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GH10家族碱性木聚糖酶耐碱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18 21:43
  木聚糖酶催化木聚糖1,4-β-D-木糖苷键的水解,在饲料、食品、能源转化等众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其中碱性木聚糖酶已被证明能够在造纸工业中改善纸浆性能,并减少环境污染,其发挥新酶资源的开发及耐碱机制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本论文分别以来源于Cellulomonas bogoriensis和Bacillus sp.NG-27的两种GH10家族碱性木聚糖酶为研究对象,通过定点突变和序列删减等方法研究了催化残基附近氨基酸的性质及富含酸性氨基酸的短序列在GH10家族木聚糖酶耐碱性方面可能的作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催化残基附近氨基酸对酶耐碱性的影响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对催化残基+1、+2和+3位氨基酸进行了研究。在催化残基+1位,基于疏水性变化将Xyn486的A突变为V和N,将BSX的V突变为A和N,基于电荷情况,将Xyn486和BSX的氨基酸均分别突变为D和H。突变体pH特性的检测结果显示增加氨基酸疏水性,木聚糖酶最适pH向碱性偏移,耐碱性增强;降低氨基酸疏水性,木聚糖酶最适pH向酸性偏移,耐碱性减弱;引入负电荷没有改变木聚糖酶的最适pH及pH稳定性,但降低了酶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

【文章页数】:10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木聚糖
        1.1.1 木聚糖的结构
        1.1.2 木聚糖的功能
    1.2 木聚糖酶
        1.2.1 木聚糖酶的来源
        1.2.2 木聚糖酶的分类
        1.2.3 木聚糖酶的结构
        1.2.4 木聚糖酶的催化机制
    1.3 木聚糖酶的应用
        1.3.1 木聚糖酶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1.3.2 木聚糖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3.3 木聚糖酶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1.3.4 木聚糖酶在能源转化中的应用
        1.3.5 木聚糖酶其他方面的应用
    1.4 碱性木聚糖酶的研究概况
        1.4.1 产碱性木聚糖酶的微生物
        1.4.2 碱性木聚糖酶的获得
        1.4.3 碱性木聚糖酶的耐碱机制
    1.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催化残基附近氨基酸对木聚糖酶耐碱性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和质粒
        2.1.2 实验试剂及工具酶
        2.1.3 实验仪器
        2.1.4 培养基和缓冲液
    2.2 实验方法
        2.2.1 突变体的构建
        2.2.2 突变重组酶的诱导表达
        2.2.3 重组酶的分离纯化
        2.2.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
        2.2.5 木聚糖酶活力的测定
        2.2.6 木聚糖酶最适pH和pH稳定性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序列比对及结构分析
        2.3.2 突变方向的确定及突变体的构建
        2.3.3 重组酶的诱导表达及分离纯化
        2.3.4 催化残基附近+1位氨基酸对木聚糖酶耐碱性的影响
        2.3.5 催化残基+2位氨基酸对木聚糖酶耐碱性的影响
        2.3.6 催化残基+3位氨基酸对木聚糖酶耐碱性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富含酸性氨基酸短片段对木聚糖酶耐碱性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菌株和质粒
        3.1.2 实验试剂及工具酶
        3.1.3 实验仪器
        3.1.4 培养基和缓冲液
    3.2 实验方法
        3.2.1 截短突变体及插入突变体的构建和筛选
        3.2.2 截短突变体及插入突变体重组酶的诱导表达
        3.2.3 截短突变体及插入突变体重组酶的分离纯化
        3.2.4 截短突变体及插入突变体重组酶最适pH和pH稳定性的测定
    3.3 实验结果
        3.3.1 氨基酸序列比对及结构分析
        3.3.2 截短突变体的构建
        3.3.3 截短突变及插入突变体重组酶的诱导表达及分离纯化
        3.3.4 酸性氨基酸短片段对木聚糖酶BSX耐碱性的影响
        3.3.5 酸性氨基酸短片段对木聚糖酶Xyn486 耐碱性的影响
    3.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93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3793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3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