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 ——幸福感的本土心理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9 07:40
  幸福感是个人对自己的生活素质或状况的满意程度。幸福感作为一种人类终极追求的心理活动,自然会具有自己独特的心理文化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对幸福感的感受方式必然要受到自己所在文化的模塑;另一方面,心理学对幸福感的考察方式、理论建构、研究方法等也必然陶铸于自己的文化模式。换句话说,不同文化下的个体所理解的幸福感可能受限于他自己的文化框架,而不同文化中的心理学家可能透过文化的框架看到的是有限视角下的幸福感。因此,对心理学研究者来说,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深入探查幸福感的心理文化属性,进而在比较与融通中进行幸福感的本土原创心理学研究。西方心理学关于幸福感的研究濡染于西方文化。西方科学主义心理学研究取向下幸福感的外部模塑观注重幸福感的外部引动机制的研究,幸福感的认知观则强调认知因素在个体获得幸福感中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西方人文心理学研究取向下幸福感的潜意识观从不幸福感的角度切入对人类幸福感的理解,幸福感的人本观从人类本有的潜能的视角来理解幸福感,而超个人心理学则开始关注精神维度与幸福感的关系。新兴起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取向则相继提出了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的理论模型。虽然目...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土心理学中幸福感研究的三种取向
    1.2 本土心理学中幸福感的相关概念
        1.2.1 本土科学心理学中幸福感的相关概念
        1.2.2 本土传统心理学中幸福感的相关概念
        1.2.3 本土原创心理学中幸福感的相关概念
    1.3 本土心理学幸福感研究现状
        1.3.1 本土科学心理学中的幸福感研究
        1.3.2 本土传统心理学中的幸福感研究
        1.3.3 本土原创心理学中的幸福感研究
    1.4 问题的提出
        1.4.1 本土科学心理学幸福感研究的无力
        1.4.2 本土传统心理学幸福感研究的无为
        1.4.3 本土原创性心理学幸福感研究的无多
    1.5 本土原创性幸福感理论研究的意义
        1.5.1 现实意义
        1.5.2 理论意义
    1.6 本文的结构框架
第2章 西方心理学背景下的幸福感研究:异域的参照
    2.1 西方科学心理学背景下的幸福感研究
        2.1.1 幸福感的外部模塑观
        2.1.2 幸福感的认知观
    2.2 西方人文心理学视域下的幸福感
        2.2.1 幸福感的潜意识观
        2.2.2 幸福感的人本观
        2.2.3 幸福感的超个人观
    2.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幸福感研究
        2.3.1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2.3.2 心理幸福感的研究
        2.3.3 社会幸福感的研究
        2.3.4 结论
    2.4 西方心理学背景下幸福感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2.4.1 幸福感研究中如何回归本心本性的问题
        2.4.2 幸福感研究中如何实现身心统一的问题
        2.4.3 幸福感研究中如何处理自我的问题
        2.4.4 幸福感研究中如何实现知情意整合的问题
    2.5 结论
第3章 中国传统心理学中“乐”的思想:本土的反思
    3.1 儒家之“孔颜之乐”
        3.1.1 孔颜之“乐”的内涵
        3.1.2 孔颜之“乐”的心理生成机制
        3.1.3 孔颜之“乐”的生成过程
        3.1.4 达于孔颜之“乐”的途径——内省
        3.1.5 孔颜之“乐”对幸福感研究的启示
    3.2 道家之“至乐”
        3.2.1 庄子之“至乐”的内涵
        3.2.2 “至乐”的心理生成机制
        3.2.3 达于“至乐”的途径
        3.2.4 庄子之“至乐”对幸福感研究的启示
    3.3 佛家之“涅槃之乐”
        3.3.1 涅槃之“乐”的内涵
        3.3.2 涅槃之“乐”的心理生成机制
        3.3.3 达于涅槃之“乐”的途径
        3.3.4 释家涅槃之“乐”对幸福感研究的启示
    3.4 儒释道三家“乐”之思想的异同
        3.4.1 共同之处
        3.4.2 相异之处
    3.5 结论
第4章 中西心理学中“乐”与幸福感的研究比较
    4.1 “乐”与幸福感的文化属性不同
        4.1.1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
        4.1.2 “内求”与“外求”
        4.1.3 体验型思维和理智型思维
        4.1.4 指向当下与指向未来
    4.2 “乐”与“幸福感”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4.2.1 应然与实然
        4.2.2 知情意合一与知情意分离
        4.2.3 纵向提升与横向比较
        4.2.4 内心生乐与外物引动幸福感
        4.2.5 超越自我与囿于自我
    4.3 “乐”与幸福感的研究比较对本土“幸福感”研究的启示
        4.3.1 幸福感理论假设的重新设定
        4.3.2 幸福感内涵的重新界定
        4.3.3 幸福感理论模型的重新建构
        4.3.4 幸福感研究方法的重新调整
        4.3.5 幸福感干预方式的重新制定
    4.4 结论
第5章 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
    5.1 主体幸福感理论建构的背景探讨
    5.2 何为主体幸福感?
        5.2.1 主体幸福感之“主体”的意义来源
        5.2.2 主体幸福感的本质属性
        5.2.3 主体幸福感的内涵
    5.3 主体幸福感理论的构成
        5.3.1 主体幸福感理论的三个重要理论假设
        5.3.2 主体幸福感理论对幸福感相关联因素的考察
        5.3.3 主体幸福感的三个层面及其关系
        5.3.4 主体幸福感的心理结构
        5.3.5 主体幸福感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5.4 结语
第6章 结语
    6.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6.2 本研究未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弗洛姆幸福观浅析[J]. 彭红涯,宋清华.  鸡西大学学报. 2010(05)
[2]中国哲学之“道”的内在诠释理路[J]. 余卫国.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0(05)
[3]幸福感的中西差异:自我建构的视角[J]. 高良,郑雪,严标宾.  心理科学进展. 2010(07)
[4]春秋末年以前自然天人观的形成[J]. 吾淳.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5]论庄子的道[J]. 彭富春.  湖北社会科学. 2009(09)
[6]论庄子的“乐”观[J]. 徐春根.  甘肃社会科学. 2009(04)
[7]“孔颜乐处”的内圣意境[J]. 陈东霞.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8]庄子幸福哲学刍议[J]. 王欣瑜.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9]《论语》中仁乐统一的审美的生命精神[J]. 周露露.  南方论刊. 2009(02)
[10]任性无为与守职而动——论郭象对庄子无为义的创造性诠释[J]. 黄圣平.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01)

博士论文
[1]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D]. 王刚.黑龙江大学 2008
[2]弗洛姆人性理论研究[D]. 韩松.吉林大学 2008
[3]庄子审美体验研究[D]. 王焱.浙江大学 2007
[4]人生境界论[D]. 单连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6
[5]儒家心性心理学研究[D]. 王英.吉林大学 2006
[6]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D]. 苗元江.南京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庄子哲学主要范畴研究[D]. 张燕艳.苏州大学 2010
[2]中国人的福心理结构及测量[D]. 张文婷.华中师范大学 2009
[3]西方伦理学中的幸福理论研究[D]. 杜宇鹏.吉林大学 2007
[4]卡尔·罗杰斯人本哲学思想及渊源探析[D]. 詹伟鸿.江西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045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5045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2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