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滇北花苗社区“唱诗文化”伦理教育研究 ——以富民小水井苗村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12 11:00
  花苗族群历史上长期处于“有语言、无文字”的口传族群文化传统之中,入滇后主要集中在滇北地区,形成“相对集中、大部分散、小块聚居”的特点。然而,这个历经艰难、颠沛流离的族群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却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解体、融合到其他强势民族之中,相反花苗族群从自身“生存困境”出发,发展出了具有自身族群鲜明文化特色的“唱诗文化”类型,建构与维系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及民族凝聚力,尤其是以富民小水井花苗村为代表的“农民合唱团”,通过在新时期一系列对外唱诗文化活动,产生了极大的文化影响力,成为昆明乃至云南的“文化名片”,使得国内众多民族村寨纷纷效仿。究竟在花苗传统文化的历史变迁中其唱诗文化基因是如何生成、变异与传承的?滇北花苗社区唱诗文化组织、机制及内容是如何形成、保存、运作与发展的?在当代对其它民族非物质文化形态的传承与发展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这些问题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与思考,笔者聚焦于滇北花苗社区“唱诗文化”活动所具有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知与解答。对滇北花苗村寨社区“唱诗文化”活动所具有的伦理教化功能的研究,首先必须采用文献法,只有立足于对与花苗族群相关的历史文献进行梳理,才能...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 民族伦理教育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生动体现
        (二) 伦理教育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接续、传承与变迁的关键
        (三) 少数民族社会文化中具有丰富内涵的伦理教育被忽视
        (四) 滇北花苗社区唱诗文化具有伦理教育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二、本研究的核心问题
    三、已有研究的基础
        (一) 与苗族伦理教育文化相关的研究
        (二) 与滇北花苗“唱诗文化”相关的研究
        (三)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扼要总结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 研究的方法
        (三) 研究的意义
        (四)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五) 研究中所使用重要概念界定
    五、论文结构
第一章 滇北花苗社区“唱诗文化”的发生系统
    第一节 滇北花苗族群社区形成的自然、历史条件
        一、云南境内苗族分布特点
        二、滇北花苗社区形成的自然条件
        三、滇北花苗社区形成的历史条件
    第二节 滇北花苗社区“唱诗文化”的发展阶段
        一、原生态民歌阶段
        二、宗教整合阶段
        三、非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第三节 滇北花苗社区“唱诗文化”的现实形态
        一、选择富民小水井苗村为研究对象的依据
        二、富民小水井苗村介绍
        三、小水井村苗村“唱诗文化”现状考察
第二章 滇北花苗“唱诗文化”与伦理教育之关系解析
    第一节 滇北花苗“唱诗文化”的界定
        一、什么是滇北花苗社区中的“唱诗文化”
        二、滇北花苗“唱诗文化”活动的属性界定
        三、“唱诗文化”在滇北花苗社区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节 滇北花苗“唱诗文化”与伦理教育的关系
        一、花苗“唱诗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二、花苗“唱诗文化”与伦理的关系
        三、花苗“唱诗文化”与伦理教育的关系
第三章 原生态民歌阶段:“宗教理性”与“族内平等”
    第一节 原生态民歌阶段“唱诗文化”的教育人类学考察
        一、滇北花苗社区“原生态”民歌的形成与发展
        二、小水井苗村“原生态”民歌活动的结构及文化内涵
    第二节 原生态民歌阶段“唱诗文化”的伦理教育要素解析
        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二、教育内容
        三、教育媒体
    第三节 原生态民歌阶段“唱诗文化”伦理教育内涵诠释
        一、宗教理性教育
        二、族内平等教育
第四章 宗教整合阶段:“神道主义”与“文化共同体”
    第一节 宗教整合阶段“唱诗文化”的教育人类学考察
        一、滇北花苗社区基督教“唱诗班”的形成与发展
        二、小水井苗村基督教“唱诗班”活动的结构及文化内涵
    第二节 宗教整合阶段“唱诗文化”的伦理教育要素解析
        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二、教育内容
        三、教育媒体
    第三节 宗教整合阶段“唱诗文化”的伦理教育内涵诠释
        一、神道主义宗教伦理教育
        二、文化角色转换教育
        三、文化共同体形成教育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文化自觉”与“文化权力”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阶段“唱诗文化”的教育人类学考察
        一、滇北花苗社区“唱诗班”向“农民合唱团”的转换与发展
        二、小水井苗村“农民合唱团”活动的结构及文化内涵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阶段“唱诗文化”伦理教育要素解析
        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二、教育内容
        三、教育媒体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阶段“唱诗文化”伦理教育内涵诠释
        一、社会主义社会伦理观教育
        二、“文化自觉”观念的教育
        三、“文化权力”观念的教育
第六章 滇北花苗社区“唱诗文化”传承中伦理教育的共性与策略
    一、滇北花苗社区“唱诗文化”伦理教育内涵之共性
        (一) 滇北花苗族群文化共同体教育传承的主要方式
        (二) 滇北花苗族群文化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三) 多元文化中花苗族群文化共同体自我发展的具体路径
    二、滇北花苗社区“唱诗文化”传承中伦理教育策略之思考
        (一) 对花苗“石门坎现象”与“唱诗文化现象”的思索
        (二) 当代滇北“唱诗文化”伦理教育传承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三) 花苗“唱诗文化”伦理教育传承的策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考察点示意图
    附录二:考察日志节选
    附录三:在滇花苗族源的历史爬梳与花苗称谓由来的历史辨析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情感·认知·行动:伦理教育方法体系[J]. 唐代兴.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3(11)
[2]身心全面训练:伦理教育的课程落实[J]. 唐代兴.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3(10)
[3]基督教赞美诗在中国近代的足迹和意义(18401919年)[J]. 赵宁.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18)
[4]云南苗族村寨基督教社会功能转换问题研究——“小水井现象”探析[J]. 张雍德,古文凤.  云南社会科学. 2013(04)
[5]浅谈小水井苗族合唱团的演唱特色[J]. 张建明.  民族音乐. 2013(03)
[6]道德教育的“‘精神’形态”与“中国形态”[J]. 樊浩.  教育研究. 2013(02)
[7]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伦理心态分析[J]. 马芝君,康春英.  西北民族研究. 2012(04)
[8]当代伦理教育的目的、任务、途径与方法[J]. 唐代兴.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2(11)
[9]民族伦理观念与民族关系——湘西地区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研究之二[J]. 胡炳章,胡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10]认识赞美诗[J]. 周志治.  金陵神学志. 2012(Z1)

博士论文
[1]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研究[D]. 张霜.中央民族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基督教赞美诗在滇北苗族地区的传播、演变与文化意义[D]. 华慧娟.西安音乐学院 2007
[2]清末民国时期黔西北苗族地区的文化变迁[D]. 王曼.中央民族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781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0781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d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