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范畴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9 12:03
  曾繁仁先生是我国著名美学家,他学识渊博、锐意创新,多年来积极从事文艺美学、美育和生态美学研究,取得显著成就。通过对中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充分探究和对生态问题的深切关注,曾先生提出了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为我国生态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的生态智慧,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大力推进了我国生态美学的发展。曾繁仁在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中,提出了几个重要的范畴,这些范畴融合中西方生态美学智慧中的精华,并被曾先生加以阐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范畴既是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之中的亮点,也是研究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中的重要突破点,具有重要研究的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对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范畴做出论述:首先论述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范畴的思想基础。基于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中西方哲学理论基础和文化背景,本文将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思想基础总结为西方资源和中国资源二个部分,对每个部分中的生态美学思想进行了充分的挖掘,找出这些资源、对生态存在论美学范畴建构所起的作用。其次探讨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范畴的内涵。主要阐述了诗意地栖居、四方游戏说、家园意识、场所意...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西方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指导
        二、海德格尔的生态审美观
        三、西方环境美学
    第二节 中国资源
        一、儒家的生态美学智慧
        二、道家的生态美学智慧
        三、佛教的生态美学智慧
        四、《周易》的生态美学智慧
第二章 生态存在论美学基本范畴
    第一节 诗意地栖居
        一、范畴的内涵
        二、范畴的现实应用
    第二节 四方游戏说
        一、对海德格尔理论的借鉴
        二、“四方游戏”的生态美学阐释
    第三节 家园意识
        一、对“失去家园”现象的关注
        二、以海德格尔理论为借鉴
        三、中西方文化资源
        四、“家园意识”的内涵和拓展
    第四节 场所意识
        一、对海德格尔理论的借鉴
        二、对阿诺德·柏林特理论的借鉴
        三、古代哲学中“场所意识”的资源
        四、“场所意识”的内涵和拓展
第三章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范畴特征
    第一节 中西结合、博彩众长
    第二节 充分关注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
    第三节 审美视野广阔、理论内涵丰富
    第四节 紧密联系现实、彰显人文关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及其创新意义[J]. 祁志祥.  学习与探索. 2017(12)
[2]中西对话中的中国生态美学[J]. 曾繁仁.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02)
[3]生态美学理论建构的创生——从曾繁仁《生态美学基本问题研究》谈起[J]. 高旭东,于伟.  中国文化研究. 2016(03)
[4]中国生态美学发展方向展望[J]. 程相占.  求是学刊. 2015(01)
[5]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刍议[J]. 张子程.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6]生态美学的东方色彩及其与西方环境美学的区别[J]. 曾繁仁.  河北学刊. 2012(06)
[7]建设性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古代生态审美智慧[J]. 曾繁仁.  学术研究. 2012(08)
[8]人类中心主义的退场与生态美学的兴起[J]. 曾繁仁.  文学评论. 2012(02)
[9]生态家园的美学之思——简论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J]. 黄继刚.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5)
[10]生态存在论美学视野中的自然之美[J]. 曾繁仁.  文艺研究. 2011(06)

博士论文
[1]新时期美学创新的典范[D]. 罗祖文.上海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曾繁仁美学思想流变及学科建设价值研究[D]. 梁彬.河南师范大学 2017
[2]论曾繁仁生态美学观[D]. 王娟.安徽大学 2013
[3]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哲学基础研究[D]. 王艳丽.沈阳师范大学 2011
[4]“诗意栖居”的美学之思[D]. 吴玉英.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786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5786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c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