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知识分子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8 01:21
  中国知识分子诞生于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在其后来的成长历程中,西方理性主义传统、中国儒家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传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促使中国知识分子独立意识生成,使其放弃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政治欲求和在朝在野的两极抉择。不过,西方理性主义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两种价值取向在当代中国的并存,导致中国知识分子对自身定位犹疑不定。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以道事君”和“道高于君”思想培育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浓烈的政治热情,虽然中国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已有所展现,但是这种无自我意识却不利于中国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最终确立。马克思主义把中国知识分子塑造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思想理解上的偏差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惯性作用,中国共产党最初未能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的作用和价值,导致中国知识分子几十年的动荡和波折。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从而给予知识分子以充分的认可和信任,使其加入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当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三种文化共同作用于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使中国知识分子在当代呈现出种种复...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20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目的
    二、关于“知识分子”概念的理解
    三、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论文结构
第一章 西方知识分子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
    第一节 西方知识分子的发展历程
        一、巫师
        二、古希腊贤哲
        三、教士
        四、启蒙知识分子
        五、科技知识分子与人文知识分子
    第二节 西方知识分子产生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分析
        一、西方知识分子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西方知识分子产生的文化背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国文化传统
    第一节 中西文化传统之差异
        一、中国农业文明下的儒家文化传统
        二、中国与西方文化个体观差异比较
    第二节 道统塑造下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一、中国文化中的道及其特点
        二、士阶层及其特点
    第三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诞生
        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面对的历史困境
        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特点
        三、对中国现代启蒙不彻底性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传统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传统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一、对马克思思想的两种理解
        二、马克思主义塑造的中国知识分子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及其影响
        一、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二、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转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0 世纪90 年代之后的中国知识分子
    第一节 中国知识分子的当代状况
        一、中国知识分子的变化
        二、中国知识分子变化原因分析
    第二节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面对的挑战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
        二、科技知识分子与人文知识分子的分裂
        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立
        四、公共性与专业性的对垒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成中的中国公共知识分子
    第一节 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生成的必要性分析
        一、历史的渴求
        二、时代的召唤
    第二节 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生成的可能性分析
        一、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生成的社会结构条件
        二、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生成的文化资源
    第三节 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应然样态
        一、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价值表征
        二、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社会价值
        三、中国公共知识分子与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的差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共知识分子与法治进步[J]. 裴毅然,唐禾.  检察风云. 2005(14)
[2]论中西文明源头的人文主义思想[J]. 程仁桃,纪高飞.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3]社群主义者对自由主义的批判[J]. M.华尔泽,孙晓莉.  世界哲学. 2002(04)
[4]Individualism≠individual(个人)+ -ism(主义)[J]. 许家金.  中国科技翻译. 2001(03)
[5]科学和哲学中的后现代性[J]. 曹天予,曹南燕,范岱年.  哲学研究. 2000(02)
[6]公共领域的兴衰──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述评[J]. 朱士群.  社会科学. 1994(06)



本文编号:31245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1245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1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