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 ——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设计的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30 07:54
  课程设计的理论产生于对课程设计实践的考察。世纪之交,我国基础教育经历一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本次改革确立了国家课程的本然位置,并重构了国家课程,本研究就是对新课程的设计过程进行的一项研究。 西方课程研究历经百余年,在时间的顺序上呈现出不同特征,其中课程开发旨趣的研究在“概念重建”之前与之后有不同的研究场域、方法论信仰以及开发“规则”,前者强调课程开发包括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等环节,强调课程开发的科学、预测与控制;后者则认为课程设计与实施不可分,强调因应实施过程的具体情境,以及师生表现调整、引导课程。事实上,后一种课程开发只能发生在学校层面,但是这种关注课程情境、强调课程设计与实施互动的课程观也在影响着所有课程研究者对于课程设计的理解。因此当代不管什么层面,什么类型的课程设计都并不执着于严格的“科学”方法与步骤,而是尽量具体、全面地考察课程的背景与实施的资源条件。 新课程设计是在我国课程设计的历史中生长的。我国的课程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一个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另一个是建国50多年来社会主义国家体制、意识形态形成的教育文化,两种传统相拌而生形成了我国课程文化传统的双重特性...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导论: 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一、 新课程的设计:作为研究的问题
    二、 理解与解释--本研究的方法论
    三、 我的理解历程
    四、 本研究的性质与价值定位
第一章 课程研究与课程设计
    一、 西方课程设计中课程研究的演变
        (一) “为何”的课程研究:从教育功能推演课程内容
        (二) “如何”的课程研究:寻找发现的程序与证明的逻辑
        (三) “是何”的课程研究:理解课程的意义
    二、 对课程研究的范式理解及方法论定位
        (一) 对课程研究的范式理解
        (二) 当代课程研究的共同方法论态度
        (三) 关于课程研究的两种方式
    三、 对课程设计的研究
        (一) 当代课程研究的两种旨趣:课程开发与课程反思
        (二) 课程设计:课程开发中的环节
        (三) 对课程设计的研究
        (四) 三种课程设计模式中的方法及启示
第二章 我国课程研究的回顾
    一、 我国的课程体制沿革
    二、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验进展
        (一) 从课程文件的演变中看国家课程的发展
        (二) 从教材编写的改革中看我国国家课程研究的发展
        (三) 几种课程形态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四) 课程理论研究的进展
    三、 课程研究与课程政策
        (一) 我国的课程研究与课程政策
        (二) 课程研究与课程政策关系的解释理论
第三章 新课程的前期研究:取向与定位
    一、 一项对新课程设计者的个案研究
    二、 新课程主体思想确立中的研究
        (一) 新课程研究的起因
        (二) “96”大调研
        (三) 国际比较
        (四) 课程变革经验研究
        (五) “纲要”制定--定位新课程
第四章 新课程设计的研究过程:预设与生成的课程开发
    一、 新课程设计的研究规划与启动
        (一) 隐名的项目招标
        (二) 成立大学课程研究中心
    二、 课程标准的设计
        (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设计
        (二) 高中课程标准的设计
    三、 交流与审议:一项必要的环节
    四、 课程标准实验情况的考察:信息回馈
    五、 课程标准的修订:形成系统的闭合回路
第五章 课标设计中研究者的合作、分权与决策
    一、 课程设计团队的构成
        (一) 课程设计人员的组成
        (二) 课程设计核心成员的专业支持
    二、 课程设计中的协商文化
        (一) 设计者的冲突与沟通
        (二) 谁是决策者
    三、 “零选择”--一个争论与妥协的故事
    四、 对于课程审议的认识
第六章 课程标准内容的选择与要素配置
    一、 寻找学科的哲学本质
    二、 新课程内容选择中的倾向
        (一) 课程意识形态的把握
        (二) 矫正缺失
        (三) “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
        (四) 融合稳固的学科疆界
    三、 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要素:以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为例
    四、 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何以作为尺度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
    一、 新课程设计的范式:预设与生成的课程开发
    二、 实践理性的研究方式:课程审议
    三、 新课程研究中表现的方法论特征
    四、 新课程设计中的诘问:顺序的选择
        (一) 本土化与国际化
        (二) 需求与可能
        (三) 课程政策的超前与置后
        (四) 划-与弹性
    五、 课程研究的走向
        (一) 研究者的研究旨趣发生了变化
        (二) 未来课程研究的倡导:走进情境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3110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3110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3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