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适者生存”——西南、西北民居建筑比较研究之启示

发布时间:2021-11-26 05:20
  民居作为一种文明(文化)的载体,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经过人类长期实践逐渐积淀的结果。其所蕴涵的历史、艺术、美学价值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瑰宝。但是在今天,古老的民居生态文化正在慢慢的消逝。放眼能及的古镇民居,大多地处莽荒或位置偏僻,即使是曾经一度的繁华之地,也因历史的原因而门前冷落,尘封窑藏。古城、古镇、民居连同一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的流失,仅仅发生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与传统家园的彻底割裂,也仅仅是一两代人的人生。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在“现代化”的浪潮里,“新价值”的狂欢中,研究传统民居,尤其是民居与环境的适应关系,从而寻找出建筑形成的可循规律,是我们今天的责任与使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支配着生物界的古老法则,无论是人,还是动植物,皆以适应环境为其求得生存的前提。动物以改变自身结构的方式来取得与环境的适应,人则依靠创造和发展来满足自身与环境相适应的需求。因此,本论文希望通过对西南西北不同地区民居建筑的比较研究,从中找出解决民居保护与传承的科学方法。论文将通过“适者生存”这一基本观点指导,从具有相同性与特殊性的三组地方实例(包括:西北生土窑... 

【文章来源】: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省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适者生存”——西南、西北民居建筑比较研究之启示


云南省干冷、干热、湿热气候区分布图

外观图,土掌房,德钦县,元阳


图 2.2 土掌房地处元江下游的元阳一带,因年降雨量的的增加了一个四面坡的草屋顶,称为蘑菇房。式。德钦县的藏式碉房也可以看作是土掌房的奇冷,年平均气温只有 4.7℃,房屋的保暖显利用,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图 2.3)

示意图,土掌房,光照,示意图


图 2.2 土掌房光照与通风示意图地处元江下游的元阳一带,因年降雨量的增多,达到 1400-1500 毫米左右,土掌房相应的增加了一个四面坡的草屋顶,称为蘑菇房。蘑菇房可以看作是土掌房在多雨地区的变异形式。德钦县的藏式碉房也可以看作是土掌房的类型,那里的年降雨量只有 661.7 毫米,气候奇冷,年平均气温只有 4.7℃,房屋的保暖显得特别的重要。土掌房的热功能性在这里被反向利用,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图 2.3)而湿热地区的干栏式建筑,以景洪为例我们则不难发现:由于当地的极端气温会达到 41℃,年降雨量为 1207.9 毫米。在这一类地区往往会出现三种情况,即:相当湿润;有周期性积水;烈日照射下的水气蒸发量奇大。在这三种情况下,如果依地面建房,不仅会极度的降低居住的舒适度,而且会造成对人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米脂常氏窑洞庄园[J]. 郭永庐,李恩中.  建筑知识. 2006(04)
[2]人类家园定量研究:陕西传统民居景观评价[J]. 张祖群.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2)
[3]建筑的地域性[J]. 杨玲,于薇.  沈阳大学学报. 2003(04)
[4]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的未来──国际建协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主旨报告[J]. 吴良镛.  建筑. 1999(08)
[5]开创21世纪建筑与文化的新纪元[J]. 曾坚,邹德侬,张玉坤.  建筑学报. 1999(06)



本文编号:35194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5194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9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