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才学论文 >

国家高新区人才政策创制逻辑与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30 13:27
  合理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与方案既可以在满足主体利益的前提下更好地配置政府资源,也能提升政府的执政效能,提高政策实施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但环境的变化驱使着政府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完善,进而需要对公共政策及时进行调整。针对公共政策制定逻辑与效果的研究对完善政府制度化建设、减少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分歧与冲突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选取国家高新区出台的人才政策作为研究对象,梳理总结高新区管委会出台的人才政策创制背后的逻辑和模式,分析不同政策创制模式下的政策效果差异。首先利用政策扩散理论中政策创新、政策模仿与学习等形式,和政策网络理论中的基于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参与互动,总结出高新区的人才政策创制的一般逻辑:以中央的战略规划为指导,响应地方发展规划,结合园区自身来制定公共政策。同时存在三种创制模式:上级政府主导型、内在驱动创新型和混合创制型,为论文具体政策效果的分析提供了模式选择。然后由于高新区资源配置的差异以及发展阶段的不同,选取静态指标对高新区综合能力进行排名与动态指标对高新区发展增速进行排名,通过构建人才政策效果分析框架,对不同高新区的创制效果进行了总结:高新区在整体上都呈现出上级主导型的创制模式;... 

【文章来源】: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国家高新区人才政策创制逻辑与效果研究


人才政策创制一般逻辑

人才政策,高新区,目标,人才


国家高新区人才政策创制逻辑与效果研究334.2静态标准下人才政策效果差异针对高新区人才政策的效果差异将采用内容分析法来进行分析。利用上一节所构建的分析框架,从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两方面进行效果分析。由于对高新区已做出了初步的分类,本节先对静态标准划分下的政策创制效果进行分析。在政策创制过程中,首先需要确立的为政策目标。只有明确政策目的,抓住当前主要问题,才能更好地制定政策。通过对比不同梯度高新区人才政策目标可以看出不同发展能力下的高新区政策创制侧重点不同,也能反映出其人才的发展环境。从图4-3可以看出,各个发展梯度的高新区在政策目标确立时四个方面都有涉及,并且高新区普遍都侧重于提升人才质量与发挥人才效益,对于人才规模与人才流动方面都有所欠缺。第一梯度在人才效益发挥方面的政策目标占了62.8%,人才流动与人才规模上总共不到10%,说明了第一梯度的高新区发展重点是对于当地人才的激励与利用,人才规模的扩大不是其发展的主要方向。第二梯度很明显则是侧重于提升人才质量,占比达到了55.7%,通过培育人才,完善人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学研合作来更好地服务于第二梯度高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人才规模的占比超过了10%,说明第二梯度不仅注重内在培养,还积极吸引外部人才扩大人才规模。相比第三梯度由于本身地理位置和自身资源的不足,人才流动不足1%,人才规模也仅有2%,政策创制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发挥现有人才的效益,加大资金投入和公共服务等,在保障现有人才公共服务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人才效益的发挥。图4-3高新区人才政策目标占比分布情况

人才政策,高新区,梯度,人才


国家高新区人才政策创制逻辑与效果研究35在具体政策工具的运用上三个梯度也不尽相同。如表4-12所统计出的,在供给型政策中,三个梯度人才培养政策均为最多,尤其是第二梯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数目达到了92条,说明第二梯度在政策创制时更注重对于人才的培养;在需求型政策中,第一梯度的人才管制政策最多,人才引进与产学研合作相差不多,第二梯度则注重人才引进,并且海外人才机构举措相比其他两个梯度都多,第三梯度在需求型政策中没有突出的侧重点;而环境型政策工具而言,三个梯度都是策略性政策条目最多,第一梯度在法规管制方面的政策较其他地区比较突出。因此可以总结出,第一梯度的高新区在注重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同时加强了人才的法规管理;第二梯度虽然侧重于人才培养,提升人才质量,但是在人才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有所欠缺;第三梯度在努力追赶第二梯度,发展重点在于人才的资金投入,以此吸引并培育更多地人才,但是海外机构以及人才管理方面的措施都需要再制定。政策工具第一梯度第二梯度第三梯度供给型人才培养319225人才基础建设16119人才资金投入131219公共服务15116合计7512659表4-12高新区人才政策工具类型结构图4-4高新区人才政策工具类型占比分布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限制性政策的运作逻辑:基于政策能力的解释框架[J]. 陈水生.  社会科学. 2019(11)
[2]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人才政策评估与反思——基于2013—2018年政策文本分析[J]. 刘亚娜,董琦圆,谭晓婷.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9(05)
[3]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的偏差何以产生——以地方政府对“网约车”的管理为例[J]. 郑路,蒋理慧.  江苏社会科学. 2019(04)
[4]公共服务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主体间互动机制——以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为例[J]. 吕芳.  政治学研究. 2019(03)
[5]安徽绿色经济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及政策仿真[J]. 程云鹤,王宛昊,周强.  华东经济管理. 2019(06)
[6]美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利益集团的行动逻辑——以全美步枪协会(NRA)为例[J]. 赵新峰,蔡天健.  行政管理改革. 2019(05)
[7]我国政府创新政策的内涵与作用机制: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J]. 田志龙,陈丽玲,顾佳林.  中国软科学. 2019(02)
[8]资源、权力与政策网络结构:权力视角下的理论阐释[J]. 张体委.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19(01)
[9]基于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我国西部地区国家级高新区创新效率评价[J]. 王飞航,李友顺.  科技管理研究. 2019(01)
[10]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特征及演进趋势研究[J]. 屈文建,唐晶,陈旦芝.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03)

硕士论文
[1]公共政策制定中政府利益研究[D]. 计晓峰.长春工业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3728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ishidongtai/33728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e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