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青藏高原极端降水特征及洪涝灾害临界雨量估算

发布时间:2020-08-07 04:38
【摘要】:在以增温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和区域的水循环速率加快,使得降水在空间分布上产生差异,部分地区的降水呈现出增多的趋势。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成果指出,青藏高原水体的固液结构失衡,越来越多的冰川、积雪等固态水向液态水转化。这就造成了进入大气循环中的水量增加,势必使得极端降水事件增多,进而加剧青藏高原洪涝灾害的风险。本文以1961~2017年青藏高原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及历史洪涝灾害记录资料为依据,分析青藏高原极端降水与洪涝灾害的特征及联系,并估算青藏高原洪涝灾害的临界雨量,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青藏高原1961~2017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72.36mm,年降水量以8.06mm/10a的速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年降水量在1987年发生突变,自此以后降水由少变多。高原年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降水量主要集中在高原南部的横断山区,而高原北部和西部的柴达木盆地以及羌塘高原的降水量较低。青藏高原各气象站点降水倾向率的取值范围在-25.46~43.02mm/10a之间,78个站点中有66个站点的年降水呈上升趋势,仅有12个站点的降水呈下降趋势。年降水量的上升趋势在高原南部比高原北部显著。(2)青藏高原极端降水阈值的取值范围为7.84~51.90mm,平均值为23.11mm。年均极端降水量为37.59mm,以2.00mm/10a的速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年均极端降水日数为1.22d,全区以0.06d/10a的速率在上升;极端降水强度的均值为29.31mm/d,以(0.02mm/d)/10a的微弱速率在上升;极端降水贡献率的均值为7.94%,以0.30%/10a的速率在上升。从极端降水指数的空间分布来看,极端降水量与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保持一致,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极端降水日数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横断山脉及若尔盖高原地区、青南高原的南部以及藏南河谷的局部地区;极端降水贡献率高的站点主要分布在高原的西南部和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阿里高原、柴达木盆地、昆仑山北翼以及若尔盖高原的局部。(3)1961~2010年青藏高原共发生洪涝灾害事件记录1506个。绝大多数的洪涝灾害事件均由降水引发,只有少量的洪涝灾害事件是由水库、河堤的溃坝以及冰川、积雪融水造成的。青藏高原平均每年发生洪涝灾害30.12次,洪涝灾害频次呈上升的趋势,倾向率为10.10次/10a。从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来看,81.20%的洪涝灾害集中发生在6~8月份,主要发生在夏季,春、秋两季相对较少。从空间分布来看,青藏高原的洪涝灾害的高发区主要在高原东部河湟谷地以及横断山区;次高发区位于藏南河谷以及河湟谷地的外围区;中等区位于柴达木盆地、昆仑山北翼以及藏南河谷和横断山区的局部;祁连山北翼、藏南河谷的外围是洪涝灾害的次低发区;除此之外的整个羌塘高原、青南高原以及横断山区的大部分地区,均为洪涝灾害的低发区。(4)青藏高原洪涝灾害的临界雨量值在高原的南部最高,其次是高原的东部和东南部,高原中西部及北部的临界雨量值最低。临界雨量值的高值区为怒江流域,其洪涝灾害临界雨量值为38.52mm;临界雨量次高区为雅江-恒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这两个流域的临界雨量值分别为31.74mm和29.87mm;临界雨量中值区为河西走廊-阿拉善内流区、黄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这些流域的临界雨量值分别为27.60mm、28.28mm以及28.12mm;临界雨量次低区为柴达木-塔里木盆地内流区,临界雨量为22.42mm;羌塘高原内流区为洪涝灾害临界雨量的低值区,临界雨量为15.56mm。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426.6
【图文】: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概况


研究区概况图

点分布,青藏高原,气象站


9图 3-1 青藏高原气象站点分布图Fig. 3-1 Distribution Map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鹏;苏凤环;邹强;陈宁生;张镱锂;;青藏高原山地灾害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对策[J];科学通报;2015年32期

2 赵雪雁;王亚茹;张钦;雒丽;;近50a青藏高原东部夏半年强降水事件的气候特征[J];干旱区地理;2015年04期

3 袁文德;郑江坤;;1962~2012年西南地区极端温度事件时空变化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年07期

4 任正果;张明军;王圣杰;强芳;朱小凡;董蕾;;1961 2011年中国南方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变化(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5年01期

5 黄国如;陈真莲;;基于前期有效雨量的山洪灾害临界雨量探讨[J];自然灾害学报;2014年05期

6 贺拿;陈宁生;曾梅;李涛;陈容;;白鹤滩水电站坝址近场区泥石流临界雨量研究[J];水利学报;2015年02期

7 方建;杜鹃;徐伟;史培军;孔锋;;气候变化对洪水灾害影响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4年09期

8 杜军;路红亚;建军;;1961—2012年西藏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J];自然资源学报;2014年06期

9 邱海军;曹明明;胡胜;王彦民;郝俊卿;刘闻;;近60a来中国洪涝灾情变化趋势持续性和周期性研究[J];地球与环境;2014年01期

10 李昌志;郭良;;山洪临界雨量确定方法述评[J];中国防汛抗旱;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继承;基于RS/GIS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云;基于临界雨量的陕南地区山洪灾害预警指标研究与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2 张存桂;青藏高原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对水平衡的影响[D];青海师范大学;2013年

3 刘佩;青藏高原雪灾风险评估[D];青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834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834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b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