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1 05:50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只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中华民族保持高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大报告专门对民族精神作了精辟的界定,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并强调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来。本文试图通过调查,探索在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如何进一步更好地培育和弘扬新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民族精神的由来以及国内外对民族精神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民族精神的内涵、功能及其与民族意识、民族文化的关系等。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综合反映。然后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发展以及构成进行了说明,指出中华民族精神应该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持续不断的一种优秀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凝聚、调节、推动、教化功能的一种活的力量。其主...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4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导言
    一、研究的意义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本文结构
第一章 民族精神概述
    一、何为民族精神
        (一) 民族的基本涵义
        (二) 民族精神的由来
        (三) 民族精神的科学含义
        (四) 民族精神的本质特征
        (五) 民族精神的功能
        (六) 民族精神和与其有关的几个概念的关系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一)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精神
        (二) 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 民族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 应对全球化浪潮需要培育民族精神
        (三)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需要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
        (四) 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
第二章 国外民族精神教育的特点——以美国、韩国、法国和德国为例
    一、美国精神与美国教育
        (一) 美国民族精神教育的做法
        (二) 美国民族精神教育的成功之处
    二、韩国的国民精神教育
        (一) 韩国民族精神的内容组成
        (二) 韩国民族精神教育的特点
        (三) 韩国民族精神教育的启示
    三、法国的民族精神教育
        (一) 法国民族精神教育的特点
        (二) 法国民族精神教育的启示
    四、德国的民族精神教育
        (一) 提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合
        (二) 教会的特殊作用
        (三) 内容上强调德语和历史的核心地位
        (四) 形式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第三章 对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以上海部分学校为例
    一、问卷调查
        (一) 问卷调查的目的与取样
        (二) 对学生民族精神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三) 对民族精神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四) 对“如何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调查与分析
        (五) 结果分析
    二、相关调查资料收集
        (一) 课堂教育
        (二) 课外活动
        (三) 社会环境
    三、专家座谈
        (一) 对民族精神的内涵的看法
        (二) 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具体建议
        (三) 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四、对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状况的调查
        (一) 民族精神培育的经验
        (二) 民族精神培育的特点
        (三) 主要启示
    五、对当前民族精神教育现状的思考
        (一) 对民族精神教育体系的探索尚属空白
        (二) 民族精神教育的观念落后,制约了民族精神教育
        (三) 现行教育体系中民族精神内涵不足,导致教育意义的失落
        (四) 民族精神教育缺乏连续性和实效性
第四章 国民教育体系中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导思想
        (一) 既要保持传统,又要与时俱进
        (二) 以我为主,面向世界
        (三) 制定民族精神教育的长效机制
        (四) 民族精神教育要有层次而逐渐递进
    二、民族精神教育的路径
        (一) 以学校教育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主渠道
        (二) 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协调
        (三) 学校教育要紧密结合社会教育
        (四)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三、当前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
        (一) 确立国家意识
        (二) 达成文化认同
        (三) 培养公民人格
第五章 国民教育体系中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策略
    一、改进原有的德育课程,使其承担民族精神教育的重任
        (一) 学校德育要扎根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中,使青少年学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 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国民的现代品格和公民意识
        (三) 以人格教育来培养国民的高尚人格和个人精神
        (四)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提高青少年学生继承民族精神的自觉性
        (五) 吸收海外先进民族的精神和经验,充实德育内容和方法
    二、增强语文课程的文学魅力,塑造民族精神与优秀品格
        (一) 按照不同学段确定相应的内容和要求
        (二) 注重语文学习中的生命体验
        (三) 利用教材中歌颂祖国的素材
        (四) 宣扬民族英雄人物的事迹
        (五) 开展古诗文的朗诵活动
    三、以历史课程作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一)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二) 在历史教学中塑造民族精神
        (三) 立足本乡本土,在校本课程中凸显民族精神教育
        (四) 深化课改,改进教学
        (五) 历史教育活动序列化、常规化
    四、利用地理课程的丰富资源,挖掘民族精神教育内涵
        (一) 通过地理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
    五、充分发挥其他学科对民族精神教育的影响力
        (一) 理科课程:学科史与科学精神
        (二) 体育课程:民族体育与体育精神
        (三) 艺术课程:民族艺术与文化素养
    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 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二)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三)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民族精神教育
    七、综合实践活动
        (一) 开展研究性学习
        (二)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
        (三) 劳动与技术教育
    八、当前民族精神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要把民族精神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
        (二) 民族精神教育要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统一
        (三) 根据学校条件,有针对性地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不可强求一律
        (四) 要和国际理解教育携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国民
结语: 问题与结论
    一、论文存在的不足
    二、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三、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国际化与教育的民族主义[J]. 孙鹤娟.  社会科学战线. 2006(01)
[2]论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策略[J]. 刘次林.  思想·理论·教育. 2005(19)
[3]民族精神教育: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决策[J]. 陈郭华,周敬山.  现代教学. 2005(Z2)
[4]二期课改与民族精神教育[J]. 王厥轩,赵才欣.  现代教学. 2005(Z2)
[5]法国学校公民教育浅析[J]. 高峰.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6]论语文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 陈爱萍.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5(01)
[7]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培育问题浅析[J]. 李洪友.  前沿. 2005(02)
[8]现代德国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J]. 张可创.  德国研究. 2004(04)
[9]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兼谈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质[J]. 邓艳红.  民族教育研究. 2004(05)
[10]美国的“公民教育”及其启示[J]. 曹蓉玫.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4)



本文编号:31808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1808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6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