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小说“审丑”嬗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7 11:31
  审丑,从曾经的不为人所接受到如今的炙手可热。这样一种鲜明而又强烈的反差现象,无疑是促人深思的。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审丑成型于19世纪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并在20世纪中后期发展成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学思潮。相较于西方文学审丑的起步早、发展快与成果多,中国文学的审丑则是晚近的事情。新时期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给当代文坛从形式到内容带来了新的生机。随着西方理论的引入与创作界对“丑”的态度转变,一些文学作品开始大量描写丑,并由此掀起了审丑文学创作的高潮。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多元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坛呈现出了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现象,尤其是各式各样的文学现象相继或同时登台亮相。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作家们的小说创作出现了从单纯的审丑到逐步转变为向审丑纵深处探寻的发展趋势。令人遗憾的是,审丑在当下文学发展的复杂语境之中的嬗变状况却未能引起研究者们的充分关注。鉴于此,我们尝试突破审丑研究的既有格局,确立中国当代文学审丑的整体研究视角,开拓一种新的审丑研究的学术范式。本论文既侧重从理论层面来加以深入阐述,又试图从文学本体角度研究小说审丑嬗变,尤其是从小说叙事等内部因素把握审丑的流变,以期为当代...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选题意义与学术史价值
    三、研究现状的爬梳与反思
    四、本文的研究设想与学术目标
第一章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审丑”意识之演进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的生存处境
        一、文学新气候的试探: 新时期文学的复苏
        二、世纪末的“狂欢”: 九十年代的文学生态
        三、一元、多样与断裂: 新世纪文学的处境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审丑创作的整体俯瞰
        一、于“有声”处听惊雷: “行动”的新时期小说
        二、从蜕变中转向多元: “喧哗”的九十年代小说
        三、纷繁芜杂的“乱象”: “破碎”的新世纪小说
第二章 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文化层面
    第一节 膨胀与泛化: 从审丑到“泛审美”
        一、审美泛化: 消费时代的美学膨胀
        二、“泛审美”: 当前小说的审丑泛化
    第二节 “泛审美”在小说叙事中的表现形态
        一、“实在”与“影像”模糊化的审美精神
        二、“审美”与“欲望”互渗化的审美形态
        三、“在场”与“缺席”融合化的审美主体
    第三节 “含混”的美学: 神奇,抑或是平庸
        一、泛化的结果: 一种“含混”的美学
        二、反思与批判: 表象神奇与本质平庸
第三章 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人性层面
    第一节 收缩与聚焦: 从审丑到“审恶”
        一、“恶”的阐释与“审恶”的涵义
        二、“审恶”: “恶”的集束式书写
    第二节 “审恶”在小说叙事中的表现形态
        一、表层: “混乱时代”的社会之“恶”
        二、内核: “奥吉亚斯牛圈”的文化之“恶”
        三、本质: “生命暗箱”的人性之“恶”
    第三节 重构审美及其多样存在的可能性
        一、“恶”的聚焦: 重构审美及其多样的可能性
        二、反思与批判: 深刻性与损害性并存的“审恶”
第四章 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价值层面
    第一节 颠覆与解构: 从审丑到“嗜丑”
        一、“理性”与“非理性”变奏中的丑
        二、“嗜丑”: 小说表现“丑”的泛滥
    第二节 “嗜丑”在小说叙事中的表现形态
        一、低劣之丑: 恣意横行的丑形丑态
        二、颓败之丑: “精神”沉沦与虚无
        三、荒谬之丑: “狼性”及价值颠倒
    第三节 价值立场的混乱以及去价值化倾向
        一、敞开的后果: 价值的混乱与无序
        二、反思与批判: 去价值化的“嗜丑”
第五章 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审丑嬗变的延伸思考
    第一节 审丑嬗变层面的共生联动及互反互现
        一、文化、人性与价值层面的共生联动
        二、文化、人性与价值层面的互反互现
    第二节 多元诉求与纠缠融合中的小说审丑嬗变
        一、反抗审丑: 证美的,抑或是审丑的?
        二、考察视角: 文学性,抑或是民间性?
        三、精神诉求: 审美的,抑或是启蒙的?
    第三节 小说叙事伦理与伦理叙事的“新变”
        一、自由叙事伦理中的写实伦理
        二、个体叙事伦理中的人性表达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第七天》的续接与延伸[J]. 高玉.  小说评论. 2013(05)
[2]贾平凹长篇小说《带灯》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J]. 贾平凹,丁帆,陈思和.  扬子江评论. 2013(04)
[3]从先锋美学到含混美学[J]. 黄发有.  文艺研究. 2013(08)
[4]“审恶”:当下文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J]. 陈进武.  云南社会科学. 2013(04)
[5]青春镜像、成长修复与叙事的“缝合术”——以《那些年》和《致青春》为中心的考察[J]. 陈进武.  东岳论丛. 2013(07)
[6]论先锋小说的审丑意识[J]. 张学军.  百家评论. 2013(02)
[7]20世纪90年代文学叙事的审美范式转换[J]. 刘文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2)
[8]文艺出版社转型与中国当代文学生态[J]. 周根红.  中国出版. 2013(02)
[9]伦理学答问补[J]. 李泽厚.  读书. 2012(11)
[10]小说叙事的伦理问题[J]. 谢有顺.  小说评论. 2012(05)

博士论文
[1]中国小说叙事伦理的现代转向[D]. 谢有顺.复旦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880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2880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8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