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80年代文化热中的鲁迅热-80年代人文鲁迅话语阐释

发布时间:2021-03-12 18:33
  “鲁迅传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它一直存在官方和知识分子的双重建构。在20世纪的鲁迅研究史中,80年代的鲁迅话语阐释是不容忽视的。“文革”结束后,影响整个80年代的文化热开始兴起,而鲁迅热又是文化热潮中引人注目的。作为80年代文化热的组成部分,鲁迅热实际上是人文知识分子试图实现80年代文化启蒙所寻求的精神资源。在80年代文化热中,人文知识分子所重新建构起来的“人文鲁迅传统”逐渐从“官方鲁迅传统”中脱离出来,试图通过对鲁迅的阐释建构独立的人文意识形态。本文以80年代文化热中的鲁迅热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80年代文化热中的鲁迅热的梳理,考察了80年代的人文鲁迅话语阐释过程,并在80年代文化热的鲁迅热的阐释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了90年代以来新语境下鲁迅热式微的原因。文章跳出单纯的学术层面,试图从整个文化历史格局层次上探讨80年代的“鲁迅传统”嬗变,探讨官方意识形态与人文意识形态在80年代的复杂纠葛以及90年代人文鲁迅传统的式微原因。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章 80 年代文化热现象及探源—鲁迅热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充满激情与希望”的 80 年代文化热现象
        一、从思想解放到“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讨论
        二、文学创作中的“人”之声
        三、从美学热到文学主体性
        四、重构“启蒙图景”
        五、反思传统与面向西方:寻根思潮与三个知识群体
    第二节 文化热缘何而起
        一、文化热的社会背景
        二、文化热与人文知识分子
        三、人文知识分子的地位流变和文化热的“末路”
第二章 80 年代的鲁迅热
    第一节 人文知识分子的话语空间建构
    第二节 鲁迅何以成为资源
        一、重获知识分子勇气和信心
        二、借“启蒙者鲁迅”重构知识分子的自我形象
        三、捍卫“精神之父”鲁迅—从“反对神化鲁迅”事件看去
    第三节 建构人文鲁迅传统—鲁迅形象建构与鲁迅热
        一、艰难的“破冰之旅”—摆脱政治意识形态控制的发声练习
        二、启蒙者鲁迅的重构
        三、王富仁、钱理群等人的人文鲁迅形象建构
    第四节 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中的鲁迅热
        一、鲁迅热在不同领域的表现
        二、80 年代的鲁迅研究“大军”
第三章 人文鲁迅传统走向式微
    第一节 “权力和资本”作为时代新主题—人文鲁迅传统式微的政治、经济背景
        一、体制的规约和疯狂的商业化压力
        二、体制规约下的创作与学术研究
    第二节 传统文化热—人文鲁迅传统式微的文化背景角度
        一、反思五四与传统
        二、国学热
    第三节 人文知识分子的分化与“人的危机”—人文鲁迅传统的研究者、传播者角度
        一、人文知识分子的专业化、学者化
        二、作家的选择与坚守
        三、“人的危机”与人文精神的失落
        四、后殖民主义话语下的鲁迅形象解构
    第四节 启蒙对象的缺席—人文鲁迅传统的接受者角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热与冷:论90年代以来的文化思潮[J]. 汪卫东.  文艺争鸣. 2014(02)
[2]21世纪,还需要鲁迅吗?[J]. 汪卫东.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3]启蒙:知识分子的文化想象与公共建构[J]. 陈舒劼.  江淮论坛. 2010(05)
[4]能否到“人”为止?——对20世纪中国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反思[J]. 汪卫东.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5]新世纪文学“建构”所隐含的诸多问题[J]. 程光炜.  文艺争鸣. 2007(02)
[6]重返“人的文学”——1980年代中国文学的知识分子话语之四[J]. 李新宇.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06)
[7]“人道主义”讨论:一个未完成的文学预案——重返80年代文学史之四[J]. 程光炜.  南方文坛. 2005(05)
[8]权力与身体的双重拷问——福柯《性史》解读[J]. 秦静.  史学理论研究. 2002(04)
[9]鲁迅:远行以后(1949-2001)[之四][J]. 钱理群.  文艺争鸣. 2002(04)
[10]80年代那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J]. 卢之超.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99(04)



本文编号:30787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0787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5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