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寻求中国人的位育之道 ——潘光旦教育思想探微

发布时间:2022-01-02 21:44
  潘光旦是我国著名的优生学家、社会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学贯中西、融汇古今、打通文理,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和思想财富。同时作为一名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学者,他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是博大精深、系统一贯而又独具匠心的,这其中“位育”可以说是他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一大创造,“寻求中国人的位育之道”恰是其教育思想的主线。本文就从这根主线出发来论述他的教育思想。本文先从“位育释义”入手,在对位育解释清楚的基础上,围绕主线,从两大方面来论述潘光旦的教育主张:一是从位育必须依赖的生物体这个条件,着重论述人的教育问题,也即教育如何教人做人的问题,这是潘光旦所强调的教育的目的之所在。作为一名人文主义者,潘光旦认为一切问题的结症在人,关键在人。人的控制是一切控制的起点,一切控制的先决条件。如何通过教育来教人做人,这是潘先生谈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人的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格的养成。只有可以陶冶品格的教育才是真正完全的教育,而如何陶冶人的品格则是本部分最为核心的内容。本文主要从潘光旦对“人格”涵义的界定、人格教育的必要性、人格教育的实施途径以及人格教育的宗旨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更着重阐...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言
    (一) 选题缘由和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1、理论价值
        2、实践价值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
二、潘光旦教育思想的产生
    (一) 思想理论基础
        1、生物学思想理论
        2、新人文思想
    (二) 实践背景
        1、历史背景
        2、留学经历
        3、工作实践
三、潘光旦的教育理想——寻求中国人的位育之道
    (一) 位育释义
        1、位育思想的提出
        2、位育的涵义
        3、位育的特征
        4、位育与教育
    (二) 人的教育——位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1、人的教育的应然性
        2、人的教育的核心是人格教育——位育的关键
    (三) 教育促进人与环境的调适——位育的必要条件
        1、潘光旦对“环境”的界定
        2、教育与文化环境
        3、教育与物质环境
四、潘光旦教育思想评析
    (一) 潘光旦教育思想的特征
        1、爱国主义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石
        2、位育是其教育思想的主线
        3、人的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4、通才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实施途径
        5、乡土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对潘光旦教育思想的评价
五、潘光旦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一) 以人为本,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
    (二) 大学应强化通才教育
    (三) 农村教育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位育”之道——全球化中的华人教育路向[J]. 张诗亚.  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6)
[2]浅论中国近代女子教育[J]. 邓伟.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6(05)
[3]新农村建设与高等学校的使命[J]. 张乐天.  复旦教育论坛. 2006(04)
[4]“中和位育”的现代社会价值——论传统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 李国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5]潘光旦的科举研究特色[J]. 林介宇,张亚群.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6]通才教育要寻求合理定位——与张汝伦教授商榷[J]. 浦家齐.  复旦教育论坛. 2006(01)
[7]潘光旦的“中和位育论”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谐社会的构建[J]. 孙志丽.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5(02)
[8]论潘光旦“位育”思想特色[J]. 王雪峰,高畅,王立国.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5(01)
[9]中国近现代留学运动与农村问题[J]. 姜建.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4(06)
[10]潘光旦与进化论在中国的发展[J]. 蒋功成,罗玉明.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09)

硕士论文
[1]潘光旦教育思想研究[D]. 王丽艳.河北大学 2006
[2]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研究[D]. 李春雨.东北师范大学 2006
[3]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思想研究[D]. 黄长健.南京师范大学 2005
[4]潘光旦的中国社会论——“位育范式”解析下的中国社会研究[D]. 李玥.吉林大学 2004
[5]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探索[D]. 王春春.华中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649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5649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5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