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记忆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0 19:32

  本文关键词:文化记忆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类的文化和记忆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更是近年来理论学术界最热门的关注点之一,自从德国学者扬·阿斯曼和阿莱达·阿斯曼夫妇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了文化记忆理论,在心理学、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都随处可见文化记忆研究的“入侵”及其蓬勃发展。“在当下的文学研究范式中,记忆(memory)和回忆(remembering)是核心范式之一。”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厘清记忆研究的发展脉络,并最终落脚于德国学者扬·阿斯曼和阿莱达·阿斯曼夫妇的文化记忆理论,从而全方位地展示文化记忆理论的内涵实质,并为这一理论后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的前言部分。首先“知人论世”,主要介绍记忆理论宏观背景和记忆研究的发展演变;其次纵览文化记忆理论概况;最后,着重叙述文化记忆理论在国内外的“旅行”和“移植”情况。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第一章,主要是沿着历史时间脉络,厘清源自古希腊的西方哲学记忆观发展演变情况。通过梳理发现,无论是哪种记忆研究类型,基本上都是从形而上的角度对记忆进行剖析阐释。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第二章,文化记忆理论迎来了自己的启蒙——记忆研究的社会性转折。自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开创性地将记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社会学领域,包括阿拜·瓦尔堡的“社会记忆”理论和皮埃尔·诺拉“记忆场”理论都为20世纪9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新文化记忆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文化记忆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第三章,主要介绍文化学转向下扬·阿斯曼和阿莱达·阿斯曼夫妇的文化记忆理论。第一,介绍了文化记忆的理论建构背景和理论内涵;第二,从时间维度出发,认为人类记忆可按时间划分为三个层次,相应的人类记忆也可划分为个体记忆、沟通记忆和文化记忆;第三,认为阿斯曼夫妇从媒介技术发展的角度对各阶段的文化记忆进行界定划分其实是以空间维度检视文化记忆理论。虽然阿斯曼夫妇将文化记忆分为“仪式关联”的口头文化和与“文本关联”的文字文化,但笔者则认为,进入电子时代尤其是信息时代之后,视听媒介的全面爆发已经取代了口头性、文字性在文化上的主导地位,电子性已成为和口头性、文字性同等重要的基础媒介,因此可以得出人类已进入到“视听关联”的电子时代的结论;第四,阐述阿斯曼夫妇从时空交叉的框架下对文化记忆的功能进行区分,提出“功能记忆”和“存储记忆”;最后,得出结论,阐述文化记忆理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文化记忆 时间维度 空间维度 阿斯曼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2.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前言11-17
  • 1 西方哲学记忆观的历史演进17-25
  • 1.1 史前神话期的混沌记忆观17-19
  • 1.2 古代本体论记忆观19-21
  • 1.3 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记忆观21-22
  • 1.4 近代认识论记忆观22-23
  • 1.5 现代生命哲学记忆观23-25
  • 2 文化记忆理论的启蒙——记忆研究的社会性转向25-33
  • 2.1 哈布瓦赫与集体记忆26-30
  • 2.2 阿拜·瓦尔堡与社会记忆30-31
  • 2.3 皮埃尔·诺拉与记忆场31-33
  • 3 文化记忆——记忆研究的文化转向33-53
  • 3.1 文化记忆理论检视33-37
  • 3.1.1 文化记忆的理论背景33-34
  • 3.1.2 文化记忆的理论内涵34-37
  • 3.2 时间维度下的文化记忆37-42
  • 3.2.1 时间和人类记忆的三个维度37-38
  • 3.2.2 沟通记忆和文化记忆38-42
  • 3.3 空间维度下的文化记忆42-49
  • 3.3.1 口头文化与仪式关联42-45
  • 3.3.2 文字文化与文本关联45-47
  • 3.3.3 电子时代与视听关联47-49
  • 3.4 时空交叉下的文化记忆功能划分49-53
  • 3.4.1 时空维度下文化记忆的活动机制49-50
  • 3.4.2 存储记忆和功能记忆50-51
  • 3.4.3 存储记忆和功能记忆的交互作用51-52
  • 3.4.4 功能记忆的动机52-53
  • 4 结语53-57
  • 参考文献57-62
  • 致谢62-63
  • 个人简历63
  • 发表的学术论文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平原;;《西安: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序言[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12期

2 连连;;历史变迁中的文化记忆[J];江海学刊;2012年04期

3 麦惠芳;;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J];青少年日记;2006年12期

4 曹保顺;;激活文化记忆[J];中学生;2008年03期

5 ;永远的文化记忆[J];英语沙龙(实战版);2013年05期

6 王霄冰;;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7 邵培仁;;地方的体温:媒介地理要素的社会建构与文化记忆[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沈宁;;伦敦华人社群的身份认同——从文化遗产与文化记忆的角度分析[J];民族学刊;2014年03期

9 仲富兰;;古镇文化记忆保护路径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3年08期

10 党大恩;儒生、封禅和泰山文化记忆的形塑[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霄冰;;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2 郝苏民;;十字路口上的困难抉择——寻觅无文字民族语言保护与文化生态、文化记忆、社会发展的阐释[A];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人类学高级论坛2003卷[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著名作家 王蒙;守望老北京的文化记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2 焦廷勤;重视文化记忆抢救工程[N];承德日报;2006年

3 王雪冰;文化记忆与节日遗产保护[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黄适远;以“文化记忆”实现文化成长[N];哈密日报(汉);2012年

5 王福州;留住城市的文化记忆[N];中国文化报;2012年

6 意娜;文化记忆[N];中国经营报;2012年

7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编辑 徐佳和;不要让文化记忆旁落他乡[N];东方早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吴晓杰;首个老年节,延续“文化记忆”[N];光明日报;2013年

9 李揽月;城市别割裂文化记忆[N];安徽经济报;2004年

10 李可;元宵节: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符号[N];光明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娜;女性自觉与文化记忆:《玲珑》杂志“妇女”栏目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年

2 石浩;文化记忆与族群认同[D];兰州大学;2015年

3 张欣;文化记忆理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张洁;东海岛屿文化记忆的恢复与重建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5年

5 李青峰;文化记忆下的黄帝及其现代价值[D];兰州大学;2008年

6 聂宁;论大尝祭中的文化记忆[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7 张润;记忆与身份[D];中国美术学院;2014年

8 王舒云;文化记忆习得—语言和纪念碑教学论关联视角下的《记忆场》分析[D];浙江大学;2014年

9 额尔德木图;敖包、文化记忆与游牧社会[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丽燕;景观作为文本:杭州凤凰山和古树意义的生成[D];浙江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文化记忆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74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974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4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