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才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梦”哲学

发布时间:2017-04-29 04:02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梦”哲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近代以来中国由衰落到重新复兴的历史经验,系统而深刻地总结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对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予以了清晰的阐释。“中国梦”哲学是继毛泽东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哲学以后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哲学的最新成就和理论形态。学界和理论界对于如何深入理解“中国梦”的内涵,把握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述。笔者认为“中国梦”绝不单纯是一个理论命题,而是具有浓厚哲学色彩,具有深刻理论意义的完整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就是对“中国梦”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的科学、系统阐释,它凝结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只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域出发才能够更为准确深刻认识“中国梦”理论的意义和实践价值,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道路、方法,实现“中国梦”目标,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深入拓展和创新。“中国梦”哲学包括两大块理论体系。“中国梦”哲学理论包括实践观、群众观、发展观、核心价值与文化观、治理观,是对“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精确概括和提升,是对实现“中国梦”途径的全面阐释;“中国梦”哲学方法则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它也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内容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进一步深化及全新拓展。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在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变化的今天,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实际紧密结合,不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进而引领和凝聚全体中国人民力量发扬“钉钉子”精神,通过推进治理的现代化,脚踏实地,善作善成,久久为功,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中国梦哲学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27;D61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4
  • 一、选题意义10-11
  • 二、研究现状综述11-12
  • 三、本文不同视角12-14
  • 第一章 “中国梦”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14-24
  • 第一节“中国梦”哲学思想的提出及基本内涵14-16
  • 第二节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对“中国梦”哲学深入而系统的阐释16-17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17-21
  • 第四节 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出发才能理解“中国梦”真谛及意义21-24
  • 第二章 “中国梦”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产物和最新的理论形态24-33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历史和逻辑运动24-28
  • 第二节“中国梦”哲学是对毛泽东哲学的继承与发展28-30
  • 第三节“中国梦”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的全面深化与拓展30-33
  • 第三章 “中国梦”哲学理论是对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深入系统的阐释33-41
  • 第一节“中国梦”哲学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33-35
  • 第二节“中国梦”哲学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观35-36
  • 第三节“中国梦”哲学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观36-37
  • 第四节“中国梦”哲学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观37-39
  • 第五节“中国梦”哲学理论创造性的提出了“治理现代化理论”39-41
  • 第四章 “中国梦”哲学方法提出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41-50
  • 第一节 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其作为自己看家本领41-42
  •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集中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属性、功能42-44
  • 第三节 坚持调查研究这一重要的、基础性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44-46
  • 第四节 发扬“钉钉子”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关科学思想工作方法的独特性观点46-47
  • 第五节 努力提高科学的理论思维能力47-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颐武;;《春天里》《老男孩》:中国梦在期待新的高度[J];中关村;2011年01期

2 郁茂;咏梅;;我的中国梦[J];中国人才;2013年01期

3 张莹;;电影里的“中国梦”[J];对外传播;2013年02期

4 郁茂;咏梅;;我的中国梦[J];人事天地;2013年04期

5 一清;;我的梦——中国梦[J];石油沥青;2013年03期

6 ;“中国梦”的畅想[J];文史春秋;2013年04期

7 李少金;;美丽中国梦[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8 于运全;孙敬鑫;;做好“中国梦”的中国解读[J];对外传播;2013年07期

9 一清;;我的梦——中国梦[J];商周刊;2013年14期

10 关世辉;;祝福中国梦[J];民族音乐;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儒杰;;发展与公正: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价值取向[A];“公平、公正、平等: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韩庆祥;王海滨;;中国梦:根本前提、精神实质和实现路径[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上)[C];2013年

3 许志功;;以党的科学理论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颜晓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包含倡导劳动[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柳洁;;以行业梦托起中国梦[A];浙江盐业(2013年第4期总第153期)[C];2013年

6 李仕湘;;我的中国梦[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六卷)[C];2013年

7 方晓;;“中国梦”与中国外交:世界贡献 中国打造[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8 李德顺;;中国梦的主体性意蕴[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上)[C];2013年

9 熊炜;;围绕中国梦思想,推进中国的外交与国际关系研究[A];第五届外语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暨全国外语院校科研管理协会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祁敬宇;;刍议大国崛起中的金融问题——兼议金融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作用[A];第五届外语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暨全国外语院校科研管理协会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萍;“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08年

2 秦毅;1.9%绝不是中国梦[N];中华建筑报;2009年

3 郭英剑;“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区别在哪里[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4 毛颖颖;让每个人都有一个“中国梦”[N];北京日报;2010年

5 张红;呼唤“中国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6 本报记者 张骏 王海燕;“中国梦”触动了我们内心激情[N];解放日报;2012年

7 李思辉;温故《一九四二》,憧憬“中国梦”[N];光明日报;2012年

8 本报评论员;唯有实干,才能实现中国梦[N];湖南日报;2012年

9 邓佑标;“中国梦”,我们一路追逐[N];解放军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夏斌;“中国梦”必将成为时代强音[N];解放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钟苹;以“中国梦”引领高校创新人才成长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娄银梅;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秋山;“中国梦”的理论渊源与内涵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4年

2 韩校;“中国梦”学理框架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年

3 高丽娜;践行群众路线对实现中国梦的当代价值[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4 李丹;重庆市大学生的中国梦与其成就动机、学习责任心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杨先利;论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6 王晓波;中国梦及其实现方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7 辛晓宁;试论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哲学思想[D];中共陕西省委党校;2015年

8 李雨泽;科技因素对实现“中国梦”的影响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9 李娇;习近平的“中国梦”解析[D];渤海大学;2015年

10 卞浩tD;“中国梦”的价值及其世界认同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梦”哲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41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ishidongtai/3341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b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