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才学论文 >

基于多主体系统的人才集聚和组织起源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2 12:11
   计算实验方法在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呈现出惊奇的发现,应用计算实验方法研究组织管理问题具有创新性的意义。组织管理问题的研究已经有许多传统的方法论和理论,如交易费用经济学、组织行为理论、战略理论、组织生态学和演化理论等。这些传统的方法论和理论对现实世界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解释和分析。基于多主体系统的计算实验方法论更注重现实世界的多样性、非线性和适应性,其模型运行的结果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更强。本文梳理了相关文献,提出组织演化问题研究方法论的多路径整合思想,研制人工组织模型框架,并以人才集聚和组织起源为实例进行了模型设计和实验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 (1)组织演化问题研究方法论的多路径整合思想。从横向集成的角度,把传统方法论与计算实验方法论结合起来,既要承认和充分利用人类已经取得的先进的、正确的科学成果,又要研究新的具有发展前景的方法论。从纵向综合的角度,需要将“自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的方法论结合起来。基于复杂适应系统思想的计算实验方法论,是自下而上的集聚方法。而传统的组织理论多考虑了系统的整体性,更多地是由上而下的方法论。自下而上的方法论,适用于一般自然界或生物界,是正确合理的。然而人是具有智慧和创造能力的高级动物,常常会发号施令,只研究自下而上的方法论,显然是无法解释这些客观现实或现象。因此,本文提出“自下而上”和“由上而下”方法论的纵向结合,形成基于复杂适应系统思想的组织演化问题研究方法论的多路径整合思想。 (2)人工组织模型框架。组织是一个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可以将组织分为人类组织和人工组织。 在分析了个体的局限性、传统组织的特征以及组织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根据组织的实体构成要素,提出面向任务的组织的一般模型框架,并分析了组织内和组织间各要素构成的网络。 人工组织理论是应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方法,将人类组织和人工组织看作是计算实体,(理论上)建立关于组织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知识,(技术上)研制在计算机多主体系统中模拟的组织模型的验证和分析的工具及程序,(实践上)通过这些工具和知识,将人工组织模型的实验结果反过来应用于实际的人类组织的实践。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的特点,设计了适应性主体的结构,探讨了主体的知识获得、学习模型以及主体的交互模式和行为机制,提出了人工组织模型的背景假设、组成要素、设计原则和学科基础,建立人工组织的基本模型框架,并将组织起源、组织内部演化和组织适应性看作是人工组织模型的主要研究内容。 (3)基于多主体系统的人才集聚模型。论述了人才集聚的概念和理论依据,建立了人才流动的静态博弈模型和人才集聚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人才集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和政策导向。在剖析借鉴人工社会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多主体系统的人才集聚模型,描述了模型的目标、环境、主体及模型的设计。通过对人才集聚模型的运行,得到了较丰富的实验资料。我们从信息不对称环境、区域弱联盟模式、区域强联盟模式、完全信息环境、封闭系统的孤岛等状态下,对模型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得出了在区域经济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机理。 (4)基于多主体系统的组织起源模型。分析了组织起源理论的传统观点和交易费用理论,探讨了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关于组织边界的界定问题。由于组织的社会网络是组织立身的基本环境,我们探讨了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分析指标,进而引出了团队的构建,特别是创新团队构建的社会资本观。在组织起源和团队形成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多主体系统建模的思想,对组织起源模型的环境、主体和主体行为规则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并在计算机上实现了基于多主体系统的组织起源模型。模型运行的结果呈现出组织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多样性。同时,可以验证组织的存在不只是由交易费用的存在而决定的,更应该是个体能力的局限和组织能力的强大,完全符合系统科学中1+1大于2的观点。特别是模型呈现出的多样性,对传统理论的假设条件,可以作为输入参数或规则,加入模型,从而得到对已有理论直接客观的验证或理论创新。
【学位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C961
【部分图文】:

组织模型,层面,研究方法,理论分析


析分层面图2.3研究方法的理论分析层面图2.3展示了组织理论研究方法具体涉及到哪一个分析层面。代理理论的范围横跨多个层面。委托一代理理论适用于两个个体构成的二分组合层面。完全代理理论占据了从群体层面到组织层面。交易费用理论或交易费用经济学,分析同济团体时,将重心放在了群体层面。行为理论主要处理群体间的冲突或组织行为。战略理论[”2,200]主要分析组织的发展、组织的二分组合和组织种群。组织生态学[”5,’77,232]和演化理论【”9〕都处在分析的种群层面。也有潜力扩展到系统层面。演化经济学研究组织惯例【’“6,205],而组织生态学则把组织看作是有惯性的黑盒子曰61,因此,二者也可以纳入到组织层面。基于多主体系统的组织模型几乎可以涉及理论分析层面的全部。从这一角度

域模型,分布情况,土体,方格


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一出生就固定了并且决定了该主体的行为表现。主体具有局部感知的能力,它仅仅能感觉到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视力范围v个网格单元内的世界情况。我们用S表示当前主体所搜集到的糖的总和,在开始的时候每个主体都会随机分配一个S数量。主体在网格世界中的游走遵循下面的移动规则:(l)观察四个方向中视力范围内的所有单元,并确定出拥有最大糖含量的单元;(2)如果有几个方格单元含有最大的糖含量,那么就选最近的一个;(3)移动到这个方格;(4)收集该单元方格的糖并更新变量

初始分布,模型,人才集聚,财富


一图4.3人才集聚模型中主体和财富的初始分布情况主体分布在该空间内(逻辑上)的网格上:O表示空网格;1表示有主体占领。从图4.3可以看出,我们将环境网格明显地分成了5Ox50的四个区域。每个区域内的初始主体分布是均等的,即每个区域都拥有25%左右的主体,这将在后面的区域内主体数量统计指标中得到体现。四个区域内财富的厚度明显有差异,表明各个区域的人才政策或激励机制是不同的。环境网格中右边的上下两个子区域内的财富厚度相当,左边的上下两个子区域内的财富厚度也是相当的,但又有些结构不同。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四个区域之间没有财富的连接,也就是说四个区域是各自为战的,相互之间的合作或联盟较少。2、环境规则(l)每个单元格都对应一个固定的最大财富含量或最优惠政策或激励机制。(2)每隔一个时间间隔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牧人;于斌斌;;浙江省人才集聚度对贡献率的影响机制[J];未来与发展;2011年07期

2 ;实施人才优先战略 提升产业竞争优势[J];人事天地;2010年22期

3 石泰峰;;江苏:抓人才资本投入 促人才优先发展[J];中国人才;2011年13期

4 莫建成;;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J];求是;2011年18期

5 袁贵仁;;着力培养急需紧缺教育人才[J];中国农村教育;2011年08期

6 刘晓东;;江苏常州启动实施“龙城英才计划”[J];中国人才;2011年15期

7 ;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J];大庆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8 杨勇;;青山湖科技城建设对临安人才工作的提升作用研究[J];杭州科技;2011年04期

9 刘大可;;让所有优秀人才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8期

10 任才举;;把人才特区建设成海内外人才特殊集聚区[J];中国人才;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建安;李燕萍;毛冠凤;;产业集群区的人才集聚现象理论诠释[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2 董军;胡上序;;多主体系统的基于对策论的协商研究[A];199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樊玮;陈增强;袁著祉;;多Agent收益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设计[A];200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4 刘升平;诸叶平;;基于多主体的小麦生长模型系统的研究[A];中国农业信息科技创新与学科发展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方欢;吴哲辉;;主体计划的Petri网方法及正确性验证[A];2008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6 陈慕泽;;多主体认知系统中的共同知识[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7 杨文;汪小帆;李翔;;一致性问题综述[A];第25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中册)[C];2006年

8 寇晓东;蔡琳;张秋花;李长江;杨琳;薛惠锋;;人工城市建模及仿真:空间自组织、城市化与地价[A];2007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刘妙龙;陈鹏;;基于细胞自动机与多主体系统理论的城市模拟模型框架[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唐海燕;程新章;;区域经济发展系统的多主体系统分析——上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商宇;打造人才集聚高地[N];重庆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仁兴 通讯员 刘勇军 钟永胜;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长沙各项事业发展中来[N];中国人事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李岱娜 通讯员 吴长林 实习生 杨林鹏 姚苏洛;汕头加快打造区域人才集聚中心[N];汕头日报;2009年

4 马炳军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事局局长;抢抓沿海开发机遇 建设人才集聚中心[N];连云港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曹舜奇 通讯员 文兆星 文志军;打造人才集聚洼地[N];益阳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高琼玲 许锋 尹晖 清风;海纳百川,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地[N];无锡日报;2009年

7 常人社 韩晖;新一轮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启动[N];常州日报;2010年

8 记者 刘双英;培养人才集聚人才 实现“三名一强”目标[N];大同日报;2010年

9 居祖 庆海;句容吸引领军人才集聚[N];镇江日报;2010年

10 通讯员 余遥;浙江余姚:奋力打造浙东人才集聚高地[N];中国人事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学中;基于多主体系统的人才集聚和组织起源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郭万里;复杂网络的同步及多主体系统的一致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胡勤友;Web上的多主体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杨芝;我国科技人才集聚机理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5 杨城;复杂适应系统的仿真技术研究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6 徐敏;基于博弈思想的优化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吴梅红;基于动态认知逻辑的多主体系统知识推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8 倪凯;普适环境中M/S体系结构多主体中间件研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高强;筑路机群多智能主体系统混杂控制与信息融合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周熠;倾向型心态的表示和推理[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虔;淄博高新区的人才集聚驱动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彭珲;多主体系统可视化技术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3 郑俊辉;Multi-Agent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4 王月;欠发达地区人才集聚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马立恒;区域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与政府人才政策[D];苏州大学;2010年

6 尤雯;人才集聚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7 刘光;CBR技术在多主体系统中的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8 潘冬梅;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建设人才需求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王虹;我国人才集聚动因的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刘毅志;多主体系统在自来水管网流量控制中的仿真应用[D];湘潭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243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ishidongtai/28243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c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