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基于多空间分辨率的长江流域植被物候变化及尺度敏感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7 17:29
【摘要】: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不断加剧。其中植被是气候和环境之间的连接器,植被物候的变化可以深刻反映气候要素的变化,是陆地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最直观的响应。此外,在遥感植被物候研究过程中,不同空间分辨率数据下植被表现出的物候特征及变化规律是不同的,因此进行植被物候的尺度敏感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使用250m、500m、1km和8km的NDVI数据和动态阈值法模拟,分别提取了 250m、500m、1km和8km四个空间分辨率下长江流域在2001-2016年植被的三个关键物候参数,即生长季始期、生长季末期以及生长季长度。同时,利用Landsat4-5TM数据,解译出马尾松、旱地以及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三种代表植被类型及其分布信息。利用流域植被类型分布信息在模拟的物候参数栅格图上提取四个空间分辨率下的三种植被类型在近16年中的生长季始期、末期及生长季长度的物候信息。研究各空间分辨率下三种植被类型的物候特征及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空间分辨率中上述三种植被类型在近16年的变化趋势特征。最后基于CA-Markov模型对植被物候趋势变化的尺度敏感性进行探究并对模拟结果进行精度评价。本文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植被物候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江流域中的平原及周围海拔较低山地的马尾松、旱地、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的生长季始期较早,在西部高寒山地及海拔较高的山区较晚。生长季末期在低矮的山地、平原较早,而在地形崎岖的丘陵、山地普遍较晚。生长季长度在海拔较低的山地丘陵及平原较短,在高海拔的山地普遍较长。(2)植被物候趋势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始期提前、生长季末期推迟以及生长季长度延长是三种植被类型在不同空间分辨率下表现出的主要变化趋势,集中出现在海拔较高的山地或地形崎岖的山岭中。(3)植被物候趋势变化尺度敏感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250m、500m、1km的尺度范围内,3尾松、旱地以及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的趋势变化特征随着空间分辨率的降低,CA-Markov模型模拟的精度也呈下降趋势,即随元胞尺度增大,模拟精度逐渐下降。并且不同植被类型在该模型中存在某个元胞尺度阈值,当大于这一阈值时,模拟精度显著下降。当元胞尺度增大至8km时,模拟精度的Kappa系数值增高,但与实际效果的差异较大,因此在研究中要注意元胞尺寸限值的存在。
【图文】:

遥感影像,植被类型,阈值法,解译


200丨年至2016年逐年份的三项关键植被物候参数:生长季始期(SOS)、生长季逡逑末期(EOS)和生长季长度(L0S)。下图为利用Savitzky-Golay滤波进行数据重逡逑构和动态阈值法提取物候信息(图2.3.1邋)。逡逑逦anfn逡逑\{逦h逦r'\逦,逦i逦4逦n邋h逦h邋i逦h逦h逡逑A邋i邋/I邋\邋:邋M邋I邋j邋ll邋M邋i邋IS邋h邋I邋I]逡逑^逦i邋R逦I邋I逦H逦I逦t\逦li逦i邋llli逦1逦f逡逑!逦l逦lb逦/逦il邋M逦悉逦f|逦I逦1邋U邋1邋L11111.逡逑HPoぃ穑蓿殄义希掊澹″澹澹椋哄澹垮澹弧鲥澹村澹殄迦耍村澹保澹椋哄澹赍錘B士邋二邋NB邋上NN二逡逑图2.邋3.邋1邋Savitzky-Golay滤波算法与动态阈值法逡逑2.3.3植被类型解译逡逑本文基于长江流域植被生长的记录资料,同时结合研究区内各植被类型的空逡逑间分布规律,对部分在遥感影像上具有颜色、纹理等方面特征的植被类型建立了逡逑解译的标志,利用监督分类法从中凝练出三种影像特征突出并且具有代表性的植逡逑被类型,分别为马尾松、旱地、落叶阔叶与针阔叶混交林。其中马尾松在长江流逡逑域的分布范围广,该流域覆盖我国北亚热带的大部分区域使得落叶阔叶与常绿阔逡逑叶混交林广泛孕育。流域内工农业发达,在人类活动作用下形成了面积较大的旱逡逑地。通过判读得到各植被类型的图像特征如下(表2.3.1):逡逑

长江,长江流域,地势,河流


图3.邋1.1长江流域区位图逡逑3.1自然地理概况逡逑从地形状况来看,长江流域地跨我国东、中、西部,地形起伏较大,从整体逡逑来看为西部地势高,中东部地势低(图3.1.2),东西差异较为明显。流域内丨1游逡逑河段地势高耸,,河流两岸山脉、雪山林立,有些地K河道变窄,河流落箜较大。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948.1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明子;;X线CT的发展动向[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通讯;1987年04期

2 杨铮和;提高转镜分幅相机动态空间分辨率的一种途径[J];高速摄影与光子学;1989年02期

3 冯伯儒;;空间分辨率是机器视觉成功的关键[J];光电子学技术;1989年04期

4 康国定;;增强专题成象扫描仪的全色摄影资料[J];遥感技术动态;1989年02期

5 黄大同;;检测X线透视空间分辨率的一种改进方法[J];医学物理;1991年Z1期

6 黄大同;;X线透视空间分辨率检测方法的改进[J];广州医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7 张中伟;;磁共振图像特征及其对比机制(三):空间分辨率[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7年06期

8 黄大同,魏献忠,梁伟坚;SPECT成像空间分辨率的测量与评价[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1996年01期

9 曹鑫;陈学泓;张委伟;廖安平;陈利军;陈志刚;陈晋;;全球30m空间分辨率耕地遥感制图研究[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6年11期

10 郝鹏威,朱重光;对不同分辨率图象进行空间分辨率改善的频域方法[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199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大同;魏献忠;梁伟坚;;SPECT成像空间分辨率的测量与评价[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一次医疗设备科学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关泽群;刘晓青;;不同空间分辨率图像匹配[A];第四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2年

3 刘景鑫;李向东;;CR空间分辨率检测及分析[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七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惟昌;张朝宗;王自强;邱红霞;;显微CT(μ-CT)-医学CT未来的发展方向[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夏留根;党东妮;;热像仪空间分辨率主客观评价关系的探讨[A];第九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张朋;朱溢佞;;X射线显微CT研发与应用[A];第十四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5年

7 卓静;李登科;邓凤东;;EOS/MODIS不同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融合方法研究[A];陕西省气象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姚宗勇;Andrew Godfrey;刘伟;刘庆;;EBSD技术的空间分辨率测量及影响因素[A];2005年全国计算材料、模拟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李欣;郑冰;张海燕;;差频扫描电机电源的实现方案[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10 潘杨;金晓霞;高雄伟;;关于改善CT图像质量探讨[A];2003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记者 张建列 通讯员 冯春;空间分辨率高达320纳米[N];广东科技报;2014年

2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林泽磊;空间分辨率到街道 时间分辨率到小时[N];青岛日报;2016年

3 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周前进;癌症早期诊治取得重大突破[N];湖北日报;2012年

4 记者 刘志伟 通讯员 王潇潇;世界首台“全数字PET”在武汉问世[N];科技日报;2016年

5 记者 海冰 通讯员 王潇潇;首台人体临床全数字PET在汉问世[N];湖北日报;2016年

6 宁津生 陈军 晁定波;从空中观察地球[N];中国测绘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Sanogo Diakaridia;基于双峰谱长距离BOTDA的厘米量级热点探测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吴琼;提升被动微波遥感器空间分辨率的理论及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3 赖睿;提高星载红外成像系统空间分辨率的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4 张靖;数字波束形成微波辐射计性能分析及误差校正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丽玲;星载扫描微波散射计方位向高分辨率处理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7年

6 李爽;融合方法及空间分辨率比率对遥感影像融合结果影响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卢涛;光声技术在生物医学成像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高源;平面复眼空间分辨率增强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5年

9 杨颢;基于游标阳极的光子计数探测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2年

10 丁振扬;几种改进OFDR性能方法的提出及验证[D];天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洋;基于多空间分辨率的长江流域植被物候变化及尺度敏感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

2 项铭涛;耕地复种提升潜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3 张正涛;不同空间分辨率及算法选择对SWIM水文模型模拟的影响[D];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

4 汪玫村;CE-1高光谱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增强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王洁;码率型转码辅助的压缩视频空间分辨率转换方法[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刘旭;近场声全息空间分辨率增强算法及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7 徐杰;提高星载成像传感器空间分辨率的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8 刘惠中;空间分辨率可变视觉系统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9 冯东;双站前视FOPEN SAR成像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10 黄青霞;不同融合方法及空间分辨率对遥感影像融合质量影响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424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6424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6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