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后殖民批评视阈下的张承志散文

发布时间:2022-01-05 11:57
  在中国文坛上张承志始终是特殊的,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宗教性与民族性的强烈凸显。在民族归属上他属于回族,在宗教信仰上他皈依哲合忍耶。张承志在80年代开始创作散文,在《心灵史》出版之后,他几近放弃小说的创作模式,开始了全方位的散文创作。张承志的散文具有强烈的后殖民批评色彩。早期的知青插队生活给了他进入边缘的契机,内蒙古、黄土高原和新疆三块大陆铸就了他散文创作的底层视角。红卫兵时代所形成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以及哲合忍耶的血性精神,奠基了张承志散文浓烈的批判底色。全球化所造成的文化危机、新殖民主义所导演的一系列战争与推行的文化霸权,让张承志倍感焦虑。他以战士的精神自律,坚决地举起了对抗新殖民主义及其文化强权的旗帜。同时,张承志又把批判的矛头对准国内。他对知识分子的“被殖民化”深恶痛绝。对民族内与外的歧视与被歧视给予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寻求文明的平等与交流的过程中,张承志倡导文明内部的发言,并积极探讨文明入门的方式。他多次宣称自己是内蒙古草原的义子、新疆的恋人和黄土高原的儿子,这使他获得了文明阐释的资格。在解构“东方主义”神话的过程中,张承志远走安达卢斯,追溯穆斯林文明。并以日本为文化参照,以此来警... 

【文章来源】:汕头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张承志简介及其散文创作
    2.张承志研究现状
    3.本文研究的意义及其方法论阐释
第1章 张承志散文创作的后殖民语境与底层立场的确立
    1.1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危机与张承志对散文的自觉选择
    1.2 底层价值立场的确立
第2章 以笔为旗:战士精神的自觉践履
    2.1 对外的批判:对抗新殖民主义
    2.2 对内的批判: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批评与反歧视的倡导
第3章 文明内部的发言
    3.1 文明阐释的资格及其方法
    3.2 以史为镜:解构“东方主义”神话
第4章 在路上:对张承志散文创作的反思
    4.1 知识分子边缘地位与作者自身优越意识的矛盾
    4.2 文明主体性的建构与现代进程的冲突
    4.3 批判的无援与主题的重复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后殖民语境中欲望殖民的表征与应对[J]. 景君学,张铁军.  北方论丛. 2010(02)
[2]后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悖论[J]. 赵稀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0(02)
[3]论中国后殖民批评问题[J]. 章辉.  学术研究. 2010(01)
[4]后殖民主义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J]. 杨松芳.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6)
[5]论文化冲突与融合语境下张承志散文的宗教情结[J]. 韦济木.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6]后殖民理论与抵抗政治[J]. 王旭峰.  文艺理论研究. 2009(05)
[7]无援的思想——论张承志散文的创作个性[J]. 闫丽娜.  大众文艺(理论). 2009(15)
[8]后殖民理论与多元文化[J]. 朱锋颖,吴宪忠.  北方论丛. 2009(04)
[9]在“学术”的视野之外——论张承志学术散文的精神性[J]. 何清.  学术交流. 2008(04)
[10]后殖民文化批判的三组二元对立模式[J]. 李曦珍,何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本文编号:35703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5703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f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