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教育理想:永恒的教育之魅

发布时间:2022-01-07 17:10
  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莫尔的“乌托邦”,从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到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从儒家的“大同社会”到老子的“小国寡民”,从康有为的“大同世界”到毛泽东的“模范新村”,在社会发展的每一时期,在人类繁衍生息的任何一个角落,都热情洋溢着人们对理想顽强执着的呐喊,激情涌动着人们对理想百折不挠的追求。教育作为指向未来和人的生成、缔造着美好和完善、提升着人的灵魂和精神的社会活动,必然内在地蕴含着理想,天然地生发着希望,深切地寄托着人们的殷殷企盼和幽幽情思。但是,科学主义的横行、工具理性的肆虐使人沉湎于对外在知识的疯狂迷恋与追逐而遗忘了对自己精神、信仰和灵魂的关注与拯救,教育无条件地经济化、无根据地市场化使其自身对人精神的关照与引领变得低俗从而遮蔽了教育理想高远而厚重的美好境界,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和意义危机之中。众人熙熙皆为利来、众人攘攘皆为利往的物质功利化时代,何处才是停靠灵魂的居所、安放精神的家园? 本文遵循着“解释历史——批判现实——预见未来”的思路逻辑地展开,对中西方历史上的教育理想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对教育理想的意蕴进行了思考与阐释,对造成教育理想困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批判...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生生不息的追寻:教育理想的历史考察
    (一) 中国教育理想的历史回溯
        1. 内圣外王:中国古代儒家的教育理想
        2. 救亡图存:中国近代教育理想
        3. 教育救国:中国现代教育理想
        4. 教育兴国:中国当代教育理想
    (二) 西方教育理想的发展历程
        1. 崇尚理性:西方古代教育理想
        2. 虔信宗教:中世纪教育理想
        3. 弘扬人性:西方近代教育理想
        4. 回归本真:西方现当代教育理想
二、孜孜不倦的探求:教育理想的意蕴解读
    (一) 理想:人之为人之本
        1. 感召未来:理想的内涵
        2. 超越在场:理想的本质
        3. 追求无限:理想的诉求
    (二) 教育理想:教育之为教育之魂
        1. 美好教育图景之观照:教育理想的界说
        2. “希望”的乌托邦:教育理想的哲学阐释
    (三) 教育理想的价值:教育理想之魅力所在
        1. 特有的精神气质:塑造理想人格
        2. 非凡的动力特质:促进社会发展
        3. 深切的人性关爱:提供价值关怀
三、挥之不去的迷茫:教育理想的困境分析
    (一) 教育理想对教育现实的遗忘
        1. 专断的绝对意识:对社会流变性的遗忘
        2. 虚幻的道德理想:对生活真实性的遗忘
        3. 抽象的人性假设:对人之有限性的遗忘
    (二) 教育现实对教育理想的遮蔽
        1. 精神的放逐:现代教育的功利化追求对教育理想的遮蔽
        2. 心灵的闭锁:现代教育的低俗化倾向对教育理想的遮蔽
        3. 家园的失落:现代教育的无根化状态对教育理想的遮蔽
四、穿过云雾的曙光:教育理想的当代重建
    (一) 诗意地安居: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1. 把握时代脉搏:现代与传统的沟通
        2. 走出科学迷途:科学与人文的整合
        3. 舒展灵动生命:无限与有限的共融
    (二) 永恒地趋进:寻求适度发展张力
        1. 理想对现实的观照
        2. 现实向理想的跃迁
        3. 理想与现实的互动
    (三) 辩证的合题:遵循必要发展原则
        1. 先验与经验共创原则
        2. 世俗化与神圣化相结合原则
        3.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原则
结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人学论纲[J]. 扈中平,蔡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03)
[2]学习与借鉴——美、日、韩三国小学道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 李军兰,张爱萍.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04)
[3]终极关怀性教育与现代人“单向度”性精神危机的拯救[J]. 于伟.  东北师大学报. 2001(01)
[4]百年沉思20世纪主导人类发展的文化观念(之四) 商业文明之下的感觉文化[J]. 辛旗.  社会科学论坛. 2000(06)
[5]古典人文教育——教育的走向与现代教育的反思(上)[J]. 刘铁芳.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8(04)



本文编号:35749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5749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3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