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才学论文 >

基于人力资本价值链理论的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5 06:46
  城市国际人才争夺战由来已久并不断升级,但针对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水平、影响因素和差异化政策供给的研究鲜见。以"国际人才集聚指数-国际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国际人才集聚政策"为研究主线,以中国36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通过构建人力资本"投入-过程-产出"价值链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指数排名分为3个差异显著的层级。其中,第二和第三层级之间无较大差距,但与由北京、上海组成的第一层级相比大幅落后。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分化明显,第一类城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全球城市品牌文化;第二类城市为创新型经济发展;第三类为外资传统工商业企业和产业集聚。对应地,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政策供给围绕外资传统工商业国际人才集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国际人才集聚、多样性和包容性国际人才文化氛围营造存在三大差异化选择。首次构建人力资本"投入-过程-产出"价值链模型,为从机理上深入探索中国各类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模式及提升路径奠定了基础。 

【文章来源】: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37(2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基于人力资本价值链理论的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研究


城市国际人才集聚人力资本“投入-过程-产出”价值链理论模型

人才,国际,系统聚类,指数


图2中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6个城市分为4类:序号1~2为第一类,包含北京和上海,序号3~5为第二类,包含重庆、深圳和广州,序号6~20与序号21~36分别为第三和第四类。其中,深圳、广州、重庆GDP规模在均在2万亿以上,鉴于经济总量、产业发展和国际人才集聚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本文将1~5即北京、上海、重庆、深圳、广州5个样本为归为同一类开展研究,其余分类与图2保持不变,新的划分方法将样本城市分为3类。本文以回归分析方法分类研究影响各类城市国际人才集聚的关键因素。为满足回归分析对因子和样本数量关系的限定要求,分别以表2中的观测指标为自变量,以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指数为因变量,将89个因子逐一与三类城市的国际人才集聚指数进行277次回归分析,剔除不显著因素后,回归结果见表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区域辐射中心人才集聚指数与辐射力关系研究[J]. 姚凯,寸守栋.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9(06)
[2]论有意识的知识溢出对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的促进机制——基于集群衍生的视角[J]. 李宇,芮明杰,陈帅.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3]国际人才流入、人力资本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研究[J]. 牛雄鹰,李春浩,张芮.  人口与经济. 2018(06)
[4]大数据时代的国际人才柔性集聚:机理与模型[J]. 高子平.  中国人事科学. 2018(04)
[5]国际化人才的内涵与界定[J]. 左祎琦.  人力资源管理. 2017(10)
[6]全球高端人才流动和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J]. 王全纲,赵永乐.  科学管理研究. 2017(01)
[7]价值链视角下企业人才生态系统评价研究[J]. 商华,王苏懿.  科研管理. 2017(01)
[8]海归高管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吗?[J]. 张信东,吴静.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6(01)
[9]城市对外交往活力指数的初步构建[J]. 于宏源,周亦奇.  国际观察. 2015(05)
[10]如何提升国际人才竞争力[J]. 李光全,倪鹏飞.  中国人才. 2014(13)

博士论文
[1]企业知识价值链及其管理研究[D]. 宋英华.武汉理工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772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ishidongtai/34772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3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