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程式与突破 ——当代水墨山水画笔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5 02:10
  本文所说的“当代水墨山水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当代人所画,“当代”是具有当世、当今的时代意义,也就是要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当代水墨山水画是指当代人所画的既有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又具有当今时代特征的水墨山水画。它继承了传统山水画中的笔墨精神,不断地突破传统笔墨程式,拓展笔墨表现语言。此类山水画符合艺术继承和发展的本质规律,是当代山水画发展的主流方向。本文采取文献研究、图像学分析以及对比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当代水墨山水画笔墨的梳理和研究,以艺术实践者的视角分析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发展情况下当代水墨山水画的创作思路和方法以及面临的困境等问题。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的笔墨在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并且以我国古代的哲学体系作为理论基础。传统水墨山水画中的意境和气韵都是通过笔墨来完成的。然而笔墨在各个的历史时期的标准并不是一样的,它随时代而变化,是不同时代的人们思想情感的表达。如果我们说中国的古代哲学孕育了传统山水画笔墨形态的产生和发展,那么当代对个体状态的关注和自我意识觉醒的人文精神则造就了当代水墨山水画的兴起。从山水画的发展史来看,笔墨在其形式语言体系的漫长形成过程中所包含...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当代水墨山水画的笔墨概念
    第一节 当代水墨山水画的发展梳理
        一、当代水墨山水画的历程
        二、当代水墨山水画的艺术群落
        三、当代水墨山水画作品特征分析
    第二节 笔墨在当代水墨山水画中的涵义
        一、当代水墨山水画中的笔墨精神
        二、笔墨精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品格
        三、笔墨精神是当代水墨山水画发展的纽带
    第三节 当代水墨山水画审美价值体系的构建
        一、“六法”在当代水墨山水画中的延续和保留
        二、从文人情怀到人文关怀
第二章 当代水墨山水画笔墨的突破
    第一节 当代水墨山水画笔墨语言的变化
        一、笔墨的拓展
        二、墨与色的和合
        三、线的程式化突破
    第二节 当代水墨山水画的笔墨特征
        一、当代水墨山水画笔墨形态
        二、当代水墨山水画的多元化
第三章 当代水墨山水画创作的方法
    第一节 水墨山水画的“当代性”
        一、当代水墨山水画发展变化的历史文化逻辑
        二、笔墨在水墨山水画当代性阐释中的价值
    第二节 当代水墨山水画的创作思路和方法
        一、当代水墨山水画创作的特征
        二、价值重建下的笔墨探索
        三、当代水墨山水画的创作方法
        四、笔墨精神是创作的底线
第四章 当代水墨山水画笔墨的困境
    第一节 当代水墨山水画中“文人”群体的时代语境变化
    第二节 当代水墨山水画面临困境及表现
        一、当代水墨山水画的困境
        二、面临困境的具体表现
        三、面临的困境原因分析
    第三节 当代水墨山水画变革的理想归宿和应具备的品质
        一、当代水墨山水画变革的理想归宿
        二、当代水墨山水画应具备的品质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等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结构第一[J]. 刘骁纯.  美术向导. 2013(02)
[2]中国艺术的现代性问题[J]. 王镛.  美术观察. 2012(06)
[3]论谢赫“六法论”的新意境[J]. 沙志慧.  大众文艺. 2011(19)
[4]水墨,面对现代性的挑战[J]. 李飒.  东方艺术. 2009(22)
[5]水墨,是一种精神——当代实验水墨的艺术史意义及其语言特征[J]. 张羽.  东方艺术. 2007(01)
[6]2005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作品[J].   美术. 2006(02)
[7]中国画学“正宗”论——传统的认定与批判之一[J]. 郑工.  福建艺术. 2006(01)
[8]当代文化语境下中国水墨画的发展[J]. 黄坚.  文艺研究. 2004(03)
[9]从材料到观念——关于中国画创作的新思路与实践[J]. 冯斌.  美苑. 1998(04)
[10]本体论——当代水墨画的前途[J]. 高天民.  美苑. 1995(03)



本文编号:30833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0833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6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