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9 22:48
  上海大学的葛红兵教授在谈到人文素质的实质时认为其是一种超越性思考:“实际上,Humanity,它的根本性观念是从类的角度来思考人,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会有下述超越性问题: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它把人作为类来思考,所以我们说它的思考是超越具体人伦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葛红兵对人文思考的哲学阐释中,可以体现出人文素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根本性意义。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大学只有具备了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自觉关照,以及对社会道德责任的高度认知,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与其他专业的本科生相比,高师生的存在方式尤为特殊。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未来教师,高师生无疑首先是一个知识人,是作为一种知性的存在。同时,高师生更是一种德性的存在,因为其担负着教书育人,教育强国的重大使命,其人文素质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一代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教育的品质。而当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存在缺失已是不争事实,具体表现在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欠缺,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发展失衡等方面。因此,对高师生人文素质现状进行审理归因,并在此基础上以诗教作为突破现...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0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 选题背景
        (二) 视角选择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
        (一) 诗教
        (二) 人文素质
        (三) 高师人文教育
    四、研究综述
        (一) 诗教的研究
        (二)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师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困境审理
    第一节 内部析因
        一、内在生命的指向性:意义感缺失
        二、外在职业的感受性:认同感匮乏
    第二节 外部析因
        一、高师人文教育实施的社会背景
        二、高师人文教育实施的目的诉求
        三、高师人文教育实施的方法路径
第二章 以诗教作为突破困境的可能视角
    第一节 诗教与人文
        一、诗教历史与人文
        二、诗教内容与人文
        三、诗教功能与人文
    第二节 诗教培养人文素质的理论之源: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核心
        一、“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
        二、“内圣外王”的辩证人格
    第三节 诗教与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
        一、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价值定位
        二、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阐析
        三、诗教对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第三章 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实需求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研究原则
        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四、研究对象的选择
    第二节 诗教名师G老师的生命叙事
        一、动因解析
        二、要素阐释
    第三节 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理想样态——基于G老师生命叙事的启示
        一、以诗为教的心理诉求
        二、以诗化育的人文课程
第四章 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本路径
    第一节 构建高师生诗教人文课程
        一、高师生诗教人文课程的设计依据
        二、高师生诗教人文课程的设计原则
        三、高师生诗教人文课程的内容选择
        四、高师生诗教人文课程的组织形式
    第二节 开展高师生诗教人文活动
        一、高师生诗教人文活动的基本理念
        二、高师生诗教人文活动的实施路径
结语:诗教与高师生精神成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博资源的“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化改革推广新思路[J]. 姚永辉.  基础教育. 2017(02)
[2]基于经典阅读的通识教育——以东西方两所推行核心文本课程的高校为例[J]. 徐岚.  复旦教育论坛. 2016(01)
[3]立足个体生活的人文教育[J]. 刘铁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01)
[4]教育,就是人文化的过程[J]. 刘铁芳.  基础教育论坛. 2015(32)
[5]民族精神:中华文化哲理的凝视[J]. 杨叔子.  珠江论丛. 2015(02)
[6]理想课堂的六维度与三境界[J]. 朱永新.  中小学管理. 2014(12)
[7]大学人文教育的忧思[J]. 谢有顺.  文学教育(上). 2014(02)
[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J]. 赵连跃.  大学教育. 2013(23)
[9]大学八特征[J]. 张楚廷.  大学教育科学. 2013(04)
[10]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省思[J]. 杨艳秋.  教育探索. 2013(07)

博士论文
[1]高等教育实践管理范式的哲学透析[D]. 严莉莉.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先秦儒家《诗》教美育思想研究[D]. 贺卫东.陕西师范大学 2013
[3]社会转型视域下的个体自我认同研究[D]. 韦岚.上海大学 2013
[4]《礼记》中的礼乐教化美育思想与儒家审美人格的建构[D]. 韩丽娟.山东大学 2012
[5]生命·艺术·直觉[D]. 江冬梅.西南大学 2011
[6]人文精神的消隐与回归[D]. 张娜.复旦大学 2010
[7]人文发展与通识教育问题初探[D]. 赵立波.复旦大学 2008
[8]博弈视野下的课程政策研究[D]. 王玲.山东师范大学 2008
[9]中国现代语境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问题研究[D]. 王建平.华中科技大学 2008
[10]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 余文森.西南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D]. 彭艳红.西南大学 2008
[2]中小学教师“参与式培训”实施的研究[D]. 黄莉.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课堂教学审美化研究[D]. 宋燕.西南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32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332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e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