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广东龙卷特征及其预警方法初探

发布时间:2020-08-07 00:58
【摘要】:龙卷是大气中最剧烈的强对流天气,发生时可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广东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且地处我国南部地区,是强对流天气的多发区,同时也是我国龙卷的主要发生地之一,因此对广东省龙卷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科学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探空数据、天气图等资料对《中国气象灾害年鉴》记载的发生在2004年至2012年间的62次广东龙卷天气进行时空分布和环境特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广东龙卷多发于4-7月,与华南前汛期时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高发区域为湛江、佛山、广州。(2)广东龙卷多发生在大气具有一定不稳定度的环境条件下,表现为沙氏指数较小,K指数、对流有效位能和垂直风切变较大。与其他对流性天气相比,广东龙卷发生时抬升凝结高度低且低空垂直风切变大,平均值分别为944hPa和11.1×10-3s-1。(3)广东龙卷有易产生于前汛期和台风外围的特点。西南急流是广东省前汛期龙卷多发的主要原因,低空暖湿的西南急流对于龙卷天气扮演了动力和热力的重要角色,它使大的低层垂直风切变和低的抬升凝结高度两个条件容易得到满足;低空垂直风切变较大是台风外围产生龙卷的主要原因。(4)广东易产生龙卷的天气形势可分为四种类型:台风外围型、冷锋过境型、槽前暖区型和地面辐合线型。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是对龙卷进行识别及预警的有力手段。本文利用广州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对发生在广东的龙卷过程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广东错误龙卷警报与正确龙卷警报在平均速度差、低层速度差和最大速度差上差异很小,主要的区别在反射率因子上,表现为错误龙卷警报的反射率因子明显小于正确龙卷警报。调整适当的龙卷探测算法中的反射率因子阈值,可降低龙卷探测算法错误警报的概率。本文研究表明当反射率因子阈值取为20时,对于广东地区的龙卷预警可达到最佳效果。(2)龙卷易产生在台风螺旋雨带、雷达弓形回波及钩状回波处。中气旋的增强及下降会增加龙卷发生的可能性,当雷达底层仰角出现龙卷涡旋特征时,说明龙卷已接近接地,应及时发布预警。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4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慕维;;龙卷[J];气象科技资料;1974年02期

2 王慕维;龙卷与龙卷的探测[J];气象;1979年06期

3 JOHNR.SCHROCK ,史国君,孔秋云;水龙卷[J];广西气象;1983年02期

4 黄景郗;龙卷荷载动力初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5 麦毓江;940609龙卷素描[J];气象;1995年06期

6 许以平;;漫话龙卷风[J];地球;1989年02期

7 余峰;任艳;;奇风怪雨话龙卷[J];大自然;1997年03期

8 陈列;彭霞云;赵放;;利用单多普勒反演风场识别龙卷[J];浙江气象;2010年04期

9 李延江;孙丽华;杨梅;;一次山区龙卷的双部雷达回波监测分析[J];高原气象;2011年06期

10 姚叶青;郝莹;张义军;李劲;刘高平;邱学兴;余金龙;刘远永;;安徽龙卷发生的环境条件和临近预警[J];高原气象;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品强;;60年间影响上海奉贤区龙卷统计特征及相关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重大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刘娟;朱君鉴;王德育;宋子忠;魏德斌;孙建印;;安徽6例龙卷天气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三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蒋义芳;吴海英;刘安宁;周鹏;王啸华;杨婷雅;孙燕;;一次台前系列龙卷过程分析[A];2009第五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9年

4 王红燕;王东平;牛淑贞;张晓鹏;侯凯;胡彩菊;;长葛南席一次罕见微龙卷成因分析及雷达预警初探[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娟;;20080723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龙卷成功预警服务总结[A];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6 林应;陈爱玉;缪燕;张琪;陈聪;;“110713”海门龙卷的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陈邦怀;;淮北地区近10年龙卷产生的天气背景研究[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 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C];2014年

8 庄千宝;叶子祥;陈宣淼;马永安;余贞寿;;台风圣帕引发浙南强龙卷的过程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郑媛媛;朱红芳;方翔;张雪晨;方

本文编号:27832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832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b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