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少数民族生存艺术的生态中和性研究 ——以广西龙脊梯田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28 19:27
  本文在生态文明曙光初露的背景下,在生态精神从自然领域向人文领域扩展的趋势下,对少数民族艺术审美做出思考与解读。在线性发展理念下,少数民族的艺术往往是落后的、粗俗的,而主体民族的艺术才是进步的、高雅的。但是,在生态的非线性发展的理念下,人类的艺术审美活动是由各民族的艺术审美活动构成的立体网络,而且这一立体网络还在时间维度上推进、发展,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生计方式等,而形成不同的艺术经验,都是人类艺术审美立体网络中的一个网结点。运用以生态整生论哲学为基础的生态审美学从整个人类的生存尺度来观照艺术,从艺术的生成、生存、生长的全生态过程来看待艺术,以探索艺术的生活化、去生活化、再生活化的发展轨迹,让艺术审美回归其生境,重回与生存之根的天然联系。本文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充分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并结合着地方志及地方政府的内部资料,对龙脊梯田这一少数民族生存艺术的经典文本力求做出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解读。在人类活动构成的生态系统中,人的生存永远是活动的目标,而理想地生存则是终极的目标。现实与理想是人类生存的两极,现实是基础,理想是引领人类存在生长与发展的动力。美是理想的契合,艺术是理想的表达,...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0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理论背景、方法与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背景
            (一) 哲学理论背景:生态哲学理论
            (二) 美学理论背景:拓展美学理论
            (三) 人类学理论背景:生态人类学理论
            (四) 艺术学理论背景:生态艺术学理论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
        四、田野点基本情况
    第二节 梯田研究文献综述
        一、前现代的描述性文献
        二、现代的阐释性、分析性研究
            (一) 文化角度
            (二) 经济角度
            (三) 生态科学角度
            (四) 景观角度
第一章 龙脊梯田场域的生态中和性
    第一节 生态中和的指向
        一、“和”之关系:从单一关系之“和”到多重关系之“和”
        二、“和”之机制:从依生、共生到整生
        三、“和”之价值:由单一价值走向多元价值整
    第二节 龙脊梯田景观的生态中和性
        一、龙脊梯田生态中和性景观构成要素
        二、龙脊梯田景观要素结构的生态中和性
    第三节 龙脊梯田场域的生态中和性之表征
        一、科技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生产生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二、真、善、益、宜、美诸种价值的整生性
        三、和合性
第二章 龙脊梯田场域的科学之真:地方性知识
    第一节 生态审美学视域中的地方性知识
        一、作为一种知识类型的“地方性知识”:“真”之辩证性特征
            (一) 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
            (二) 主体与对象的统一
            (三) 知性与直观的统一
        二、作为一种知识观念的“地方性知识”:“真”之情境性生成
            (一) “真”的情境性
            (二) “真”的生成性
    第二节 龙脊梯田区的地方性知识
        一、梯田开挖、维护与耕种的地方性知识
        二、关于医药的地方性知识
        三、认识各种事物的地方性知识
第三章 龙脊梯田场域的文化之善:民俗文化
    第一节 生态视域中的民俗文化
        一、生态视域中的民俗文化
            (一) 生态视域中的“民”
            (二) 生态视域中的“俗文化”
        二、生态视域中民俗文化之“善”
    第二节 亲亲:龙脊梯田区壮瑶家庭伦理之善
        一、家庭伦理关系
        二、龙脊梯田区壮瑶家庭伦理之善
    第三节 仁民:龙脊梯田区壮瑶社会伦理之善
        一、社会伦理关系
            (一) 从家庭伦理关系到社会伦理关系
            (二) 社会伦理之善
        二、龙脊梯田区壮瑶社会伦理之善
    第四节 爱物:龙脊梯田区壮瑶生态伦理之善
        一、生态伦理之善
            (一) 生态伦理中人之目的与生命自然物之目的的统一
            (二) 生态伦理中目的之善与规律之真的合一
        二、龙脊梯田区壮瑶民俗文化的生态伦理之善
            (一) 在经验直觉中意识到人之目的与生命自然物之目的的统一性
            (二) 经验直觉地体会到合目的之善与合规律之真的合一性
第四章 龙脊梯田场域的生产实践之益:山地稻作农业生产
    第一节 农业生产实践之益
        一、农业生产实践之益的价值与特征
            (一) 农业生产实践之益具有根基性价值
            (二) 农业生产实践之益的特征
        二、农业生产实践之益的演替
            (一) 传统农业生产实践之益
            (二) 生态农业生产实践之益
    第二节 龙脊梯田区农业生产实践之益
        一、龙脊梯田区传统农业生产实践之益
            (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 生产实践中求益的适度性
            (三) 益与真、善、美的统一
        二、龙脊梯田区后传统农业生产实践之益
            (一) 后传统生产实践模式
            (二) 后传统生产实践的得失利弊
        三、龙脊梯田区生态农业生产实践之益的呼唤
第五章 龙脊梯田场域的日常生活之宜:绿色生存
    第一节 审美生态视域中的“日常生活美学”
        一、“日常生活美学”论争
            (一) 西方的“美学去生活化”与“美学生活化”之争
            (二) 中国关于日常生活美学的理性与感性之争
            (三) 关于“日常生活美学”之争论的根源
        二、审美生态视域中的“日常生活美学”
            (一) 日常生活审美化彰显日常生活的理想维度
            (二) 审美日常生活化彰显审美的现实维度
            (三) 在理想与现实的耦合中实现绿色生存
    第二节 衣之适:龙脊梯田区壮瑶服饰
        一、服饰源流
        二、龙脊梯田区壮瑶服饰之适宜
            (一) 人与自然之适宜
            (二) 人与社会之适宜
            (三) 人的自我之适宜
        三、结语
    第三节 食之甘:龙脊梯田区壮瑶饮食
        一、人类的饮食活动
        二、龙脊梯田区壮瑶饮食之宜
    第四节 居之安:壮族干栏建筑
        一、壮族干栏建筑与生态审美价值之“宜”的对应
        二、真善美益:壮族干栏建筑“宜”之内含
        三、生态和谐:壮族干栏建筑“宜”之特征
        四、壮族干栏式建筑的现代价值
    第五节 行之乐:龙脊梯田区的石板路与风雨桥
        一、山岭中青青的石板路
        二、溪涧上翼然的风雨桥
第六章 龙脊梯田场域的艺术之美:民族生存艺术
    第一节 审美生态视域中美本质的再考察
        一、形式美观
        二、真美观
        三、善美观
        四、生态整体价值美观
    第二节 审美生态视域中的艺术之本质
        一、理想精神
        二、传统艺术中的“理想精神”
        三、生态艺术的“理想精神”
    第三节 龙脊梯田场域的传统艺术之美
        一、传统艺术之美
            (一) 审美距离
            (二) 单一价值之美
        二、龙脊梯田场域的传统艺术性
            (一) 保持距离的观照方式
            (二) 龙脊梯田场域的如画性
            (三) 龙脊梯田场域的雕塑性
            (四) 龙脊梯田场域的园林性
    第四节 龙脊梯田场域的生态艺术之美
        一、生态艺术之美
            (一) 整体价值中和之美
            (二) 系统整生之美
        二、龙脊梯田场域的生态艺术性
            (一) 龙脊梯田场域生态艺术性的基础
            (二) 龙脊梯田场域的整体价值中和之美
            (三) 龙脊梯田场域的系统整生之美
        三、余论
第七章 龙脊梯田场域生态中和性的动态发展
    第一节 龙脊梯田场域生态中和性的历史生成
        一、在人与自然的磨合中生成生态中和性
        二、在人与人的融合中生成生态中和性
    第二节 龙脊梯田场域生态中和性的危机及解决危机的对策
        一、龙脊梯田场域生态中和性的危机
            (一) 合度适宜之比例的破坏
            (二) 和谐之关系的破坏
            (三) “益”之价值的突出对价值生态整体平衡的破坏
        二、生态中和性危机的消除对策
总结语
附录1:田野调查报告
附录2:田野调查图片
参考书目
致谢
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迈向艺术建构经验的艺术人类学[J]. 何明.  思想战线. 2011(04)
[2]民俗学的当代性建构[J]. 黄永林,韩成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2)
[3]绿色人生和艺术人生的耦合旋升——生态审美者的生发路径[J]. 袁鼎生.  哲学动态. 2011(03)
[4]“表演理论”之后的民俗学——“文化研究”或“后民俗学”[J]. 王杰文.  民俗研究. 2011(01)
[5]民俗学的学科地位与社会责任[J]. 段宝林.  山东社会科学. 2011(03)
[6]金平傣族的巫文化与心理治疗[J]. 和少英,刀洁.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7]“越城岭”地区少数民族梯田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研究——以龙胜龙脊为例[J]. 杨主泉.  农业考古. 2010(06)
[8]“地方性知识”的生态性与文化相对性意蕴[J]. 平锋.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0(05)
[9]地方性知识:一个新的视角[J]. 张隽隽.  巢湖学院学报. 2010(05)
[10]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象征意义[J]. 瞿明安.  民族艺术. 2010(03)



本文编号:3106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106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e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