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9 14:23
  就近代世界历史而言,伴随着民族运动和民族国家的兴起,民族主义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性的意识形态,并从欧洲蔓延至全球。仅仅在20世纪,在全球范围内就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民族主义浪潮。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中华民族从一个自在民族走向了自觉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开始以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参与到国际事务之中,中华民族开始具备了国族的身份和象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和国家提出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对内来说,是以共同体的形式把握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不断凝聚起中华民族应对危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对外来说,通过区域共同体实践的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进而迈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从古至今,西北地区由于其历史、区域和自然条件等因素,不论是在王朝国家,还是在现代民族国家之中,都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北地区的现实任务和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研究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问题,既是回应党和国家重大的、宏观问题的现实需求,也体现了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针对性。作为理论命题的中华民...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7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民族、边界与跨边界认同①第三,中华民族的国族身份及其认同建构问题

民族,边界,民族认同,中华民族


第二,民族认同的多重性与跨边界认同意识。人本质上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存在,在复杂的社会组织和共同体网络中,其身份属性并不是固定的和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其自身或集体的经历、需求和效用情况来选择不同的身份和认同形式,进而呈现出认同的多重性特征,在民族认同过程中也是如此。“对一般男女而言,选择集体认同并不像选鞋子,一次只能穿一双。他们可以同时对各种类型的主义和原则,投入强烈的情感的认同,并对之誓死效忠,包括民族主义在内”③。同时,具体到民族认同的多层次情境中,“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行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④,也即是说,个体既可以认同本民族,也可以认同其他民族,还可以认同作为高层次的中华民族。在一般情况下,个体对民族身份的选择和认同主要依托于不同的情境,在与其他主权国家的民族交往中,往往会突出“中国人”“中华儿女”的属性和认同;在国内各民族交往中,在一些具体的情境下会选择强化本民族认同的属性。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各种认同并行不悖的情况只有在认同之间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才会成立,以民族认同为核心的民族意识的另一面是民族的分界意识,各民族交往过程中,由于习惯、文化、经济发展等因素下,各民族之间的分界与不认同情况也是一种常态。基于以上的考量,笔者在这里提出在中华民族居于高层的认同情况下,各民族之间交往需要树立跨边界认同意识(具体内容参见图2-1),作为族际认同的重要环节。同时,在促进各民族现实交往中,尽量减少由于历史和现实发展中各民族存在的差距,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特别渲染某一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交往的边界,将各民族统一于中华民族的高层认同中。第三,中华民族的国族身份及其认同建构问题。承接上节中关于民族国家兴起的一般性论述中,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族主义诉求下,多民族国家共同体的认同时常受到质疑,并且成为各民族之间冲突的重要原因。“在典型意义上,民族认同的神话是指将领土或血缘(或二者兼具)视为政治共同体的基础。这些差别构成了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乱与冲突的重要原因。那些艰苦而漫长的‘族际’冲突(‘inter-national’conflict)都源于双方在民族认同的理念和诉求方面存在分歧。如果我们想要缓和(先不说解决)这些冲突,并创造一个真正的跨民族共同体[international community]……那么,对这些理念和诉求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②。因而,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是将国内业已存在的多个民族群体整合为统一的国族,作为民族国家建立的基础,其中美利坚民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从一定意义上也是跨民族共同体,只不过它不完全是“创造”出来的,而是一直就有,经历了从“自觉”到“自为”的过程。近代以来对中华民族国族建构进行了诸多的尝试,而中华民族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国族地位的真正确立,民族国家构筑起了国族,国族又承载着民族国家,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获得了一致性的前提和基础。当然,国族身份的获得,并不意味国族认同建构的完成,即使处于高层次的中华民族认同,在实际中也存在不认同的现象,因而中华民族的国族认同的进一步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许纪霖先生所言:

中华文化,层面,民族


第三,正确认识中华文化认同的三个层面。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民族的根本区别在于文化的差异性,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与中华文化的统一性,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直接性和基础性问题。我们认为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上认识中华文化认同(参加图2-2)。第一个是各民族自身的文化认同,与56个民族这一客观存在相伴随的是,各民族都有自己鲜明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特征。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包括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认同,是本民族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文化标识。因而,不能否定和抹杀这一客观事实,承认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和多元,做到“各美其美”,将56个民族认同自己的文化,看作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部分和重要层面。第二个是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从中华文化的演进和发展来看,其自身就是各民族之间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而文化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提是对彼此之间文化的差异、承认,通过族际通婚、族际交往等现实载体,进一步达到各民族之间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实现“美人之美”的过程。第三个就是中华共性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它不仅仅是各民族文化的统称,也是具有实在内涵的统一体的、集大成的概念,是覆盖中国各民族的共性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相一致,各民族之间由于长期交往而形成的共性文化也是一种客观现象,并且共性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统一,在当代中国,强调爱国主义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追求和发展共性文化的过程中,要防止将历史上占据主流的汉文化直接等同于中华文化,而将少数民族文化置于中华文化之外,有意制造文化的隔阂和分离。要充分明确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各民族文化要包含在中华文化的集合体和共性特征之中,强调中华民族认同,对内来说,也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四)领导力量: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五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纳日碧力戈,陶染春.  西北民族研究. 2020(01)
[2]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践及特色[J]. 陈玮,张生寅.  青海社会科学. 2019(06)
[3]热话题与冷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系探究[J]. 徐梦.  广西民族研究. 2019(05)
[4]从“民族国家”理解“中华民族”[J]. 任剑涛.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
[5]当代中国价值观建构应当处理好的四个关系[J]. 王学俭.  人民论坛. 2019(S1)
[6]近年来西部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变化及特点[J]. 赵玉峰,孔伟艳.  中国发展观察. 2019(14)
[7]新时代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J]. 顾超,王学俭.  湖北社会科学. 2019(07)
[8]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困境及心理学研究进路[J]. 姜永志,侯友,白红梅.  广西民族研究. 2019(03)
[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在逻辑[J]. 周平.  学术界. 2019(06)
[10]中华民族建设中的认同问题[J]. 王希恩.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05)

博士论文
[1]回族文化传承:经堂教育与学校教育比较研究[D]. 马信.中央民族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01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401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5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