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才学论文 >

工程人才创造力内涵及其测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1 23:18
  创造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一方面,从教育学视角而言,促进人的创造力发展,已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的一种目标追求;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和现代科技的革命性发展,对21世纪的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而如何激发和培养工程人才的创造力就成为当今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虽然对创造力的研究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但是结合新形势和特定领域下的关于工程人才创造力的研究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比如工程人才创造力的内涵是什么?它的内部结构及其表现方式又是怎样体现的?如何去更好的测量和评价工程人才的创造力?上述问题越来越成为当今高校在培养工程人才创造力方面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目前的研究较为缺乏。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在回顾了对创造力的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工程人才的特殊属性,提出了工程人才创造力的内涵,即具有拥有科技或工程相关背景知识的个人或团队,在一定的工程资源限制下,依赖于其人格特质、动机并凭借已有的知识和信息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同时提出了工程人才创造力内涵所包含的三个维度,分别是创造性知识、创造性技能、以及创造性人格。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适合测量工程人才创造力的量表。并最...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工程人才创造力内涵及其测评研究


调查对象性别情况

分布图,调查样本,学历,分布图


图5.2调查样本学历分布图5.23学科背景分布情况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工科大学生群体,所以在祥本的选择过程中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所以在回收的408份有效祥本中,主要聚焦于以下的具有工科背景学院的学生:机械工程学系有23人,被调查总人数的5.6%;材料系16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9%;能源系有15人,占被调查人总数的3.7%;电气二程学系有28人,占被调查人数总的6.9%;建筑系有26人,占被调查人总数的6.4%;化学工程学系有30人,占被调查人总数的7.4%;海洋学院有16人,占被调查人总数的3.9%;航空航天学院有17人,占被调查人总数的4.2%;高分子系有10人,D被调查人总数的2.5;光电系有32人,占被调查人总数的7.8%;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有31人,占被调查人总数的7.6%;控制系有21人,占被调查人总数

分布图,调查样本,分布图,工程人才


调查样本学科背景分布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创造力测量的研究取向和新进展[J]. 徐雪芬,辛涛.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3(01)
[2]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J]. 章丽萍,姚威,陈子辰.  中国高教研究. 2012(10)
[3]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 林健.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05)
[4]卓越工程师领导力的培养[J]. 林健.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04)
[5]研究生创造力培养的策略探索[J]. 王洁.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2(04)
[6]论硕士研究生创造力培养:教师教学的视角[J]. 杨春梅,王艳霞.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03)
[7]知识、能力、品格与素质的关系及对人才培养的启示[J]. 黄运平,胡琳琳,张文凯.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2(02)
[8]以创新教育为导向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J]. 文进.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22)
[9]国外创造力理论及思考[J]. 武青艳,张慧敏.  中国科技信息. 2010(17)
[10]高校知识型人才创造力挖掘、培养的困境与出路[J]. 文丰安.  社会科学家. 2010(07)

博士论文
[1]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D]. 阎国华.中国矿业大学 2012
[2]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研究[D]. 简红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
[3]高校培养创业型工程人才的方式研究[D]. 白逸仙.华中科技大学 2011
[4]我国大学知识创造能力的评价与管理研究[D]. 夏敏.大连理工大学 2010
[5]中国研究生创造力考察与培养研究[D]. 燕京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
[6]基于本体的工程学科框架研究[D]. 孔寒冰.浙江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伦理型领导对员工创造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 钟敏.浙江大学 2013
[2]大学生科技竞赛创造动机探析[D]. 李欣.东北大学 2010
[3]工程哲学视野下我国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 石芳娟.合肥工业大学 2009
[4]大学生元认知与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的关系研究[D]. 王书延.西北大学 2008
[5]创造力及学生创造力培养问题探讨[D]. 王列富.华中师范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6211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ishidongtai/36211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a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