气压场均压且地面风速较小。锋面雾易发生在江苏受低压倒槽影响时,平流雾主要发生在江苏位于高压后部时,而辐射雾则主要发生在江苏位于高压前部和入海高压后部或受东北低压西伸控制时。(2)江苏夏季出现浓雾时500hPa高空天气形势主要有低槽槽前型、低槽过境型、东北低压槽后型和东北低压槽前型等4种天气形势。锋面雾出现时500hPa高空主要是低槽槽前型,平流雾出现时500hPa高空主要是低槽槽前型和低槽过境型,辐射雾出现时500hPa高空主要是东北低压槽后型和东北低压槽前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此次夏季浓雾过程中江苏高空受西北冷平流影响,地面长时间处于高压控制下的均压场内,成雾期间地面风速较弱,是浓雾形成的重要天气条件。(2)雾区范围、地面气象要素和能见度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况基本一致,模式能准确的模拟出雾的生消过程和能见度变化趋势。(3)前期降水是此次浓雾过程的主要水汽来源,前期降水区域与后期雾区的范围较为吻合,地面水汽的辐散加速了雾的消散。近地层(500m以下)逆温层为雾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条件,湍流的混合作用对雾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夜间辐射冷却作用使地表冷却降温,是雾的形成的重要原因,日出后短波辐射增温是雾快速减弱消散的直接原因。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426.4
【图文】:

电子地图,自动气象观测站,江苏省


数据为江苏省气象局交通气象研究所提供的江苏省 70 个观测资料,站点分布如图 2-1 所示,时间分辨率为 10 min温、相对湿度及 10 m 高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数据,和检验。模拟的初始场和侧边界条件为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提供 ERA-interim 全球再分分量、位势高度、相对湿度、气压等 26 个变量。时间率为 0.75°×0.75°,垂直分为 1000, 975, 950, 925, 900, 85500,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25, 100, 70, 50, 30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 1:50,000 江苏省电子地图。

空间分布,浓雾,发生频数,江苏


江苏夏季浓雾年均发生频数的空间分布

空间分布,降温幅度,江苏省,空间分布


线)、江淮(实心三角)和苏南(空心点线)夏季夜间不同变化曲线:(a)1 h 降温;(b)3 h 降温各地区降温幅度的差异。图 3-8 给出了江苏省 20 时到,3 h 降温均有明显的南北差异,总体呈淮北向出江苏各地的降温幅度与其夏季浓雾发生频率有较多的徐州东部、淮安东北部至盐城连云港一带同时达到 2.6°C 以上,其中最大降温幅度达 3.6°C(徐州地区的降温幅度小于周边地区,浓雾发生频率也较3 h 降温幅度大于周边地区,浓雾发生频率也高于周温幅度均在 2.6°C 以下,降温幅度小于其它地区,23 00 01 02 03 04北京时间20 21 22 23 00北京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丽娟;尹承美;林应超;何建军;;中国区域近地面风速动力降尺度研究[J];干旱气象;2017年01期

2 程思;陈鹏;苗峻峰;;江苏省50a近地面风速及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3年03期

3 马亚维;丛爱丽;郑崇伟;;近50年青岛地面风速和气温变化趋势分析[J];山东气象;2013年02期

4 肖伟军;熊亚丽;简茂球;;西沙蒸发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及与日照时间和近地面风速的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5 潘玮;左志燕;肖栋;张人禾;;近50年中国霾年代际特征及气象成因[J];应用气象学报;2017年03期

6 孟庆珍,杜健;成都地面风速年极值的4种分布函数拟合结果的比较[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 刘学锋;江滢;任国玉;梁秀慧;张成伟;;河北城市化和观测环境改变对地面风速观测资料序列的影响[J];高原气象;2009年02期

8 姜学恭,沈建国,胡英华;沙尘暴过程中的混合层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S1期

9 辛悦;;大规模风电建设与近地面风速降低及雾霾天气成因关系之浅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年15期

10 钟海玲;高荣;李栋梁;;地面风速的气候特征及其对沙尘暴的影响研究[J];中国沙漠;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秀芝;孔亚文;;2005年以来中国地面风速时空变化研究[A];风能产业(2017年第4期 总第93期)[C];2017年

2 张秀芝;孔亚文;;2005年以来中国地面风速时空变化研究[A];第三届中国风电后市场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3 李培荣;肖天贵;刘碧全;毛世杰;郭小莹;高楷祥;张媛;;成都平原的边界层风场特征及其污染扩散通道分析[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1 城市气象与环境——第七届城市气象论坛[C];2018年

4 卞韬;任国玉;张立霞;;城市化对石家庄站近地面风速变化的影响[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8 观测推动城市气象发展——第六届城市气象论坛论文集[C];2017年

5 李霞;高艳红;潘永洁;续昱;;青藏高原近地面风速的动力降尺度模拟评估[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3 高原天气气候研究进展[C];2018年

6 常远勇;谈建国;;基于一种降尺度方法的风速快速模拟研究——以上海市为例[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0 城市、降水与雾霾——第五届城市气象论坛[C];2016年

7 霍彦峰;田磊;杨关盈;邓学良;翟菁;;长三角地区典型沙尘重污染天气过程分析[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8年

8 何清;金莉莉;李振杰;;乌鲁木齐市城区和郊区近地面风速、气温特征[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S2 科学家论坛:城市气候变化特征、原因和影响[C];2018年

9 张爱英;任国玉;郭军;王颖;;近30年我国高空风速变化趋势分析[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2012年

10 陈敏;许建明;施红;张国琏;;上海“4·2”浮尘污染天气潜势分析[A];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刘琼 刘敬奇;驱散雾霾减少排放是关键[N];中国环境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肖意;57年来,深圳平均气温升高1℃[N];深圳特区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车辉;不要让蓝天成为公众的奢望[N];工人日报;2013年

4 樊大_g;不能让雾霾成为不治之症[N];新农村商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路屹雄;非均匀下垫面近地层风动力降尺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宗晨;江苏省夏季浓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2 王楠;近36年中国地面风速及风能的长期变化趋势[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3 李悦佳;长江中下游地区近地面风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

4 李明妍;Nudging方法对西北干旱区降水和近地面风速模拟的改进[D];兰州大学;2018年

5 查进林;中国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影响近地面风速的分析[D];云南大学;2015年

6 吴文倩;城市环境下地面风速概率分布的特征、演变及机理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7 潘玮;近50年中国霾年代际特征及气象成因[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年

8 田莉;中国北方地区地面风速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张素云;近47a河北省风速演变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64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64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5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