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文化选择与教育现代化 ——梁漱溟的新儒学文化观与乡村教育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8 03:37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对中国文化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梁氏的乡村教育思想是在新儒学文化观指导下构建的,其新儒学文化观是乡村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而乡村教育思想是其新儒学文化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呈现。本文试图将梁氏置于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从文化价值选择影响教育现代化模式的角度,考察梁氏新儒学文化观与乡村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现代化视野中的梁漱溟的新儒学文化观。 其一,提出了“文化三路向”说和“文化三期重现”说,形成了多元文化价值取向与一元文化发展归宿的矛盾统一。其二,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在于“理性早启”与“文化早熟”,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伦理本位、职业分立”,人类文化最近应该是以“理性”为特征的中国传统儒家人生态度的复兴。其三,认为中国文化的生命在于“民族精神”,儒学中最能体现生命精神的核心范畴是“仁”,而富涵符合现代精神的因素是“刚”。其四,提出以中国社会存在为本位的人类文化互补论作为重构中国文化的路径,而“老根新芽”的主张则强调了新旧文化之间的联系。其五,认为“人生在创造”,文化是天才的创作,...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的现状综述
    (三)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四) 文化与教育现代化概说
    (五) 梁漱溟的新儒学文化观与乡村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现代化视野中的梁漱溟的新儒学文化观
    (一) 多元文化价值取向与一元文化发展归宿:“文化三路向”说与“文化三期重现”说
    (二) 中国文化的特点:“理性早启”与“文化早熟”
    (三) 中国文化的生命:“民族精神”与“仁和刚”的态度
    (四) 重构中国文化的路径:人类文化互补与“老根新芽”
    (五) 创造新文化的主体:“天才创造”与“民族自觉”
二、新儒学文化观指导下的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
    (一) 乡村教育的功能与作用:“绵续文化而求其进步”
    (二) 乡村教育的目的:“建设新的礼俗”
    (三) 乡村教育的组织形式:乡农学校
    (四) 乡村教育的内容:知识技能与人生行谊
    (五) 乡村教育的动力主体:“知识分子与乡村居民打并一起”
三、关于梁漱溟的新儒学文化观与乡村教育思想的分析与思考
    (一) 以文化教育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模式
    (二) 以中国社会特殊性为前提的文化教育重建之路
    (三) 以社会为本位的大教育观
    (四) 以新儒学文化观为体、以乡村教育思想为用的文化教育关系
    (五) 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的思想启迪
余论
    (一) 文化转型时期现代化与人性的两难抉择
    (二) 构建面向现代化的新文化观与教育思想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梁漱溟的社会改良主义思想及现实意义[J]. 潘旦.  广西社会科学. 2006(01)
[2]教育:梁漱溟乡村建设之途径[J]. 胥仕元.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05(03)
[3]近二十年来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研究综述[J]. 何建华,于建嵘.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05(03)
[4]梁漱溟社会教育思想初探——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践谈起[J]. 洪港.  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 2005(03)
[5]梁漱溟文化模式论及新儒学的现意义[J]. 杨必仪.  汕头大学学报. 2005(02)
[6]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梁漱溟文化教育观的当代启示[J]. 史凯亮.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01)
[7]试论梁漱溟的新教育探索[J]. 王巨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
[8]传统儒学现代化的一次努力——以梁漱溟的理论和实践为个案的研究[J]. 李善峰.  孔子研究. 2004(05)
[9]梁漱溟:一种文化自觉[J]. 崔大华.  孔子研究. 2004(05)
[10]对梁漱溟东西文化哲学理论的再评析(上)[J]. 王晓斌.  广西社会科学. 2004(06)



本文编号:33291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3291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f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