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食源性病原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因子表达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12-18 18:08
  本试验以食源性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形成的单一菌和混合菌生物被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影响生物被膜形成的因素,并通过Real Time PCR方法分别检测单一菌和混合菌生物被膜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28种目的毒素因子转录水平的变化。得到如下结果:(1)结晶紫染色法、银染法和扫描电镜法均证明混合菌在培养24h时达到最大黏附度;混合菌生物被膜中的三种细菌的活菌数目均低于其单菌生物被膜中的数目;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混合菌生物被膜中为优势菌。(2)以96孔微量板作为单一菌和混合菌生物被膜的黏附载体,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测定了影响生物被膜的形成因素。①混合菌生物被膜的最佳培养基pH值为7.0,培养温度36℃,培养时间21 h;采用质量分数为1.6%的TSB培养基时,病原菌在最佳条件下形成的生物被膜黏附率最大;碳源促进了生物被膜的形成;NaCl质量分数大于0.4%时,食源性病原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受到一定抑制。②化学防腐剂(EDTA)对混合菌生物被膜有抑制作用,且随着EDTA质量浓度的增加,混合菌生物被膜的黏附度逐渐降低,当添加0.25 mmol/L的EDTA时即可使混合菌生物被膜黏附率...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生物被膜的概述
        1.1.1 生物被膜定义及特点
        1.1.2 生物被膜的形成
        1.1.3 生物膜内菌种间的相互作用
        1.1.4 生物被膜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1.2 控制生物被膜的方法
        1.2.1 化学防腐剂
        1.2.2 生物防腐剂
    1.3 群体感应机制
        1.3.1 群体感应的概念
        1.3.2 群体感应系统
    1.4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素因子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食源性病原菌生物被膜的建立
        2.2.2 食源性混合病原菌生物被膜的鉴定
        2.2.3 混合菌生物被膜最佳培养条件的确定
        2.2.4 营养条件对病原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2.2.5 EDTA对混合病原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2.2.6 乳杆菌产抑菌物质对生物被膜及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作用
        2.2.7 混合菌和单一菌生物被膜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因子表达量的差异
3 结果与讨论
    3.1 食源性混合病原菌生物被膜的鉴定
        3.1.1 食源性混合病原菌生物被膜的定性检测
            3.1.1.1 银染法(AgNO_3)对混合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检测
            3.1.1.2 扫描电镜(SEM)对混合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检测
        3.1.2 食源性混合病原菌生物被膜的定量检测
            3.1.2.1 结晶紫染色法对混合菌生物被膜量的检测
            3.1.2.2 病原菌生物被膜的活菌数检测
        3.1.3 单一菌和混合菌生物被膜黏附率的对比
    3.2 影响食源性混合病原菌生物被膜形成因素的研究
        3.2.1 培养条件对生物被膜黏附率的影响
            3.2.1.1 培养基pH值对生物被膜黏附率的影响
            3.2.1.2 培养温度对生物被膜黏附率的影响
            3.2.1.3 培养时间对生物被膜黏附率的影响
            3.2.1.4 响应面法优化混合菌生物被膜最佳培养条件
        3.2.2 营养条件对生物被膜黏附率的影响
            3.2.2.1 培养基质量分数对生物被膜黏附率的影响
            3.2.2.2 NaCl质量分数对生物被膜黏附率的影响
            3.2.2.3 葡萄糖质量分数对混合菌生物被膜黏附率的影响
        3.2.3 化学防腐剂(EDTA)对生物被膜黏附率的影响
            3.2.3.1 EDTA浓度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3.2.3.2 二价阳离子对混合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3.2.3.3 不同浓度EDTA对混合菌AI-2活性的影响
        3.2.4 乳杆菌产抑菌物对生物被膜黏附率的影响
            3.2.4.1 蛋白质标准曲线
            3.2.4.2 牛津杯法测定抑菌活性
            3.2.4.3 乳杆菌产抑菌物质对单一菌和混合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3.2.4.4 乳杆菌产抑菌物质对病原菌AI-2活性的影响
    3.3 混合菌和单一菌生物被膜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因子表达量的差异
        3.3.1 RNA电泳图
        3.3.2 荧光定量PCR相对定量转录量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及其表达检测[J]. 张婧,张易,施春雷.  中国食品学报. 2020(01)
[2]植物乳杆菌MXG-68所产细菌素的抑菌特性分析[J]. 满丽莉,向殿军.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12)
[3]三种不同抑菌圈试验法在牛至油抑菌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田双娥.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19(01)
[4]携带杀白细胞素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5种超抗原肠毒素基因型的相关性研究[J]. 奚经巧,林腾涛,曾云祥,孔万仲,梁世周,金晓立,毛瑞奔,许建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8(22)
[5]金黄色葡萄球菌总RNA提取的研究[J]. 朱晓丽,刘口妍,任峰,陆娟,吴亮.  智慧健康. 2018(30)
[6]百里香酚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机制[J]. 袁中伟,陈志英,甘盈盈,李婷,谷可欣,尹立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8(06)
[7]不同条件对阪崎克罗诺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J]. 郝旭昇,张晓荣,郭都,郑占文,孙怡,夏效东,石超.  现代食品科技. 2018(10)
[8]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混合生物被膜形成过程研究[J]. 董旭日,柴旭锋,檀玲,齐家伟,刘海泉,潘迎捷,赵勇.  微生物学报. 2018(10)
[9]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素基因缺失突变菌株构建的研究[J]. 管章春,韩殿鹏,李静静,刘成华,高亚萍,刘玉,杨光.  抗感染药学. 2018(03)
[10]蜂房哈夫尼亚菌对粘质沙雷氏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产生与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J]. 李婷婷,高娜娜,于海凤,国竞文,王当丰,励建荣,黄建联.  食品科学. 2019(06)

博士论文
[1]糖生物安全中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行为的致毒及耐药分子机制研究[D]. 徐振波.华南理工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茶叶籽油中茶多酚测定及茶多酚在油脂中的应用[D]. 胡立文.南昌大学 2019
[2]冷鲜牛肉特定腐败菌假单胞菌鉴定及肉桂醛对其抑制的研究[D]. 顾春涛.浙江工商大学 2019
[3]猪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基因分布,生物被膜形成和凝血致病性的研究[D]. 张阳.华南理工大学 2018
[4]乙二胺四乙酸系列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热化学性质及锂离子电池性能研究[D]. 徐丹.聊城大学 2017
[5]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3OC12-HSL对仔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的影响[D]. 刘云.扬州大学 2017
[6]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抗血清的制备及ELISA检测[D]. 李寅生.大连理工大学 2016
[7]乳杆菌产生的具有抑酵母活性物质的特性研究及分离纯化[D]. 高鹤尘.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
[8]牛奶介质中混合菌生物被膜形成特性及其抑制的研究[D]. 周文渊.广东工业大学 2014
[9]添加具有抑制霉菌特性乳酸菌生产酸奶工艺条件的研究[D]. 傅倩倩.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
[10]不同浓度葡萄糖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影响的研究[D]. 郭阳.山西医科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7225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37225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7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