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红楼梦》审丑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6 21:27
  《红楼梦》产生的时代,是盛世表象中隐含着浓重的末世悲音的时代,对于这个时代及其文化,曹雪芹既饱含着一股缠绵纠结的留恋和遗恨,又宣泄了一腔悲愤填膺的痛斥与批驳,在其沉潜克刚的人文情蕴和五味俱尝的人生经验之上,作者滴泪成墨,砚字成血,以精处细入毫末、大处咽风吞浪、血泪与笑语掺杂、犀利与柔韧兼备的笔锋,将人间种种不堪及自己的一生孤愤委婉地慢慢铺开,从雕梁画栋、脂浓粉香的富贵之乡,到荒冢白骨、衰草枯杨的沧桑巨变;从离合悲欢、人情冷暖的末世奸险,到天不可补、人不可济的生存困境,无一处不渗透着作者对这段人格扭曲、前途迷惘的社会人生痛定思痛后的无畏的剖示和冷静的反思。从感性学的角度看去,长期以来,红学研究的力度明显倾向于审美的一端,而事实上,这部蕴含着深度的终极人文关怀精神的泱泱巨著,它在整体的艺术风格上分明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具有压倒性趋势的审丑魄力,它在审丑艺术方面达到的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堪为中国乃至世界感性文学的巅峰之作,但这一事实一直以来却被众多相关学者所忽略、甚至是刻意回避。对于这部海纳百川的伟著从审丑角度下的研究,至今仍是些零敲碎打的尝试,相对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则始终处于一种死水微澜... 

【文章来源】: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

【文章页数】:1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本文研究范围、目的及意义
    二、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三、 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红楼群像揭露的人性之丑
    第一节 性别差异下的丑
        一、 男性的丑
        二、 女性的丑
    第二节 角色定位下的丑
        一、 源于家庭角色的丑
        二、 源于社会角色的丑
第二章 末世光景凸现的社会之丑
    第一节 社会制度——盛世假象与川壅必溃
        一、 政治制度
        二、 经济制度
        三、 婚姻制度
    第二节 意识形态——五伦纲常与礼崩乐坏
        一、 以情抗理与纵情成灾
        二、 价值追求与信仰危机
    第三节 社会风尚——安贫乐道与世风日下
        一、 奢靡之风
        二、 纵欲之风
第三章 生存困境剖示的自然之丑
    第一节 花落人亡的自然之困境
    第二节 万境归空的生命之悲剧
第四章 《红楼梦》的审丑价值
    第一节 毁灭与重建——伦理层面上的价值
    第二节 超越与救赎——美学层面上的价值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正邪二气”说与儒家气秉论[J]. 邱丽梅.  学理论. 2011(30)
[2]论贾宝玉的死亡言说及其死亡观[J]. 杨明贵.  安康学院学报. 2011(05)
[3]批评性话语分析模型下人物身份与相互关系的建构——以《红楼梦》中王熙凤与刘姥姥初次见面的对话为例[J]. 骆传伟.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1(05)
[4]续论“丑”在审美范畴中的表现[J]. 祁建立.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5)
[5]论贾政所处的尴尬历史坐标[J]. 白军芳.  红楼梦学刊. 2011(05)
[6]“风月宝鉴”的哲理意蕴[J]. 张兴德.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1(03)
[7]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J]. 张劲松.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04)
[8]宝玉、惜春、妙玉出家散论[J]. 王跃飞.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9]论《红楼梦》“省亲”等事件中的孝文化意蕴[J]. 贾平.  孝感学院学报. 2011(04)
[10]晴雯悲剧的内涵[J]. 姜蕾.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1(02)

硕士论文
[1]《红楼梦》的终极关怀意蕴[D]. 智源.河南大学 2011
[2]《醒世姻缘传》审丑艺术研究[D]. 刘永刚.延边大学 2010
[3]明清书画丑怪风格的审美研究[D]. 李利平.四川师范大学 2010
[4]丑在感性绵延中的纠缠[D]. 刘雅.西北大学 2009
[5]浅论曹雪芹人生悲剧与《红楼梦》作品悲剧的关系[D]. 于兰.首都师范大学 2009
[6]先秦道家“丑”观念及其影响[D]. 逯红梅.黑龙江大学 2008
[7]《红楼梦》悲剧层次探析[D]. 蔡灵美.青海师范大学 2008
[8]《红楼梦》家族文化探赜[D]. 张雷远.青海师范大学 2008
[9]盛世中的衰亡[D]. 马朝霞.陕西师范大学 2002
[10]论《红楼梦》中老年女仆世界[D]. 邵春晓.黑龙江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2690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2690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8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