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才学论文 >

淄博高新区的人才集聚驱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8 20:53
【摘要】:人才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区域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有关人才集聚的研究成为不可忽视的课题,尤其是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人才集聚应得到更一步的重视。 文章在人才集聚、产业集群及人才环境的研究理论基础上,通过把产业集群和环境建设纳入了人才集聚的驱动研究体系,考察人才集聚、产业集群和环境建设的动态均衡问题,构建一个三维动态的模型—SPPD分析范式。在此基础上,运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数据.,通过SPSS软件对西安高新区人才集聚驱动机制进行实证研究,从人才集聚、产业集群和环境建设三方面进行两两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它们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文章首先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淄博高新区的人才集聚状况进行了调研,从而分析研究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构建出影响人才集聚的因素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区域发展、生活、环境、利用外资状况、国有经济发展状况、非公有经济发展状况5项24个指标,最后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析,定量分析评估相关因素对山东省人才集聚的影响,得出了山东省各地区的人才集聚能力的比较结果。 为了更好更快的实现淄博高新区人才集聚,文章借鉴了西安高新区的一些产业集群下的人才政策,对当前淄博高新区人才集聚的问题提出从利用产业集群来促进人才集聚,利用环境建设来促进人才集聚的对策。文章对产业集群和环境建设对人才集聚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希望能够为淄博高新区人才集聚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C96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樨樨;;我国人才集聚预警机制研究——以北京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2 朱杏珍;;人才集聚的动力因素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1期

3 张樨樨;;我国人才集聚与城市化水平互动关系的建模研究[J];西北人口;2010年03期

4 蔡永莲;实施优秀人才集聚战略[J];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01期

5 李光红;陈学中;孙丽丽;;高层次人才集聚与管理机制创新[J];理论学刊;2006年03期

6 黄鹤;;浙江省创新人才集聚载体之优劣势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06期

7 周均旭;;产业集群人才集聚效应演化规律与对策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周均旭;江奇;;产业集群人才集聚机理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孙健;陈建林;李桂玲;;我国不同地区人才集聚的成本收益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06期

10 ;筑人才集聚之巢 引海归创业学子[J];江苏科技信息;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第5章 高新区自主创新案例分析——以惠州仲恺高新区为例[A];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2010[C];2010年

2 洪亮平;周晓;;高新区“二次创业”的路径选择——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梁晶;罗小龙;;基于企业家城市理论的高新区发展与转型研究——以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陈家祥;;南京高新区转型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通化市委党校课题组;苗葳;;建设国家级高新区 打造通化医药名城[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徐涵;;小议产业园区宜居建设——以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郭健明;;高新区建立知识产权体系的战略思考[A];晋冀鲁豫鄂蒙川云贵甘沪湘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河南分册)[C];2005年

8 陈建安;李燕萍;毛冠凤;;产业集群区的人才集聚现象理论诠释[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9 郑海龙;李树丞;;国家高新区发展实证研究与比较分析[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曹俊;;在园区层面大力推行循环经济——苏州高新区生态工业园建设实践[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商宇;打造人才集聚高地[N];重庆日报;2008年

2 通讯员 沈一鸣;依托科技创新 苏州高新区发展势头强劲[N];江苏科技报;2009年

3 记者 朱卫国 通讯员 李辉;建行投入50亿元支持高新区发展[N];济宁日报;2009年

4 记者 陈瑜;国家高新区发展要注意“五个转变”[N];科技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朱敏丽 叶桂华;集合一切要素支持高新区发展[N];泰州日报;2009年

6 赵卫中 姜啸琴;政信合作 400亿元资金助推大连高新区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7 记者 李莹;省内外专家论证我市高新区发展规划[N];佳木斯日报;2009年

8 常人社 韩晖;新一轮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启动[N];常州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潘静 通讯员 沈雪琴;拉开高新区发展大框架[N];蚌埠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刘鸿亮 通讯员 郑军志;高新区成立“三项办”[N];乌鲁木齐晚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峰;我国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与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张克俊;国家高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园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3 李荣;国家高新区创新主体间功能转换及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温震;高新区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育新;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评价及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沙新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陈学中;基于多主体系统的人才集聚和组织起源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刘冬梅;我国高新区科技人力资本生态拟合度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杨芝;我国科技人才集聚机理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10 胡类明;中国高新区人力资本与创新绩效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虔;淄博高新区的人才集聚驱动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周曦;成都市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刘世峰;欠发达地区高新区管理模式创新[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杨剑;西安市高新区(一、二期用地)土地再开发策略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张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创新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邹慧萍;枣庄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费伟东;江门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冯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9 左蕾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竞争力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夏朝辉;我国高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198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ishidongtai/26198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d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