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中美关系缓和过程中的朝鲜半岛问题

发布时间:2016-11-03 11:37

  本文关键词:中美关系缓和过程中的朝鲜半岛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东师范大学》 2014年

中美关系缓和过程中的朝鲜半岛问题

袁婷  

【摘要】:朝鲜战争将中美两国定格在意识形态色彩缠绕的冷战对立关系上,但国家利益的现实考虑并未被掩盖,两国都谨慎地避免重蹈覆辙,并且最终走向“握手言和”。本文围绕70年代初中美缓和过程中的朝鲜半岛问题展开,主要是对中美会谈过程中的朝鲜半岛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解读,着重描述了美方的谈判策略及中方谈判立场的前后变化,从而揭示出中美两国形成了维持朝鲜半岛现状和稳定的默契。中美缓和推动了朝鲜半岛内部的缓和,此后两国也竭力维持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对各自盟友施加约束,因此确保了朝韩冲突的“局地化”,朝鲜战争没有重演。 本文除绪论和结语部分,分为四章。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尼克松政府上台初期对美国亚洲战略的调整,接着追溯了美韩、中朝这两对同盟关系自朝鲜战争后的历史演进。美国亚洲政策调整的实质内容可概括为有限收缩和均势外交,即意味着美国在收缩亚洲义务的同时,需要缓和中美关系来维持亚太地区的均势,从而确保其亚太安全体系的延续,并维护亚洲局势的和平稳定。及至朝鲜半岛,朝鲜战争后,中美两国在处理与各自盟友关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着避免再战的共同底线,中美两国这一“趋同”的立场正好符合尼克松政府亚洲政策调整的内涵,从而为此后两国在该问题上的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详细介绍了美方为基辛格访问所做的准备、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和10月基辛格再次访华的具体会谈过程。美方的准备主要是为基辛格的访问提供全面的指导性文书,确立其谈判策略。基辛格在7月秘密访华过程中,通过强调“苏联威胁”、“日本威胁”,尤其是后者,突出了美军在亚洲的存在所具有的制衡作用,从而使周恩来在要求美国从中国周边撤军和对美日安保关系的看法上发生了微妙变化。不过,因为朝鲜半岛问题未受到美方足够的重视,双方所谈不多。10月基辛格再次来华,双方就朝鲜半岛问题的交流更为详尽。基辛格一再试探中美两国在维持朝鲜半岛的现状和稳定上是否具有共同利益,周恩来虽未直接予以肯定,但他要求美方保证阻止日军进入南朝鲜、最终撤军、反对南朝鲜进攻北朝鲜和国际上承认北朝鲜,实际上也是寻求确保这一目标的外部保障,双方也就制约各自盟友的挑衅行动达成共识。因此,中美双方初步形成了维持朝鲜半岛现状和稳定的默契。 第三章详细介绍了尼克松访问前的准备工作、访华期间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谈过程和中美《上海公报》的形成。前期准备工作也是为尼克松的谈判技巧和策略提供参考文书,主要是对基辛格前两次访问过程中在重大问题上表明的立场予以正式确认。访问期间,尼克松与毛泽东达成了中美互不威胁的战略共识。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美关注的共同点在于如何“合作”确保朝鲜半岛的现状和稳定,尼克松更为关注中美对各自盟友的制约,而周恩来依旧强调美国对阻止日本进入南朝鲜的保证,双方维持朝鲜半岛现状和稳定的默契在会谈中得到最终确认。中美《上海公报》中有关朝鲜半岛问题虽只寥寥数语,但中美之间的默契早已隐含在字斟句酌的公报语言中,从而为维持半岛的现状与稳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文保障。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中美缓和及两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形成的默契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南北朝鲜对中美缓和有着不同的认知,北方看到了促使美军撤离、阻止日本向朝鲜半岛扩张和实现其主导下的统一的机遇,而南方却感受到了来自北方咄咄逼人的威胁和被美国“抛弃”的恐惧。但是,双方都选择了与另一方对话来应对变局,朝鲜半岛内部局势也一度走向缓和。与此同时,中美两国也鼓励和推动南北朝鲜的对话,避免在国际社会的公开争论阻碍到半岛内部的缓和,积极施加影响制约各自盟友的冒险行动,并敦促对方施加同样的影响,以此来延续双方在会谈过程中形成的默契。 结语部分总结了国家利益是中美外交决策中的优先考虑,纵观中美整个谈判过程,朝鲜半岛问题被置于大国关系(美、中、苏、日)的框架之下,而美方谈判技巧略胜一筹,主要是通过强调苏联和日本威胁,突出其亚太安全体系具有的制衡作用,从而使中方在美军撤退、美日安保关系等问题上做出让步。最终,中美两国形成了维持朝鲜半岛现状和稳定的默契。中美缓和推动了朝鲜半岛内部的有限缓和,中美两国之间形成的默契也得到延续,朝韩冲突只能局限于朝鲜半岛一隅。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15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崔丕;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朝鲜政策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03期

2 戴超武;;基辛格-尼克松的“宏大构想”、尼克松主义与冷战转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王传剑;从“双重遏制”到“双重规制”——战后美韩军事同盟的历史考察[J];美国研究;2002年02期

4 成晓河;;“主义”与“安全”之争:六十年代朝鲜与中、苏关系的演变[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沈志华;董洁;;中苏援助与朝鲜战后经济重建[J];炎黄春秋;2011年06期

6 夏亚峰;;“尼克松主义”及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J];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04期

7 梁志;;“普韦布洛”号危机决策与美国的国际危机管理[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德斌;对峙中的缓和:70年代的美国对朝政策[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2 齐秀丽;;艾森豪威尔政府后期的国际收支困境与对策[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3 房列曙;;谁对新四军皖南部队的严重损失负责[J];安徽史学;2009年05期

4 郝宏桂;;韩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4期

5 胡国枢;;影响现代中国教育改革走向的教育家陶行知[J];爱满天下;2003年03期

6 赵来文,卢德焕,郑岩;朝鲜半岛统一问题及对中国的影响[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李晓光;;刍议建交后中韩文化交流发展的动因[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刘福会;;传统美德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积极作用[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梁柱;;共产党人要有自觉践行党的纲领观念——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九十周年[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孟宪琴;;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主监督机制建设[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洪武;;陈毅与新四军[A];铁流21——纪念陈毅元帅诞辰110周年[C];2012年

2 王志伟;;明清时期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地位分析[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3 沈万根;;当代韩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评价[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4 马晶;权红;;冷战时期的中朝关系[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5 梁荣华;;美军政时期(1945—1948)美国对韩国的教育援助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张凤琦;;中国现代化特征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文利;张蒙;;毛泽东与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罗燕明;;毛泽东与1957年莫斯科会议[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伟;;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机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蕾;刘桂清;;现状与展望:中国企业改革中的韩国投资[A];第五届国有经济论坛“海峡两岸企业改革与重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温美平;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银萍;民族主义与韩国反美主义[D];南开大学;2010年

4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慧勇;周恩来与“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新整合[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8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李艳娜;富兰克林·罗斯福与印度的非殖民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家成;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义炜;日本国家主义对外扩张战略中的朝鲜半岛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梁艳秋;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3 张业源;地缘政治视角下东北亚合作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陈达;毛泽东民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王俊博;青年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与特征[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炳辉;大革命失败至中共六大期间周恩来为党所作贡献[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青;地区力量的整合与提升[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郑向颖;毛泽东的民主行政思想与当代中国公共行政改革的价值取向[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9 周玲;冷战前后中朝关系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徐晓旭;陶行知德育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莲芬;;论1975年“马亚克斯”事件与美泰交涉[J];东南亚研究;2009年05期

2 黄璜;苏联解体深层次原因初探[J];东欧中亚研究;1998年04期

3 吴少杰;李晔;;美国防止海上事件谈判政策探析——兼评《美苏防止海上事件协定》[J];国际论坛;2009年04期

4 邓峰;;美国与EC-121危机——对1969年美国大型侦察机被朝鲜击落事件的研究[J];世界历史;2008年02期

5 刘琳;尼克松主义——美国对外政策的分水岭[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李兴;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外交与苏联的兴亡[J];科学社会主义;1999年06期

7 孙俊华;;尼克松主义对日韩安全合作关系的影响[J];日本学论坛;2006年04期

8 成晓河;;意识形态在中国联盟外交中的作用:中国—阿尔巴尼亚联盟剖析[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杨伯江,戚保良,程玉洁,常志忠;朝鲜半岛缓和进程中的东北亚地区形势[J];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01期

10 吕桂霞;论尼克松主义与越南战争的终结[J];学海;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根洙 ,臧汝兴;朝鲜半岛统一的障碍[J];天涯;2000年06期

2 王晓波,李华锋;中美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追求目标及实施政策比较[J];东疆学刊;2000年03期

3 王亚明;朝鲜半岛统一的机遇和隐忧[J];浙江师大学报;2001年05期

4 周辉湘,刘福江;多元利益格局与朝鲜半岛局势[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刘养洁;远东热点:朝鲜半岛形势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03期

6 宫炳成;;冷战后美国的朝鲜半岛政策与东北亚格局[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郭锐;;朝鲜半岛与中国大战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高鹏;;1845~1945,朝鲜半岛与美国关系百年回顾[J];世界知识;2010年13期

9 张庭延;;邓小平关心朝鲜半岛局势——回忆邓小平二三事[J];党史博览;2013年05期

10 曹友江;我国和朝鲜人民的围棋交往[J];体育文史;198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玲玲;;改革开放与促进朝鲜半岛和平[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鲍志成;;历史上浙江与朝鲜半岛的友好交往[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丁兆胜;;中美日三国围绕朝鲜半岛初次博弈述论[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4 冷东;;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朝鲜半岛的传播[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郑继永;;朝鲜半岛南北关系新变化与中韩合作[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三辑)[C];2011年

6 金龟春;;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日俄在朝鲜半岛的角逐[A];朝鲜近代史研究[C];1992年

7 金光洙;;训民正音创制前汉字对朝鲜半岛的影响[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8 陈奉林;;东亚历史上围绕朝鲜半岛问题的大国较量[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四辑)[C];2013年

9 王志伟;;明清时期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地位分析[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10 权赫秀;;最近三十年国内学界有关朝鲜半岛近现代史研究综述[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俊扬;[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2 ;[N];财会信报;2006年

3 崔志鹰;[N];经济观察报;2006年

4 高浩荣 夏宇;[N];人民日报;2007年

5 王丹蒂;[N];人民日报;2007年

6 徐宝康;[N];人民日报;2007年

7 ;[N];人民日报;2007年

8 周之然;[N];人民日报;2007年

9 温宪;[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10 余春雨;[N];上海证券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海燕;冷战后俄罗斯朝鲜半岛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高鹏;朝鲜半岛分裂的进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李华;朝鲜半岛安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徐光河;朝鲜半岛统一与东北亚国际政治的关系[D];延边大学;2014年

5 王宇;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的安全博弈[D];延边大学;2013年

6 陈宗权;中美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互动之研究(1950年至今)[D];复旦大学;2008年

7 苏俊燮;冷战以来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与驻韩美军的未来[D];复旦大学;2004年

8 汪权;冷战后的美国朝鲜半岛政策析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9 Anastasiya Bayok(娜丝佳);冲突转变与东北亚地区安全[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杨绪盟;朝鲜半岛危机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华;朝鲜半岛问题对东北亚政治格局影响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2 丁峰;朝鲜半岛局势对中国的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3 于丛;论冷战后影响朝鲜半岛局势的大国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万平来;朝鲜半岛和平机制探析[D];暨南大学;2000年

5 蔡秋英;论周边环境对朝鲜半岛统一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0年

6 张一萍;朝鲜半岛和平机制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朴美兰;冷战时代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对东北亚的影响——半岛的分裂、朝鲜战争、七·四声明对东北亚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4年

8 刘福江;朝鲜半岛问题的由来及发展趋势[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吴可亮;朝鲜半岛分裂长期化及其影响[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郑梦清;朝鲜半岛安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中美关系缓和过程中的朝鲜半岛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28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1628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8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