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1 17:28
  任鸿隽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近代科学事业的推进者和科学体制化的先驱。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动荡转型时期,面对半殖民地落后挨打、积贫积弱,国民思想意识混沌的局面,在中国向现代化探索过程中,任鸿隽由一个激进的暴力革命分子逐步转变成为具有科学思想的现代化践行者。他秉承“科学救国”的理念,以科学现代化为统领,推动整个社会现代化为己任,穷其一生为中国科学现代化事业奔走呼号,筚路蓝缕、至死方息。任鸿隽现代化思想以“科学救国”理念的实践为主线,其现代化之实践及其为中国现代化所做之努力既是时代转型需要,也是他投身报国、履志践行的结果。本文从任鸿隽个人经历及其所生活的社会背景入手,分析了任鸿隽现代化思想产生的基本条件。进而以时间和践行的不同层次为主轴,对其现代化思想的内容及演变给予系统的追踪总结。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侧重点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概括。任鸿隽初期的现代化思想可归结为“以科学为主线”的现代化观;发展阶段任鸿隽现代化思想可表现为“科教一体”的现代化观;成熟阶段的现代化思想则概括为“以科学为国策”,谋求科学体制化的现代化观。对于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主要载体——其现代化思想的实践,本...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分析
        1.2.1 国内研究动态及分析
        1.2.2 国外研究动态及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生发的分期及背景
    2.1 任鸿隽的生平及其现代化思想的嬗变
    2.2 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分期
        2.2.1 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初步形成期(1904-1912)
        2.2.2 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逐渐发展期(1913-1918)
        2.2.3 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不断深化期(1918-1961)
    2.3 任鸿隽现代化思想形成演变的国际背景
    2.4 任鸿隽现代化思想形成演变的中国环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理论贡献
    3.1 科学现代化: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主脉
        3.1.1 提出“整个科学”:诠释科学现代化之根基
        3.1.2 阐发“科学精神”:解读科学现代化之重点
        3.1.3 参与“科玄论战”:宣传科学现代化之平台
    3.2 教育现代化: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基础
        3.2.1 提出和阐发“科学教育”之现代化理念
        3.2.2 系统论证“科学教育化”与“教育科学化”思想
        3.2.3 视培育健全人格为教育现代化的终极关怀
    3.3 政治现代化: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弱图像
        3.3.1 基于“科学”与“民主”关系解读政治现代化
        3.3.2 以构建“科学体制化”展示政治现代化理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实践探索
    4.1 任鸿隽对中国科学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4.1.1 以建立中科社探索科学体制化之路
        4.1.2 以创办《科学》和《科学画报》宣传科学现代化
        4.1.3 以建立生物研究所推进科学现代化
    4.2 任鸿隽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4.2.1 以“中基会”为媒介抚育中国教育现代化
        4.2.2 四川大学校长任内的探索高校现代化之路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评价
    5.1 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特点
        5.1.1 从“革命救国”嬗变至“科学救国”
        5.1.2 “爱国”与“救国”一以贯之于现代化实践中
        5.1.3 有机结合“形而上”之理性主义与“形而下”之物质实用性
    5.2 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历史意义
        5.2.1 推动了科学现代化的体制化进程
        5.2.2 促进了教育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5.2.3 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5.3 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的局限性
        5.3.1 理论上缺少对现代化系统性的充分关注
        5.3.2 实践中多有与国情脱节的理想化成分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科学与近世文化[J]. 任鸿隽.  科学. 2015(04)
[2]生活的生产:《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被遮蔽的现代性维度[J]. 徐奉臻.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1(01)
[3]从解放到放纵:资本主义精神的世俗之旅——重读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J]. 胡悦晗.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1)
[4]三十年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诸理论之内在逻辑关系[J]. 徐奉臻.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05)
[5]任鸿隽与书评[J]. 伍杰.  中国图书评论. 2005(07)
[6]新闻自由与个人名誉的艰难平衡——关于美国媒体的诽谤诉讼[J]. 任东来.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7]蔡元培与中国科学社[J]. 张剑.  史林. 2000(02)
[8]任鸿隽: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拓荒者[J]. 樊洪业.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3(03)
[9]任鸿隽年谱(续)[J]. 赵慧芝.  中国科技史料. 1988(04)
[10]任鸿隽年谱[J]. 赵慧芝.  中国科技史料. 1988(02)

硕士论文
[1]任鸿隽[D]. 侯家选.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任鸿隽科学思想述论[D]. 卢立建.山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159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3159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8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