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学衡》翻译文学选材研究(1922-1933)

发布时间:2021-11-08 11:53
  学衡派作为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派别,在文学史上长期被视作新文化运动的“逆流”,这也使得《学衡》的翻译文学成果鲜为人知。不同于新文学阵营的翻译活动,《学衡》的翻译文学从选材到翻译策略,都显示出学衡派独特的翻译取向。研究《学衡》的翻译文学选材不仅可以彰显学衡派的文化立场,同时也能窥见他们与新文化倡导者构建中国新文学的不同思路。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论文的绪论部分,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对学衡派以及《学衡》杂志的研究成果,同时阐释了本文的研究动机、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二章着眼于五四时期翻译风尚,分析五四大背景下翻译文学多元系统的概况,对《学衡》翻译活动情况以及选材倾向进行简单的论述;第三部分为本文核心部分,结合史料与统计学的方法,对《学衡》杂志(1922-1933)的翻译文学选材进行分类且概括其特点;第四部分,以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为依据,分别从意识形态、诗学观念和赞助人三个方面,剖析了制约《学衡》翻译文学选材的因素;第五部分,通过对以上《学衡》译本选材研究的总结,揭示学衡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另类构想及其特有的文化立场。本文通过对1922年-1933年79期《学衡》杂志刊出的翻译文学选材进行归...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1.2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五四翻译多元系统中的《学衡》翻译文学
    2.1 学衡派:新文化运动中的顽石
    2.2 五四翻译:多元系统理论下的翻译高潮
    2.3 《学衡》:二十年代翻译文学的独行者
第三章 《学衡》翻译文学选材特点
    3.1 “苦心孤诣”:白璧德人文主义的中国代言人
    3.2 “勇开先河”:西方古典哲学的现代传承者
    3.3 “钟情名著”:西方文学的经典阐释者
        3.3.1 小说:“宁缺毋滥宁少毋多”
        3.3.2 诗歌:广纳“有正当之价值”
    3.4 “他山之石”:海外汉学的东方借鉴者
第四章 《学衡》翻译文学选材的影响因素
    4.1 意识形态:白璧德人文主义的忠实信徒
        4.1.1 追求永恒价值的文化精英主义
        4.1.2 融汇古今中外的文化整合主义
    4.2 诗学观念:古典主义抑制下的浪漫诗情
        4.2.1 矛盾交织:“理智”与“浪漫”的分歧
        4.2.2 恪守格律:新诗创作的另一种方式
    4.3 赞助人:《学衡》宏图的现实搁浅
第五章 结语:现代色彩的文化保守主义
    5.1 《学衡》翻译文学:徘徊于“欧化”与“国粹”之间
    5.2 学衡派:现代色彩的文化保守主义者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学衡》(1-79期)翻译文学选材统计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另类现代性的构建——从翻译看《学衡》派[J]. 赵稀方.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2]《学衡》停印原因考[J]. 仝冠军.  新文学史料. 2013(01)
[3]融化新知与诗学重诂——白话文学语境中“学衡派”英诗复译现象考察一例[J]. 张旭.  外语研究. 2010(06)
[4]译诗创格与诗学重诂——吴宓早年英诗汉译活动寻踪[J]. 张旭.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3)
[5]操控下的阻抗式归化翻译——以《学衡》华兹华斯一诗多译为例[J]. 王雪明.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08(04)
[6]我所界定的“学衡派”[J]. 沈卫威.  文艺争鸣. 2007(05)
[7]从吴宓的翻译活动看小说翻译中叙述文体的变化[J]. 方开瑞.  中国翻译. 2007(01)
[8]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建构——论吴宓对阿诺德诗歌的译介[J]. 林达.  安康师专学报. 2006(02)
[9]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J]. 乐黛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10]意识形态与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1899-1979)[J]. 王友贵.  中国翻译. 2003(05)

博士论文
[1]学术网络、知识传播中的文学译介研究[D]. 刘霁.复旦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学衡》英诗翻译的语言规范研究[D]. 唐音.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
[2]重论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之关系[D]. 陈会力.暨南大学 2009
[3]论新人文主义思想在中国的阐释与接受[D]. 李辉.福建师范大学 2008
[4]“学衡”与新人文主义[D]. 刘熹.华东师范大学 2005
[5]重估《学衡》[D]. 刘婕.湖南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836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4836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c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