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特征及其解释

发布时间:2016-10-27 20:09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特征及其解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 28 卷 第 1 期 2009 年 1 月

地 理 研 究 GEOGRAPH ICAL RESEARCH

Vol 1 28, No 11 Jan 1 , 2009

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特征及其解释
李国平1 , 陈秀欣2
(1 1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 北京 100871; 2 1 国土

资源部耕地保护司 , 北京 100812)

摘要 : 根据 1990 年和 2000 年相关资料 , 对京津 冀都市 圈人口 数量增长 和密度 增长的 特征加 以分析 , 利用人口初始规模、区位条件、经济因素 3 类变量建立计量回归模型 , 对都市圈 133 个区县人口增长及其差异进行解释。计量回归结 果发现 自然条 件和经济 因素的 共同作 用是造 成都市圈内人口增长差异的重要原因。一个地区如果平均高程较低 , 人 均 GDP 增长较快 , 第 三产 业发展较好、增长较快 , 接近中心城市、市场潜 力较 大 , 则人 口相 应增长 较快。模 型同 样推导出 , 区位条件和经济因素都为影响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 但后者的影响作用更大。 关 键 词 : 人 口增长 ; 影响因素 ; 京津冀都市圈 文章编号 : 1000 2 0585( 2009) 012 01912 12

1

引言

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载体 , 任何地理景观的再造以及经济活动的集散都由人口的空间 分布造成 , 人口空间集聚与扩散 ( 即空间变动) 的特点是诠释城市与区域形态和内部结构 模式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 [ 1] 。在区域研究尺度上, 学者主要研究了城市密集区人口增长的 速度及人口分布变动的规律 。在城市尺度的研究中, 多数学者将人口分布的变化与城市 空间结构的变化及郊区化联系起来。部分学者通过分析城市内部人口增长、增长分布及增 长空间差异的特征, 来研究城市内部要素集散[ 3] , 进而分析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空间结 构的转换、城市的增长及空间结构扩散等问题 。另有部分学者通过研究人口在距离市 区不同距离上密度分布的变化 , 来反映郊区化进程, 最著名的是 H all[ 9] 根据都市区与非 都市区人口的变化, 将城市的演变划分为流失中的集中2绝对集中2相对集中2相对分散2绝 对分散2流失中的分散 6 个阶段, 为日后学者对郊区化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对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差异原因的探讨一直是人口问题研究的重点,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 角度应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该问题给予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城市的人口规模 [ 10, 11] 实际上是城市集聚力和离散力之间的一种均衡 , 而这种均衡又受区位条件、经济增 长及结构和宏观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在区位条件方面 , Gershon [ 12] 曾研究人口 初始量、面积等变量对人口密度分布的影响 , Black 等 曾研究日照天数、是否沿海等因 [ 14~ 19] 素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 也有学者研究了地理资源环境对人口集聚的影响 ; 在经济增 长及结构 方 面 , 部 分 学者 认 为 人 口 分布 的 变 化 与 地区 经 济 发 展 变 化有 一 定 的 相 关
收稿日期 : 2008 2 06 216; 修订日期 : 2008 2 10 226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40671046)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07BJY070)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 人才支持计 划 ( NCET 06 20022) 作者简介 : 李国平 ( 1961 2 ) , 男 , 黑龙江拜泉县人 , 教 授 , 博士。专业方向 : 经济 地理、区域经济、城 市与区域 规划。 E2mail: lgp@ pku1 edu 1 cn 陈秀欣 , 女 , 黑龙江哈尔滨市人 , 硕士。专业方向 : 区域经济、城市与区域规划。
[ 13] [ 4~ 8] [ 2]

192









28 卷

性[ 17, 20, 21] , 实证研究表明地区工资水平相对较高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人口快 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14, 22] , 人口迁移与地区收入差距呈正相关 [ 23~ 26] ; 宏观政策方面主要是 指政府通过重大工程项目布局、城市规划、给予特殊优惠政策等措施对城市人口空间分布 及人口郊区化产生重大影响[ 17, 21, 27, 28] 。 京津冀都市圈包括首都北京、直辖市天津以及河北省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 石家庄、沧州、张家口、承德等 8 地市 , 面积为全国国土面积的 1 1 9% , 2006 年, 该地区 GDP 占全国 GDP 总量的 10 1 10% ,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5 1 76% 。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最 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中心, 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世界城市 区域。对京津冀都市圈的研究是当前城市与区域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之一 , 通过从社会、 经济、文化等不同视角对京津冀都市圈存在的各种问题加以研究, 对于丰富我国都市圈方 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目前 , 学者从人口角度对京津冀都市圈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对城镇体系的研究 [ 29, 30] , 认为人口空间结构分布不尽合理 ; 以及对区域内部城市人口郊区化进程的研究 [ 31~ 34] 。总 的来看, 在从人口空间结构角度对京津冀都市圈加以认识及分析人口增长影响因素方面比 较欠缺。本文即从小尺度入手 , 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分析单元 , 运用第四次人口普查和第 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对京津冀都市圈 1990~ 2000 年人口增长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总 结; 并从人口初始规模、区位条件、经济因素 3 个方面应用计量回归模型对 133 个区县人 口增长及其差异进行分析 , 试图建立完整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 对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 加以解释。

2
2 1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分析单元, 选取京津冀都市圈 133 个区县 ( 135 个县级行

政单元) ? 为研究对象。人口数据主要来自 1990 年和 2000 年两次人口普查。其中 , 1990 年普查数据来自于 CIESIN ?, CIESIN 提供的普查数据与 1990 年 1B100 万的我国县级行 政区边界相匹配 , 便于进行空间分析。 2000 年普查数据来自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第 五次人口普查相关统计资料。同时为便于不同年份间的比较, 本研究以 1990 年县级行政 区边界为基准 ?, 将两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匹配。由于 1990~ 2000 年间京津冀地区存在 行政区划调整, 故笔者按照 10 年间行政区划调整情况 ?, 将 2000 年人口 数据调整至与 1990 年行政区划一 致, 使 其与空 间数据 匹配。调整时 使用了 2000 年 乡镇街 道人口 资 料[ 35] , 故对乡镇街道行政区以下的区划调整无法准确还原 ?。但笔者认为数据调整导致的 微小误差并不影响相 关的数据分析。影响因素分析 部分相关数据 来自 5 北京统计 年鉴 19916 、5 天津统计年鉴 19916 、5 河北经济统计年鉴 19916 、5 北京统计年鉴 20016 、5 天津 统计年鉴 20016 、5 河北经济统计年鉴 20016 。
?由于滦南县、鹰手营子矿区分别有两块在地理上不接壤的属地 , 故共有 135 个县级行政单元。 ?C ent er for Int ernational Eart h Science Informat ion Network ( CIESIN) : ht t p: / / sedac 1 ciesin 1 org/ chin a/1 ?CIESIN 提供的 1990 年我国县级行政区边界将天津 市津南区 与大港区 合在一起 , 由于空间 边界调整 相对困难 ,

本研究沿用此边界 , 只将两区人口数据加以合并求取平均密度。 ?1990~ 2000 年京津冀地区行政区划调整资料来自于行政区划网 ( ht t p: / / www 1 x zqh 1 org/ ) 。 ?共计 8 个区县进行了数据调整 , 其中 5 个区县数据存在调 整误差 , 分别为保 定市区、保定市满 城县、保定市清 苑县、承德市区、承德市承德县。

1期

李国平 等 : 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特征及其解释

193

2 12

计量模型与变量定义

人口增长理论上可以分为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两部分 , 但影响因素往往是相互交织 的, 故本文选取三类变量来分析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 , 并没有详细区分哪类 是机械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哪类是自然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类变量为人口初始规模, 选用 1990 年各区县人口数据, 用 N 90 表示。城市随机 增长理论认为, 城市增长的速度与原有的城市规模不相关 , 本文验证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 长的实际情况是否符合该理论。 第二类变量为区位条 件, 分别选 取高程 ( Dem) 、区县中心点 距离最近高速 路距离 ( Droad) 作为代表。应用 ArcGIS 软件分别提取 135 个县级行政单元行政区划范围内平均 高程以及区县中心点距离最近高速路的距离。由于缺少 1990 年京津冀都 市圈相关道路 GIS 数据, 所以用 1995 年数据进行代替, 其可以大致反映京津冀都市圈内各区县道路通 达情况。 第三类变量为经济要素, 选取人均 GDP 增量、产业结构、市场潜力为代表。模型变 量包括 1990~ 1999 年人均 GDP 增量 , 用 $ P GDP 代表; 1990 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 人员比重 , 用 Indust ry90 和 Services90 代表 ?, 同时引入 1990~ 2000 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从业人员比重变化, 分别用 $ Shar e2Industr y 和 $ Share2Services 代表; 市场潜力运用场强 模型的基本原理 , 用以下公式计算各区县受周边 10 个中心城市的吸引程度 ?: MP i =
j, j X i

EP

j

?d ij B

式中, MP i 为区县 i 的市场潜力, P j 为中心城市人口规模 , d ij 为区县 i 与中心城市 j 之间的距离。 模型的形式为: lnN 00 - lnN 90 = A+ B N 90 + C( Dem, Droa d ) + H ( $ lnP GDP , Ind ust ry 90 , Ser vi ces 90 , $S ha re2I nd ustr y , $Shar e2Ser vi ces, MP 90 ) + E 由于一些样本个别数据缺失, 故最终样本量为 130。其中, 由于北京市缺少 1990 年 区县尺度的人均 GDP 数据, 故 1990 年北京市各区县人均 GDP 是按照各区县社会生产总 值数据调整得出 , 数据与真实情况存在一定误差 , 但大体趋势一致 , 对模型估计的影响可 忽略。

3
3 11

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特征分析
人口数量增长特征 1990~ 2000 年, 京津冀都市圈内部人口增长较快 , 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也发生了一

定变化。从整体上看 , 京津冀都市圈内部人口增长速度相对较快, 2000 年比 1990 年增长 了 11 1 3% ; 但区域内部仍然呈现不平衡的增长态势 , 无论从增长规模还是从增长速度来 看, 北京和天津近郊区及秦皇岛、沧州、保定、张家口市区均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 , 整个
?由于 2000 年京津冀都市圈内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统计口径不一致 , 数据不够准确 , 因此用 1999 年人均 GDP 代 替 2000 年人均 GDP, 由于变量为增量 , 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人均 GDP 变化的趋势 , 不影响回归分析结果。 ?按照市场潜力理论 , 应该计算京津冀都市圈 135 个县级行政单元中 每一个行政单 元受其余 134 个行 政单元影响 的市场潜力总和 , 但是笔者认为区县受城市化地区的影响较大 , 因此 只需计算 每个行政 单元受 10 个中心城 市影响的 市场潜力之和。

194









28 卷

区域内部呈现南部增长高、北部增长低的明显分异 ( 图 1) 。

图1 F ig 11

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 ( 1990~ 2000)

The populat ion growth of the Beijing 2 Tianjin 2 H ebei Metropolit an Region ( 1990- 2000)

按照人口年均增长率将京津冀都市圈 133 个区县人口地域增长类型划分为快速增长、 较快增长、缓慢增长和缓慢降低 4 类 ( 表 1) 。从计算结果来看 , 人口年均增长率主要集中 在0 1 02% ~ 0 1 99% 之间, 区县个数占到总数的 53 1 38% , 年均增长率在 1 1 00% ~ 1 1 89% 之间的城市比重为 191 55% , 表明京津冀都市圈内部大范围呈现一种人口缓慢增长的态 势。有 10 1 53% 的区县人口年均增长率较快, 分别是北京市近郊区和天津市近郊区, 以及 秦皇岛市区、沧州市区、保定市区、张家口市区。一方面表现出北京、天津已经开始呈现 出近域扩散的态势, 另一方面表现出区域内部部分中心城市集中态势增强 , 极化效应明显。
表 1 1990~ 2000 年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的地域类型划分 Tab 1 1 Different types of the population growth of the Beijing 2 Tianjin 2 Hebei Metropolitan Region ( 1990- 2000)
地域增长类型 快速增长 较快增长 缓慢增长 较慢降低 人口年递增长率 ( % ) 21 01~ 5 1 67 11 00~ 1 1 89 01 02~ 0 1 99 - 11 77~ - 1 1 55 区县数 ( 个 ) 14 26 71 22 比重 ( % ) 101 53 191 55 531 38 161 54

注 : 人口地域增长类型划分主要是根据人口年均增长率的经验值作出的分 类。近年来 , 世界人 口年均增长率 不足 2% , 而发达 国 家 不足 0 1 5% , 根 据 我 国四 普 和 五普 数 据 计 算 , 这 10 年 间 我 国 人口 年 均 增 长 率为 1 1 07% 。因此 , 本文将人口年均增长率大于 2% 定为快速增长 , 增长率在 1% 和 2% 之间定为 较快增长 , 将人 口年均增长率在 0% 和 1% 之间定位缓慢增长。增长率的分类区间端点值是均是 133 个区县的真实人均增长率 值 , 由于这 133 个区县的人口年均增长率是不连续的 , 所以分类的区间端点值也并不连续。

1期

李国平 等 : 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特征及其解释

195

具体来说增长较快的地区分别是北京市丰台区 ( 5 1 67% ) 、北京市石景山区 ( 41 71% ) 、北 京市朝阳区 ( 4 1 69% ) 、秦 皇岛 市区 ( 41 61% ) 、北京 市海淀 区 ( 41 50% ) 、天津 市东丽 区 (4 1 10% ) 、天津市西青区 ( 31 76% ) 、北京市昌平区 ( 3 1 55% ) 、天津市北辰区 ( 31 50% ) 、 沧州市区 ( 2 1 98% ) 、保定市区 ( 2 1 93% ) 。除此之外, 区域内部有 16 1 54% 的城市人口出 现不同程度的减少, 大部分集中在沧州市和承德市北部以及秦皇岛市北部。 3 12 人口密度增长特征 从人口密度分布来看 , 京津冀都市圈内稳定存在着 4 个人口高密度聚集区和 1 个人口 低密度聚集区, 区域人口密度分布存在明显的南北、东西差异 , 即北部和西北部人口密度 较低 , 而东部和南部人口密度较高。 1990~ 2000 年 , 京津冀都市圈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 的态势逐渐增强 , 且多中心分布态势日趋明显。 1990 年人口分布相对于面积的差异指数 为0 1 404, 而 2000 年人口分布相对于面积的差异指数达到 0 1 425。人口高密度廊道已经从 1990 年的北京2天津、北京2保定2石家庄 2 个增加为 2000 年北京2天津、北 京2保定2石家 庄、北京2唐山 3 个 , 区域内部多极增长的态势正在逐步加强 ( 图 2) 。

图 2 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密度分布 Fig 1 2 The population density profile of the Beijing 2 T ianjin2 H ebei Met ropolitan Region

4
4 11

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特征形成的解释模型

计量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将可能影响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成初始人口规模、区位条件、经 济因素 3 组来分别进行分析, 之后再建立完整的计量模型。 Model ) 、 Model ? 、 Model ? 主要考察了人口初始规模、区位条件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Model ) 为只加入人口初始规 模变量的回归结果。从表 2 中可以看出 , 变量 lnN 90 在 0 1 6% 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且系 数符号为正, 表明人口初始规模越大人口增长量将越大。但是模型的 R2 只有 0 1 058, 各区

196









28 卷

县人口初始规模对 1990~ 2000 年间人口增长的解释力并不强。 Model ?为区位条件对人口增长影响的回归结果 , 从表 2 中可以看出, Dem 在 0 1 1% 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 且系数符号为负 , 表明高程对人口增长影响较为显著, 高程越高人 口增长越慢; Droad 在 1 1 1% 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 且系数符号为负 , 表明区域通达程度 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也较为显著 , 通达程度越好 越有利于人口 增长。 Model ?的 F 值为 27 1 348, 表明 Dem 和 Dr oad 两个变量联合显著。为检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 分别计算各变量 VIF 值 ?, 发现 Dem 和 Droad 两个变量的 VIF 值均为 11 762, 可以认为 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R2 为 01 301, 表明区位条件可以解释京津冀都市圈内部 人口增长的 30 1 1% 。可见, 区位条件是影响京津冀都市圈内人口增长较为重要的影响因 素, 模型解释能力较强。 Model ?为进一步将人口初始规模和区位条件变量均加入模型的回归结果。Dem 和 Droad 仍然显著, 且符号为负 , 与 Model ?的结果相差不多。但是人口初始规模变得不再 显著 ,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区位条件中的自然因素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人口 初始规模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同时 , Model ? 的解释力为 01 309, 在 Model ?的基础上并 没有显著提高, 进一步说明人口初始规模对人口增长的解释能力不是很强 , 区位条件可以 代替人口初始规模来解释人口增长。
表2 计量回归结果 ) ( 人口初始规模与区位条件 )

Tab 1 2 Results of r egressions ) ( initial population and location var iables)
人口初始规模 ( M odel ) ) C oeff 1 Const ant lnN90 Dem Droad R2 F No 1 of observat ions 130 0 1 058 t Sig 1 Coeff 1 0 1 138 区位条件 ( Model ?) t 11 1 738 Sig 1 0 1 000 VIF Coeff 1 人口初始规模与区位条件 ( Model ?) t Sig 1 01 525 01 218 01 002 01 012 1 1 092 1 1 844 1 1 762 VIF

- 0 1 625 - 2 1 461 0 1 015 0 1 055 2 1 796 0 1 006

- 0 1 147 - 0 1 638 0 1 022 1 1 238

- 0 1 100 - 3 1 524 - 0 1 001 - 2 1 581

0 1 001 0 1 011

1 1 762 1 1 762

- 0 1 093 - 3 1 191 - 0 1 001 - 2 1 563

0 1 301 27 1 348 130

01 309 181 819 130

Model ?考察了人均 GDP 增量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从回归结果来看 ( 表 3) , 人均 GDP 增量的 P< 0 1 001, 系数符号为正, 表明人均 GDP 增量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 且人均 GDP 增长越多的地方人口增长越快。R 2 为 0 1 259, 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京津冀都 市圈 10 年间人口增长。 Model ?考察了产业结构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 在该模型中 , 除了引入初始状态变量 外, 引入了 1990~ 2000 年产业结构变化增量。从回归结果来看 ( 表 3) , 1990 年第二产业
?VIF 值是对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的方法 之一 , 称为方 差膨胀因 子检验法。当 VIF= 1 时 , 无多重 共线性 ; VIF 值越大 , 所观测的解释变量与其余解释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高 , 多重共线性越严重。经验认为 , 当 VIF 大于 5 时 , 多 重共线性就很严重了。

1期

李国平 等 : 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特征及其解释

197

从业人员比重 ( Shar e2Industr y90 ) 在 3 1 4% 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系数符号为正 , 表明一 个地区工业化发展水平将对人口增长产生显著影响, 且工业化水平越高人口增长越快; 第 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 Share2Services90 ) 在 01 3% 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 系数符号为正, 表明一个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水平将对人口增长产生更为显著的影响, 且第三产业越发达 人口增长越快; 1990~ 2000 年各地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 ( $ Share2Industr y) 在 1 1 5% 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系数符号为正, 表明工业化水平发展较快的地区人口增长较 快; 1990~ 2000 年各地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 ( $ Share2Services) 并不显著 , 造 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京津冀都市圈内大部分区县的第三产业在 1990~ 2000 年间才刚 刚发展起来, 对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十分明显。Model ?的 R 为 0 1 376, 表明产业结构 对人口增长的解释能力较强, 且变量联合显著。但是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 VIF 值为 5 1 256, 多重共线性较为严重 , 因此不适宜加入最终解释模型。 Model ?考察了市场潜力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从回归结果来看 , 市场潜力 ( MP) 显 著性很高 , 系数符号为正 , 表明市场潜力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 且市场潜力越大的 地区人口增长越快。该模型的 R 2 为 0 1 164, 市场潜力对人口增长的解释能力较强。
表 3 计量回归结果 ? ( 人均 GDP、 产业结构 、 市场潜力 ) Tab 13 Results of r egr essions ? ( per capita GDP , industr ia l str uctur e and mar ket potentia l var iables)
收入 ( M odel ?) Coeff 1 C on st ant $ lnPGDP Share2Indust ry90 Shar e 2 Ser vices90 $ Shar e 2 In dust ry $ Sh are2Services MP R2 F No 1 of observations 130 0 1 259 0 1 376 18 1 793 130 130 t Sig 1 Coeff 1 - 0 1 030 产业结构 ( M odel ?) t - 1 1 755 Sig 1 0 1 082 VIF C oeff 1 0 1 064 市场潜力 ( M odel ?) t 6 1 011 Sig 1 0 1 000
2

- 0 1 169 - 4 1 331 0 1 000 0 1 145 6 1 683 0 1 000

0 1 003 0 1 004 0 1 004 0 1 001

2 1 140 2 1 980 2 1 458 0 1 833

0 1 034 0 1 003 0 1 015 0 1 406

5 1 256 3 1 393 2 1 698 2 1 047 0 1 003 5 1 007 0 1 164 0 1 000

Model ×考察了将所有经济因素变量加进模型后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 表 4) 。结果显 示, 第二产业增加值变得不再显著 , 而其他变量回归结果与 Model ?、Model ?、Model ? 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 人均 GDP 增量、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 重变化、市场潜力均显著地影响人口增长。从模型最终的解释能力来看 , Model ×的 R2 为0 1 552, 在人均 GDP 增量、产业结构、市场潜力 3 个单独回归模型的基础上有了较大 的提高, 且模型联合显著 , 表明经济因素很好地解释了京津冀都市圈人口的增长。 通过对人口初始规模、区位条件、经济 因素的单独回归, 筛选变量 , 最终将 Dem、 Droad、人均 GDP 增量 ( $ lnPGDP ) 、1990 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 Share2Services90 ) 、 1990~ 2000 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 ( $ Share2 Services) 、市场潜力 ( MP) 加入最 终的模型进行回归, 回归结果具体见 Model ? ( 表 4) 。模型通过了多重共线性检验, 且

198









28 卷

变量之间联合显著。 Dem、人均 GDP 增量、 1990 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1990~ 2000 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市场潜力均在 5% 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模型的解释能力 达到 01 655, 高于各组变量单独回归的解释能力。从各变量的 t 值来看, Dem、人均 GDP 增量 ( $ lnPGDP ) 、1990 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 Share2Services 90 ) 、 1990~ 2000 年第 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比市场潜力更为显著地影响了人口增长。
表 4 计 量回归结果 ? ( 经济因素 、 所有变量 ) Tab 14 Results of r egr essions ? ( economic factors a nd tota l var iables)
经济因素 ( Model ×) VIF Cons tant Dem Droad $ ln PGDP Share2Services90 $ Share2Indus t ry $ Share2Services MP R2 F No 1 of observat ions 0 1 104 0 1 005 0 1 001 0 1 003 0 1 001 5 1 395 5 1 006 1 1 134 2 1 435 2 1 228 0 1 000 0 1 000 0 1 259 0 1 016 0 1 028 1 1 280 2 1 322 2 1 010 1 1 422 1 1 286 0 1 004 0 1 001 3 1 667 2 1 072 0 1 000 0 1 040 1 1 238 1 1 281 - 0 1 197 Coeff 1 - 5 1 803 t 0 1 000 Sig 1 VIF - 0 1 095 - 0 1 081 0 1 000 0 1 074 0 1 004 所有变量 ( M od el ?) Coeff 1 - 2 1 823 - 3 1 838 - 1 1 401 4 1 182 6 1 145 t 0 1 006 0 1 000 0 1 164 0 1 000 0 1 000 1 1 920 1 1 868 1 1 382 1 1 192 Sig1

0 1 552 301 528 130

0 1 655 38 1 971 130

4 12

计量模型主要结论 从最终的回归结果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 , 区位条件中高程显著地影响了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 较好地解释了都市圈内 部东西、南北人口增长的差异。同时这与自然条件优势理论认为的不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 的差异主要由其自然条件差异决定 , 自然条件优越的城市具备经济、人口发展方面的优势 从而能够取得更快发展的结论一致。 第二 , 人口增长受收入的影响显著。从人口自然增长来看, 人均 GDP 提高 , 人民生 活水平提高, 将可以供养更多的孩子; 从人口流动来看, 对于一个理性人来讲 , 流动最主 要的原因是经济动机 , 从而人均 GDP 增长较快的地方也是人口流入量较多的地方。 第三 , 第三产业对人口增长的带动作用较强 , 较好地解释了各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转型 带动的中心城区及近郊区发展。模型预示着 , 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带来更大范围的集聚。 第四, 市场潜力显著地影响了人口的增长。 H ar ris ( 1954) 的市场潜力理论认为, 在 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形下, 更接近市场的地区能够降低运输成本、交易成本等, 也就更容易 成为企业区位选择的指向地, 从而取得更快的发展速度。而新经济地理学也从理论模型推 导出本地市场越大的区域本地价格指数越低 , 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制造业工人和生产者进 入, 从而成为产业进一步集聚的区域。可见 , 实证回归模型的结论很好的验证了理论的 推演。 第五 , 人口增长是受各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 区位条件和经济因素均是造成 1990 ~ 2000 年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的解释力更强。人 口初始规模对人口增长影响不是十分明显, 与随机增长理论预测结果较为接近。

1期

李国平 等 : 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特征及其解释

199

4 13

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析 从理论与实证研究来看, 城市 ( 区域) 发展阶段、区位条件、经济因素和宏观政策都

不同程度地影响区域人口增长。模型推导出的区位条件和经济因素是造成京津冀都市圈人 口增长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再一次印证了上述结论。以下将在模型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进一 步对都市圈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4 13 1 1 城市 ( 区域 ) 发展阶段的影响 区域发展初期, 极化效应会促使区域中心快速成 长, 并成为强有力的核心 , 区域往往形成极核型空间结构 , 而伴随区域增长, 扩散效应会 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促使区域形成更为均衡和复杂的空间结构。京津冀都市圈经过多年来 的发展, 区域内部 / 京津0 双核的空间结构模式逐渐被打破, 京津的扩散效应逐渐增强, 一些新的经济增长中心 ( 如石家庄、保定、唐山 ) 逐步发展起来。因此整个京津冀区域人 口分布呈现一种集聚与扩散并存, 由中心集聚向腹地扩散转变的阶段。而从城市发展阶段 来看 , 在城市化发展初期 , 人口往往向市中心集聚, 近郊的人口会有所下降; 但当城市化 发展到成熟阶段 , 中心城区人口开始外迁 , 郊区人口开始增长。从京津冀目前的情况来 看, 由于北京城市化发展进程最快 , 因此中心区人口密度开始下降 , 而近郊区人口密度逐 渐上升; 天津、石家庄城市化发展也相对较快, 中心城区和郊区人口密度均在上升 ; 而张 家口、承德仍然处于城市化发展初期, 人口大量向市中心集聚 , 郊区人口有所下降。 4 13 1 2 区位条件的影响 毫无疑问, 区位条件是影响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京津冀都市 圈也不例外。从自然环境来看 , 京津冀都市圈所处的大地理环境相似, 温度、日照对各区 县的影响几乎一致。但是京津冀都市圈西北部为山区 , 东南部为平原地带 , 这样的地理位 置必然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一般来讲 , 山区由于区域发展条件不利, 人口增长较慢, 而 平原地带适于发展, 人口增长相对较快。从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密度分布来看, 区域内部很 明显呈现南北、东西差异 , 即北部和西北部人口密度较低, 而东部和南部人口密度较高。 从人口增长来看 , 也明显呈现出西北部增长较慢 , 东南部增长较快的趋势。笔者提取了京 津冀都市圈 135 个县级行政单元的高程数据, 通过与这 135 个县级行政单元 1990~ 2000 年人口密度增长做相关性分析发现 , 相关系数为 - 01 51, 表明二者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负 相关关系 , 高程越高越不利于人口增长。从对外联系条件来看 , 有高速公路、铁路通过的 地区易于对外联系, 从而发展较好 , 人口增长较快。京津冀都市圈山区地段交通条件不 利, 而平原地区道路通达性相对较好, 容易带来产业与人口集聚, 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讲也 是西北部增长较慢、东南部增长较快。 4 13 1 3 经济因素的影响 经济因素对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的影响可以分解为收入、产 业结构、市场潜力 3 个方面。首先 , 倘若不考虑自然增长的人口, 只考虑由人口迁移引起 的人口机械增长 , 那么地区间收入的不平衡将直接影响人口迁移的流向, 进而影响不同地 区间人口增长。人口迁移最根本的动机是受利益驱使 , 当一个地方劳动力工资水平高于周 边地区时 , 在人口流动阻力不大的情况下, 人口便会自发地向工资高的地方流动。京津冀 都市圈 1990~ 2000 年间人口增长较快的北京市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秦皇岛市区、 保定市区、唐山市区正是人均 GDP 较高且增长较快的地方。而从京津冀都市圈人口迁移 来看 , 北京、天津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往往是人口迁移的净流入地。 其次 , 产业结构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产业对劳动力人口的吸纳能力上。 一般来讲 , 在城市化发展初期工业对劳动力人口的吸纳能力较强, 但是在城市化发展到成 熟阶段, 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其也能为大量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比如 , 几个中心城市

200









28 卷

中心区对人口的吸引显然是由于其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 最后 , 市场潜力大的地方必然带动人口的集聚。市场潜力对人口集聚的影响是新经济 地理学理论模型推导出来的结果, 其认为本地市场越大的区域本地价格指数越低, 从而能 够吸引更多的制造业工人和生产者进入 , 因此城市所面临的市场潜力是城市增长的重要促 进因素。而从距离中心城区远近的区位条件来看 , 一般来讲区域离中心城市较近更容易接 受大城市的辐射 , 从而发展较快。 4 13 1 4 宏观政策的影响 宏观政策对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的影响可以分为各城市内部 和整个区域内部两个尺度来分析。从各城市内部尺度来讲 , 政府可通过城市规划, 配备相 应的公共服务设施, 提供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促进内部区县发展。如北京市近几年中心城 区人口大量向近郊区疏散 ,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通过完善近郊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 供大量包括经济适用房在内的住房、为各郊区县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带来的结果。而以顺 义、通州、亦庄三个重点新城为主的新城建设也为新城所在的区县发展带来了新动力。 从区域内尺度来讲, 通过不同城市间产业转移、优先发展地区的选定都将对都市圈内 人口分布产生影响。以北京市的首钢搬迁为例, 虽然迁入唐山市曹妃甸的人口多为技术人 口, 整体迁移人数不多, 但是当首钢在曹妃甸逐渐发展起来时 , 其所能吸纳的劳动力将逐 渐增加; 且其将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 , 从而为人口集聚带来新的动力。天津市滨海新区 被确定为国家改革示范区又为天津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滨海新区对人口集聚的带动效应 已逐渐显现, 并可预见未来天津市滨海新区必将成为京津冀都市圈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另 一增长极和人口集聚区。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利用四普和五普资料对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定性、定量分 析的方法对人口增长的特征加以解释, 得出了如下结论: ( 1) 无论从增长规模还是增长速度来看 , 北京和天津近郊区及秦皇岛、沧州、保定、 张家口市区均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 , 整个区域内部呈现南部增长高、北部增长低的明显分 异; 区域内部人口分布的集中大于分散 , 且多中心态势增强。 ( 2) 人口初始规模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不显著 , 区位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京津冀 都市圈人口增长的差异, 但是经济因素的解释能力比区位条件更强。都市圈内部地区如果 平均高程较低, 人均 GDP 增长较快, 第三产业发展较好、增长较快 , 接近中心城市、市 场潜力较大, 则人口相应增长较快。这与经验分析的结论相一致, 一个地区人口增长往往 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 本文对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特征的描述是基于区县尺度 , 不同研究尺度将对分析结 论产生一定影响。一般来讲, 研究尺度越小越容易刻画区域内部人口空间结构的演变。本 文对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解释中的计量回归模型并没有划分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的影响 因素 , 笔者认为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往往是相互交织的, 很难明确划分。比如区位条件好 的地方适宜人类生存 , 人口自然增长较快; 而良好的区位条件提供的适宜的生产、生活条 件也自然而然带来了人口的机械增长。本文虽然对于京津冀都市圈人口空间结构演变影响 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加以了探讨 , 得出了一定的结论, 但不可否认分析仍是粗浅的。探讨也 仅仅停留在实证模型分析阶段 , 没有从内在逻辑层面进行推演 , 且是从宏观尺度进行的模 型分析, 无法解释内部细微的差异变动。同时, 由于政策变量没有办法将其定量化 , 本文

1期

李国平 等 : 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特征及其解释

201

在计量模型中没有加以探讨, 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析部分 , 宏观政策对人口增长的分析在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参考文献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冯健 , 周一星 1 杭州市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研究 1 城市规划 , 2002, 26( 1) : 58~ 65 1 盛广耀 1 城市密集区人口变动研究 ) ) ) 以长江三角洲、 珠江 三角洲和京津 唐地区为例 1 经济地理 , 2007, 27( 6) : 946~ 949 1 张果 , 历红兰 1 成都市人口地域分布的研究 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2004, 27( 4) : 414~ 418 1 Agu ilar A G 1 M exico cit y growt h an d regional dis pers al: The ex pan sion of largest cit ies and new s pat ial forms 1 H abit al Int l, 1999, 23: 391~ 412 1 李建 , 宁越敏 1 1990 年代以来上海人口空间变动与城市空间结构重构 1 城市规划学刊 , 2007, ( 2) : 20~ 24 1 张京祥 , 崔功豪 , 朱喜钢 1 大都市 空间集散 的景观、 机 制与规律 - 南京大 都市的实 证研究 1 地理 学与国 土研究 , 2002, 18( 3) : 48~ 51 1 周春山 , 罗彦 , 陈素素 1 近 20 年来广州市人口增长与分布的空间演化分析 1 地理科学 , 2004, 24( 6) : 641~ 6471 储金龙 , 王志强 1 合肥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研究 1 中部发展研究 , 2006, 13( 4) : 69~ 71 1 H all P1 T he world cit ies 1 New York, NY: St1 M art in. s Press, 1984 1 M ars hal l A 1 Prin ciples of econ om ics 1 London: Macmil lan , 18901 H enders on J V, Shal izi Z, Venables A J1 Geograp hy and developmen t1 J 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1, 1: 81 ~ 105 1 Gershon A 1 Det ermin ant s of urb an populat ion dens ity funct ions1 R egi on al Science and Urb an Econ om ics, 1983, 13: 287~ 295 1 Black D and Henderson J V 1 U rban evolut ion in t h e USA 1 J ou rnal of E conomic Geography, 2003, 3: 343~ 372 1 王书国 , 段学军 , 姚士谋 1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空间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1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7, 16( 4) : 405 ~ 409 1 欧向军 1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理论、 方法与实证 ) ) ) 以江苏省为例 1 北京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20061 杨芸 1 上海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1 中国人口 # 资源与环境 , 2001, 11( 51) : 99~ 101 1 陆玉麒 1 人口移动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动 1 地理研究 , 1990, 9( 1) : 41~ 46 1 原华荣 1 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研究 1 地理研究 , 1993, 12( 3) : 64~ 69 1 孟向京 , 贾绍凤 1 中国省级人口分布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1 地理研究 , 1993, 12( 3) : 56~ 63 1 鲁奇 , 王国霞 , 杨春悦 , 曾磊 1 流动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若干解释 ( 1990 、 2000)1 地理研究, 2006, 25( 5) : 765~ 774 1 马清裕 1 我国省域人口城镇化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 1 地理研究 , 1990, 9( 1) : 1~ 9 1 林湘华 1 广东省劳动力人口空间分布及变动研究 1 市场与人口分析 , 2003, 9( 5) : 29~ 38 1 李树茁 1 中国 80 年代的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的研究 1 人口与经济 , 1994, ( 2) : 3~ 81 龙奋杰 , 刘明 1 城市吸引人口迁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1 城市问题 , 2006, ( 8) : 44~ 46 1 王秀芝 , 尹继东 1 地区收入差距与人口迁移 ) ) ) 以中国中部地区为例 1 统计观察 , 2007, ( 5) : 85~ 86 1 李培 , 邓慧慧 1 京津冀地区人口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 人口与经济 , 2007, ( 6) : 59~ 631 刘耀彬 , 白淑军 1 武汉市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研究 1 湖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2002, 24( 4) : 364~ 369 1 蔡建明 1 中国省级人口迁移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 1 地理研究 , 1990, 9( 2) : 121~ 129 1 梁兴辉 , 吴秀青 , 宋文静 1 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的规模与结构 1 中国国情国力 , 2007, ( 12) : 59~ 61 1 吴良镛 , 等 1 京津冀地区城乡发展规划研究 1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2 1 周一星 , 孟延春 1 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 1 城市规划汇刊 , 1998, ( 3) : 22~ 28 1 李国平 , 等 1 首都圈结构、 分工与营建战略 1 北京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2004 1 冯健 , 周一星 , 王晓光 , 陈扬 1 1990 年代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趋势 1 规划研究 , 2004, ( 3) : 13~ 20 1 马强 , 宗跃光 , 李益龙 1 京津地区人口增长与分布的时空间演化分析 1 河北工程大 学学报 ( 自然 科学版 ) , 2007, 24 ( 4) : 45~ 49 1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 1 中国乡、 镇、 街道人口资料 1 北京 : 中国统计出版社 , 2002 1

202









28 卷

Empirical resear ch on influencing fact ors on populat ion growt h of Beij ing2Tianjin2Hebei Met ropolit an Region
LI Guo2ping, CH EN Xiu2xin
( School of Gover n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 act: As a rising metr opolitan region, t he Beijing2T ianjin2H ebei Met ropolit an Region has an ext remely import ant st rat egic posit ion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pat t ern of Chi2 na. During t he past several decades, the spatial st ruct ure of t he Beijing2T ianjin2H ebei Met ropolit an Region has great ly changed. T he r esearch on that can not only help reveal the spat ial charact erist ics of the r egional economy, and the tr ends of t heir evolut ion, and det ermine t he regional development st age, but also bear import ant implicat ions for r egion2 al planning. Agglomer at ion and dispersion of populat ion are t he fundament al reasons for the evolut ion of regional spatial st ruct ur e. People are the main micro2economic act ors, so the aut hors choose t he evolut ion of t he spat ial dist ribut ion of populat ion as t he r esearch fo2 cus. This paper analyzes t he population growt h of t he Beijing2T ianjin2H ebei Met ropolit an Region from 1990 t o 2000. By using three classes of variables, this paper st udies t he influ2 encing fact or s on t he populat ion growt h of t he Beijing2T ianjin2H ebei Met ropolit an Region and it s disparity. T hre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 lows: ( 1) The populat ion grows fast er in t he sout hern part of t he region t han in t he nor thern part . T he dist ribut ion of populat ion densities shows t hat t he agglomeration of populat ion in t he region has become more evi2 dent . ( 2) The Beijing 2T ianjin2H ebei Metropolit an region has a polycentr ic spat ial st ruc2 t ure. T her e exist t wo high2 density corridor s wit hin t he r egion in 1990 ( the Beijing2T ianjin cor ridor, and t he Beijing2Baoding2Shijiazhuang corridor) , and three ( with t he Beijing2T an2 gshan corridor as t he newly added one) in 2000. ( 3) T he economet ric analysis indicat es that t he nat ural condit ions and t he economic factors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 he popula2 t ion growth. T he lower elevat ion values, the faster gr owt h rat es of per capit a GDP, t he fast er development of t he t ert iary indust ry and t he larger market potentials can lead t o t he fast er population growt h. T he model also shows t hat alt hough bot h t he nat ural condit ions and t he economic fact ors have impor tant impact s on the populat ion growt h, t he influences of t he latt er are much great er. Key words: populat ion gr owt h; influencing fact or s; Beijing2T ianjin2H ebei Met ropoli2 tan Region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特征及其解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59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559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e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