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才学论文 >

区域人才承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2 12:04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才竞争、人才流动带来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失,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这些地区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究其原因,造成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区域人才承载力不足。因此,系统地研究区域人才承载力,为区域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人才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人才承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通过对人才、承载力相关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合相应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对区域人才承载力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主要包括:界定区域人才承载力的相关概念及其决定因素;分别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承载力、区域科技教育承载力、区域人才创业和发展承载力以及城市发展水平承载力四个准则层出发,构建区域人才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调查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建立区域人才承载力评价模型,并建立客观的评价准则;以西安市为对象,验证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对西安市2000-2007年人才承载力状况做分析评价,同时与东、西部不同地区做比较分析;针对西安市人才承载力的承载状况提出对策和建议。 

【文章来源】: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3 对区域人才承载力研究现状的分析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
2 区域人才承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其决定要素
    2.1 区域人才承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区域
        2.1.2 人才
        2.1.3 承载力
        2.1.4 区域承载力
        2.1.5 区域人才承载力
    2.2 区域人才承载力的决定要素
3 区域人才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区域人才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 区域人才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1 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3.2.2 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
        3.2.3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4 各评价指标的解释和说明
4 区域人才承载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4.1 区域人才承载力评价的总体思路
    4.2 区域人才承载力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4.2.1 定性指标的标准化
        4.2.2 定量指标的标准化
    4.3 区域人才承载力各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4.3.1 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4.3.2 专家调查法
        4.3.3 层次分析法
        4.3.4 各指标权重系数的计算
    4.4 区域人才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
        4.4.1 加权评价法
        4.4.2 综合评价模型
    4.5 综合评价等级标准
5 区域人才承载力实证研究
    5.1 实证研究区域的选择
    5.2 数据标准化的计算
    5.3 西安市人才承载力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及其结果分析
        5.3.1 2000-2007 年西安市人才承载力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5.3.2 计算结果分析
    5.4 2000-2007 年西安市人才承载力对比分析
        5.4.1 2000-2007 年西安市科技人才总量对比分析
        5.4.2 2000-2007 年西安市人才承载力综合评价值对比分析
    5.5 2007 年西安市与我国东部地区人才承载力对比分析
    5.6 2007 年西安市与我国西部地区人才承载力对比分析
6 提高区域人才承载力的对策
    6.1 依靠产业集聚和科研项目来吸引人才
    6.2 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
    6.3 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增强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
    6.4 不断完善人才制度环境
    6.5 建立人才创业园区以及和谐的人文环境
    6.6 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才的居留环境
7 结论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才资源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决策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赵生龙,李晓方.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2]国内外人才流动理论研究综述[J]. 王福波.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8(02)
[3]新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J]. 曹月娥,塔西甫拉提·特依拜,杨建军,马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01)
[4]组织的人才吸纳度与高校人才资源引进的有效性分析[J]. 张锋.  现代教育科学. 2007(03)
[5]科技人才评价现状与评价方法的选择和创新[J]. 封铁英.  科研管理. 2007(S1)
[6]马尔可夫链在高校教师人才流动预测中的应用[J]. 昝欣,宗鹏,吴祈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01)
[7]科技人力资源区域集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J]. 王奋,杨波.  科学学研究. 2006(05)
[8]人才流动逆差的困惑与破解——振兴吉林的人才战略探析[J]. 邵砾.  长白学刊. 2005(06)
[9]人才战略的冷思考——基于人力资本承载力的人才引进有效性分析[J]. 刘军,徐建英.  技术经济. 2005(10)
[10]人才聚集与产业聚集[J]. 李刚,牛芳.  中国人才. 2005(09)

博士论文
[1]提升西安城市竞争力的系统研究[D]. 刘凯.西北工业大学 2007
[2]区域科技资源配置与使用的研究[D]. 冯永田.武汉理工大学 2005
[3]中国人才流动问题及对策研究[D]. 梁伟年.华中科技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西安、宝鸡人口城市化与PREE协调发展研究[D]. 贾晓丹.陕西师范大学 2007
[2]我国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价值导向研究[D]. 江婷.苏州大学 2007
[3]九寨沟核心景区内公路交通环境承载力研究[D]. 黄柯.西南交通大学 2007
[4]长江三角洲区域科技人才流动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 袁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
[5]开发区的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D]. 汤金来.合肥工业大学 2006
[6]辽宁省人才集聚环境建设研究[D]. 丛潇潇.东北大学 2005
[7]西部欠发达地区实施人才战略的思考[D]. 胡旭红.吉林大学 2005
[8]中国城市人才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 王顺.中国农业大学 2005
[9]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与人才支撑体系互动关系研究[D]. 朱建航.浙江工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216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ishidongtai/36216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6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